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呼吸」實驗一個地方的可能《國際演出:她的呼吸─1+1演出》
7月
31
2020
林安琪 x 舞祖.達卜拉旮茲(蒂摩爾古薪舞集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80次瀏覽
楊智翔(專案評論人)

1是誰?1+1又是什麼?邁入第三屆的「TJIMUR藝術生活節」由位在屏東縣三地門鄉的蒂摩爾古薪舞集策動舉辦,包含多場各領域藝術國際工作坊、論壇、交流酒會及演出等活動,《國際演出:她的呼吸─1+1演出》為此連續十四日不間斷的藝術生活節最終場節目。為何以「她的呼吸」為主題,策展人同時也是舞團團長的路之‧瑪迪霖於演後解釋道:「我是我媽的女兒、孩子的母親、丈夫的太太,同時又要經營舞團,我太明白,一個女人一生有多麼多麼多的繁雜事務要處理,我多麼希望能有一個地方能歡迎所有的女人,到那裡喘息、呼吸,享受藝術生活,地磨兒部落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

顯然,「1+1」不僅代表著本作的基礎結構,【1】更同時指涉了「我」與生活環境/情境在置換後的化學反應。於此,展演所處的場地便有絕對不容忽視的重要性存在;甚至,那個「+1」背後所締造與連結的遞增空間,在整場觀演關係中,妙趣橫生。

於地磨兒部落甫開幕的「蒂摩爾古薪舞集Art Café Life」一樓黑盒子劇場進行演出,在窺見明潔光亮的一方純白地板前,將會穿越一處販售各式琉璃藝品的空間。從進入前的傳統古樸色調到劇場內的極黑與極白相交,網站裡那段「以排灣族文化為主體的當代職業舞團」介紹詞【2】在空間中表露無遺。觀者被指示於四周席地圍坐,各自聊著天,國籍與族群組成的多元程度,令人幾近忘卻外面世界正在上演的新冠疫災。中英交替的開場語在極簡冷斂的劇場空間內迴盪,開演前於是掉入一場幻境擺盪:這裡真的是那個隘寮溪旁一堆土雞城的山地門?山川琉璃吊橋就在附近?他們是住在這裡、今天剛到或者已經來上好多天?我期待看見什麼?他們又是為了什麼而來?伴隨女性長輩悠吟的家祭歌聲,我的「1+1」經驗就此展開。

Emiko Agatsuma x 蒙慈恩(蒂摩爾古薪舞集提供)

鄭淑姬 x 江聖祥(蒂摩爾古薪舞集提供)

第一段作品《誕生》從既簡單又深遠的提問「我是誰?」展開,全身抹白、驚恐神情、蟹足、扭曲、弓身,日本籍藝術家我妻‧惠美子(Emiko Agatsuma)纏上些許抓皺的白布疋於腿、腰、胸及拳上,彷若尚未洗浴的初生嬰孩又似超脫俗世的眾魂極相,自場上正中央的大黑點一路以怪奇或原始的姿態走向角落的旋梯,迎接一具肉體──蒂摩爾舞者蒙慈恩而來。肉體帶有半抹白面,先是尾隨效仿舞踏者疲弱異質的身體繞行,剎那兩者同時向地拍出巨響,召喚觀者轉入慈恩的身體世界,在競爭、翻滾、拉扯又牽手交跳的高速動態後,蹲坐相視,分離。極其直接的身體慣性交換與實踐具體而微呈現出兩個「1」的實際存有,及其養成的差異,兩人在動作細節的呵護與銜接過渡處的處理令人印象深刻,想必在肌肉使用方法上的交流下足功夫,表現驚艷。相較之下兩者相加後各別的身體變化便不易察覺,或可說似有強流與弱流之分別,我妻‧惠美子的舞踏身體使用在慈恩身上所展現的可塑性似乎更為被彰顯,相似情形亦可於第三段作品《暮然回首》中瞥見。演後座談時,蒂摩爾舞者江聖祥提及,與雲門舞集創始團員鄭淑姬合作身體實驗時,沒有學過太極導引的他,因而更加虛心、賣力地向老師學習,鄭亦回應蒂摩爾的舞者訓練相當紮實,短短十日竟可將複雜的太極動作流暢紮實呈現,連她在排練演出中也需靠江的暗號提醒,才不致忘卻動作。由此對話回顧《暮然回首》,在源源不斷的禪味缽音裡,流動的身軀、和緩的運氣、互補的結構、或相倚或推送、或拉伸或伏地,在無語沉穩的彼此觀照中,一男一女、一長一少、且剛且柔,更多的身體加乘變化表現的確是存在江聖祥超乎想像的身體學習能力與協作恆毅力上,而另一方面也顯見,鄭能從江身上「+1」到多少程度有其舞蹈經驗上的限制。然而,兩人確實共創了一個足以將觀者視界遁入膚肉底下更深一層筋骨意識的情境,浸濕了衣料、滴流了滿地汗液,那些可見的付出反映了舞者對身體、對自我、對彼此的認同與憐惜。

