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散交錯的時間之流《繼承者Ⅰ》
11月
17
2011
繼承者(陳長志 攝,驫舞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13次瀏覽
徐開塵

驫舞劇場挑戰全新的演出形式,推出結合舞蹈肢體、聲音創作和裝置藝術的環境劇場三部曲《繼承者》,而且是連續三周在同一地點(華山三連棟倉庫空間)呈現不同內容的表演。對不曾做過大製作的驫舞劇場來說,不論這次的演出形式或空間規模,都是一大考驗。

走進演出場域,像是進入一裝置藝術展場,表演與現場裝置融合呈現。更精準地說,整個視覺裝置都是為了《繼承者》而設計,既是演出的場景,也藉以傳達作品的主題和意含──依舞團文宣的說明,《繼承者》是「於虛空中追尋生命存在軌跡,或以記憶低語,或以肢體書寫,或以無形聲線共構出一幅幅心象即景,在可見與不可見的真實瞬刻中,探得時間依存方式。」

第一周的《繼承者Ⅰ》在入口處以廢棄電路板鋪展成一條時間之河,旁邊是舊報紙堆成的紙牆,前方有工地鋁架、高懸而下的廣告塑膠布,其他區塊有散置的木椅,或摺疊椅堆壘成的裝置作品。不同材質的裝置將空間區隔出相異的氛圍和意象──這些素材本身的時間刻痕,成為觀眾貼近作品主題的第一線索。

當觀眾還在遊走欣賞裝置時,全身黑衣的九位男舞者已在最角落起舞。椅子是道具,是座位,舞者開始跑、跳、推、拉、拍掌、抱椅、敲頭、轉圈等做著一己或與他者互動的肢體動作,他們用身體的暗號玩「大風吹」,在潛規則下進行一場人/己關係的建立和抽離的遊戲,如在每個人的生命記憶體裡書寫和修改密碼。

突然間,舞者如鳥獸散,混跡人群,潛入各區塊繼續演出。一男子喃喃自語;二二對話,中英語交雜;三人在紙牆前貼身翻轉,緊密互動;有人於塑膠布下穿梭移動……。拉開的表演區,讓線索變得無所不在,整個場域處處有表演、時時在移動──觀眾也像逛大街似的,各自選擇想看的。舞者的舞動,和觀眾的移動或不動,形成另一種「即興」的關係,是很有趣的設計。

流動中,唯有周書毅獨守最初的角落,一人面對一堆木椅玩空間和身體遊戲。純粹的、孤獨的感覺不斷放大,直至他將椅子堆壘成門框式裝置,自己蜷縮在框下如一座雕像,極為獨特。相較之下,其他舞者遊走式的互動,或說著自身故事的念白,因為觀眾未必跟隨接收,訊息變得薄弱,但無礙於觀賞的趣味。這次演出有不少新面孔,除了劇場界魏雋展,還有外國舞者加入,新人展現新的身體質地,偶因彼此動作訊息拋接不順而顯得默契不足,但大致仍維持驫舞的水平。

「即興」的確是這場演出的重要原則。由Yannick Dauby(澎葉生)等人組成的法國聲音視覺團隊,也在四周各就各位做現場即興音樂的演出。白色保麗龍球體內嵌發聲器,以及角落牆面上懸置的發音板,或不明音源,都是為了達到環場音效。不過,滿地的電路板、搭設的鋁架及堆放的木棧板等可發聲的物件,皆未派上用場,且聲音設計和舞蹈像兩個平行的軌道,感覺不出其中的關聯,音樂似乎成了空間配樂。大費周章請來高手做的裝置藝術,也只是場景,除了少數觀眾為選擇更佳的觀賞視野而攀附於鋁架或木板高台上,亦缺少了與舞蹈的互動,十分可惜。

整個演出,我最喜歡的是聚(聚焦)、散(無焦點)交替的進行方式,像是生命中不可預知的際遇或變化,也凸顯了主題「在可見與不可見的真實瞬刻中,探得時間依存」。最後,全場觀眾遍尋不著舞者時,舞者已退至場外撐傘(當天下雨)送客,等觀眾驚覺演出結束,才紛至門口鼓掌。然而這聚、散之間的重複,進行到後段仍有些乏力,原本期望不同層次的發展並未可見,以至關於「繼承者」(每個人都是過去的累積才成為今日的自己,以及承襲歷史與追尋自我能否共存?)第一周的演出點題後,如「欲知詳情,且待下回分曉」,就要看驫舞劇場如何演下去了。

《繼承者Ⅰ》

演出|驫舞劇場
時間|2011/11/10 19:30
地點|台北市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 四連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