非人與科技的交互感應《虫》
12月
24
2018
虫(稻草人現代舞蹈團提供/攝影吳辰宣)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29次瀏覽
徐瑋瑩(2018年度駐站評論人)

為何人會/要變形為虫?為何舞蹈人會/要變形為虫?「虫」這個字,直覺就令人聯想到居住在潮濕、暗黑、啃食腐蝕性食物,連帶發出令人不悅乃至作噁臭氣的低等生物。節目取名《虫》,特別注音為「ㄏㄨㄟˇ」,強調「虫」是一個可以延伸成不同生物種類的部首,例如蛇、蛾、蝶、蜜、蟹……等等。

大部分的人對「虫」的物種形象聯想,或許陰濕爬行類昆蟲的意象要多過能飛翔(且象徵光明燦爛)的蝶、蜜、蛾。表演者在整部作品的動作形式大致也是低水平,身體接近地面的爬行、匍匐、坐姿移動,偶而出現翻滾動作,而非高水平跳躍、或象徵飛翔的滑順動作。這與作品靈感來源自卡夫卡的《變形記》,主角格里高爾變形為一隻大蟲有關。雖然舞作無意再現小說中的情節,然而編舞者暨舞者羅文瑾的姿態與動作,讓人不得不直接聯想到格里高爾所變形的那隻大蟲。

回到一開始的提問,為何人會/要變形為「虫」?特別對以身體感受與表達的舞蹈人而言,有何意義?倘若身體的型態、組織結構與所延伸出的感官知覺是人經驗世界的根本,那麼當人身不再而變形為「虫」時,經驗世界的身體感必然相當不同。當人體變形為非人的「虫」時,就必須牽制於「虫」的身體外型與功能和世界遭遇。或許在那怪異、不適、難以控制的身軀中,才能重新體會擁有人體身型的價值。也或許,透過進入「虫」的軀體,才能展開人形身體所不曾經驗的視角,打開另一種存在與經驗世界的方式。

羅文瑾大膽嘗試以「虫」化的身軀姿態經驗世界,全程幾乎以低水平的動作展演,過程中能感受到她從人形試圖變為蟲形,身體呈現扭曲、拉扯、緊繃之張力,並帶著焦躁情緒與兩隻機械虫互動。對比編創者以低水平的姿態挑戰日常身體慣性,身為觀眾的我們似乎保守拘謹了些。雖然演出前工作人員宣布觀眾在特定區域內可以自由移動,然而大部分觀眾幾乎從頭到尾站在原地,從上往下觀看貼近地板的表演者與機械虫。站著觀看的視角容易距離化、客體化表演者與機械虫,同時加強表演者爬蟲化的身體,然而卻不容易同感共鳴表演者當下貼近地面移動的身體感。對比人體雙腳站立而能輕鬆位移,表演者四肢低水平的挪動讓短距離的移動都顯得費力。畢竟,表演者的生理構造是人,不是蟲。

以人身模擬蟲的低水平姿態,會發覺身處環境的空間頓時變得巨大。這也是創作團隊刻意選擇十鼓仁糖文創園區內廢棄的巨大工業機具中的一小方塊為展演場地。觀眾必須穿越巨大冰冷、陰暗可怖的廢棄機具中的鐵製老舊天橋,才能抵達表演場所,身體的臨場經驗還真像是一隻蟲般在黑夜出沒,棲身於老腐陰暗之地,圍困於龐然大物、充滿危險的機關之間。而表演者特意壓低動作水平,想必從她的角度觀看四周機具環境,應該更顯得巨大與壓迫。在龐然機械廠中的一方小空間,羅文瑾對話的對象是圍繞在她身旁的兩隻機械虫。

兩隻機械虫裝有感應器,能夠發聲(且有大小聲)、發光(向不同方向)、前進後退旁移。透過表演者裝在腳部的感應器短距離遙控,表演者與機器虫產生相互牽制的關係。技術性上,雖然機器虫被表演者所操控,然而因腳部形狀影響方位控制的精準性,機械虫的移動方式並非每次都如表演者之意,過程中表演者也得遷就機械虫的移動而改變身體姿態與行動。展演性上,表演者又與機器虫有舞蹈化的情緒互動。表演者與機器虫具表現性的互動,掩蓋了兩者間相互操控的關係。特別是感應裝置設置於腳背,遠離了表現性強、吸引目光的身軀與臉部。當觀者的目光被上半身動作與臉部表情吸引,就難以分心關注腳部動作與機械虫的互動關係。作品如此設計的優點是,化身蟲的表演者與機器虫透過空間移動、視覺亮光、聽覺聲音的互動,彰顯戲劇性的對話、共處與權力關係。但從另一角度視之,卻隱藏了表演者如何以身體(腳)控制、反饋機器虫的趣味性,或放大腳的細微移動如何牽制機器虫的「奇觀」,以及機器虫的行動、光線、聲音如何刺激並改變舞者身體行動與選擇、回應之關係。

整體而言,「虫」的實驗蘊含幾個有趣的現象。一則是透過機器的移動(動覺)、光線(視覺)、聲音(聽覺)刺激表演者(與觀者)的生理感官,挑戰不同感官接受器對外在刺激可能給出的回應,再將之以身體動作(舞蹈)展現回饋。一則是嘗試機器與人對話的可能性,是否機器將靈活猶如人,進而翻轉人對機器的想像,與人對自我的想像。再一則是人是否可能以非人「虫」的姿態觀看與感受世界?從中人類可以學到甚麼?這些現象都有待創作團隊更深刻的疑問與實驗。

稻草人舞團近年的幾支作品圍繞在非人的題材,從爬蟲類、飛禽類到尼采的超人,接連出現於近作中。「虫」的實驗以科技加入非人系列的嘗試,目前只是初步成果,卻可預期後續巨大的創作空間與能量。超越現狀、勇於嘗試一直是稻草人舞團的創作精神,就如作品題名「虫」,以之為部首,能夠開展之空間與想像力無限廣大。

《虫》

演出|稻草人現代舞團
時間|2018/12/16 19:00
地點|十鼓仁糖文創園區創客基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