接續,由臺灣藝術家林安琪與蒂摩爾舞者舞祖.達卜拉旮茲合作的第二段作品《「 」》,以及比利時藝術家Heidi Voet與蒂摩爾舞者楊淨皓所合作的最後一段作品《快速人生》,兩者相較前述有更多物件的置入,筆者以為有其對話空間。林在演後提到行為藝術必須具備精神力,負有「就是要去做」的執著與使命,如此特質在楊的演出中處處可見。他在Heidi Voet的指示下削去一顆西瓜的表層,並將瓜皮如拼圖般運用橡皮筋重新綁上水泥球面,可想而知那皮有多滑,雖身為舞者,他仍在眾人通明注視下以極其日常的動作完成非比尋常的表演。而身為視覺藝術家的Heidi Voet則以非日常的經驗為日常物品開啟創作的使用可能,藉此喚起觀者對當代及其全球化現狀的批判對話。依此來觀照舞祖便可發現,在他穿上女性高跟鞋並背負石板弓身低頭吹奏鼻笛時,這些物件組合與使用正彰顯出舞者的表演性、對「我」的探尋及物質的身體規訓三者對全球化文化的壓縮和膨脹,正巧體現了Heidi Voet某方面的藝術實踐關注對象。以此交互檢視,可見《國際演出:她的呼吸─1+1演出》並非是每段合作各自獨立,在差異極大的風格下仍有在生活節期間共同生活、創作、交流身體經驗的對話外顯。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林安琪在《「 」》中先是運用觀眾手機移動的光線,將印在體膚上的枝葉影痕用麥克筆記下,又裸裎上身將胸口沾濕,於黑牆面印上宛如男性生殖器的連續乳印。對比正在枯樹落葉堆中重複執行前述行為的舞祖,兩人看似毫無關聯,卻可能是整場演出中得以誘發最多延伸討論空間的段落。對於框架,或許各自解讀,但在同樣徒勞無功的反覆勞動裡,他們已為這個地方留下最具挑釁張力的長沉默。

長達兩週的生活節每日上午除了是各藝術家身體實驗的排練時段,劇場三樓新開幕的咖啡餐飲空間則另有提供預約參觀排練的名額。透過在地消費結合開放排練,不僅具體實現藝術的地方參與,更是為地方創生播下種子及肥料,也許《國際演出:她的呼吸─1+1演出》的票券早在演前幾日便已售罄並非偶然,而是實驗成功的跡象之一。

第三屆「TJIMUR藝術生活節」不僅提供一個予人得以呼吸的場所,更有意識地欲開啟深耕地方的身體及場域實驗。四段演出由於可工作的時間有限,想來必有更加完整及縝密的成長空間,然而以邀請人進入部落參與獨有的藝術生活感為發想來看,「她的呼吸」的確已達目的,空缺的部分,有待明年在場域更加出走、回歸部落以後,乘著今年「+1」的遞增基礎能與地方產生更多向度的震盪與交融,逐步從呼吸邁向「深呼吸」前進,實驗一場更具地方感的國際藝術生活節。

註釋

1、《國際演出:她的呼吸─1+1演出》由蒂摩爾古薪舞集的四位專職舞者,各分別與一位受邀的國際藝術家進行為期十日的身體實驗創作交流,故整個演出呈現了四段風格迥異的雙人藝術匯流舞作。於前一日(2020/07/18)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則有先安排一場藝術家的《國際演出:她的呼吸─個人演出》。

2、參考「蒂摩爾古薪舞集」官方網站:http://www.tjimur.com/22296382632628034269348993231730435.html。

《國際演出:她的呼吸─1+1演出》

演出|蒂摩爾古薪舞集
時間|2020/07/19 19:30
地點|蒂摩爾古薪舞集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所以,「跳舞的劉奕伶」或「脫口秀的劉奕伶」,孰真,孰假?跳舞的劉奕伶必是真,但脫口秀的劉奕伶難免假,此因寄託脫口秀形式,半實半虛,摻和調劑,無非為了逗鬧觀眾,讓觀眾享受。
7月
21
2024
作品《下一日》不單再次提出實存身體與影像身體的主體辯證,而是藉由影像之後的血肉之軀所散發的真實情感,以及繁複的動作軌跡與鏡頭裡的自我進行對話;同時更藉自導自演的手法,揭示日復一日地投入影像裡的自我是一連串自投羅網的主動行為,而非被迫而為之。
7月
17
2024
無論是因為裝置距離遠近驅動了馬達聲響與影像變化,或是從頭到尾隔層繃布觀看如水下夢境的演出,原本極少觀眾的展演所帶出的親密與秘密特質,反顯化成不可親近的幻覺,又因觀眾身體在美術館表演往往有別於制式劇場展演中來得自由,其「不可親近」的感受更加強烈。
7月
17
2024
「死亡」在不同的記憶片段中彷彿如影隨形,但展現上卻不刻意直面陳述死亡,也沒有過度濃烈的情感呈現。作品傳達的意念反而更多地直指仍活著的人,關於生活、關於遺憾、關於希望、以及想像歸來等,都是身體感官記憶運作下的片段。
7月
12
2024
以筆者臨場的感受上來述說,舞者們如同一位抽象畫家在沒有相框的畫布上揮灑一樣,將名為身體的顏料濺出邊框,時不時地透過眼神或軀幹的介入、穿梭在觀眾原本靜坐的一隅,有意無意地去抹掉第四面牆的存在,定錨沉浸式劇場的標籤與輪廓。
7月
10
2024
而今「春鬥2024」的重啟,鄭宗龍、蘇文琪與王宇光的創作某程度上來說,依舊維持了當年與時代同進退的滾動和企圖心。畢竟自疫情以來,表演藝術的進展早已改頭換面不少,從舞蹈影像所誘發的線上劇場與科技互動藝術、女性主義/平權運動所帶來的意識抬頭、藝術永續的淨零轉型,甚至是實踐研究(Practice-as-Research)的批判性反思,也進而影響了三首作品的選擇與走向
7月
04
2024
當她們面對「台灣唯一以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作為基礎專業」的利基時,如何嘗試調和自身的文化慣習與族群刺激,從而通過非原住民的角度去探索、創發原住民族表演藝術的樣態,即是一個頗具張力的辯證課題。事實證明,兩齣舞作《釀 misanga'》和《ina 這樣你還會愛我嗎?》就分別開展兩條實踐路線:「仿效」與「重構」。
6月
27
2024
現實的時空不停在流逝,對比余彥芳緩慢柔軟的鋪敘回憶,陳武康更像帶觀眾走進一場實驗室,在明確的十一個段落中實驗人們可以如何直面死亡、好好的死。也許直面死亡就像余彥芳將回憶凝結在劇場的當下,在一場關於思念的想像過後,如同舞作中寫在水寫布上的家族史,痕跡終將消失,卻也能數次重複提筆。
6月
26
2024
對於三個迥異的死亡,武康選擇一視同仁,不被政治符碼所束縛,盡力關照每一個逝去的生命與其相會的當下,揣度他者曾經擁有的感受。不管可見與不可見,不管多麼無奈,生與死跨越重重的邊界。
6月
2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