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洋競艷,本土勝出《旅人樂記‧台灣》
5月
27
2014
旅人樂記(台灣國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51次瀏覽
林采韻(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今年是台灣國樂團成軍30年,「用國樂訴說台灣最美的音樂故事」是樂團自我的定位和期許,以「旅人樂記‧台灣」為名的音樂會,正呼應如此思考。音樂會曲目,包括三位外國作曲家來台采風後創作的新曲,以及二位新生代作曲家運用在地素材創作的作品。一場音樂會下來,高下立判。

三位外國作曲家分別是:盧森堡的馬賽爾‧溫格勒(Marcel Wengler)、日本的可知奈尾子(Naoko Kachi)、德國的貝恩德‧法蘭克(Bernd Franke)。這三位來自不同國度的作曲家,在國樂團力邀下,遊歷九份金瓜石,走訪原住民部落等地。團方意在透過他國音樂家之手,點燃交流的火苗,把具有台灣特色的聲音帶上國際,同時經由他們的作品,給予國樂團跨文化的洗禮。

音樂世界本就因多元文化的注入而豐富,如同孟德爾頌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和第四號交響曲《義大利》,均為作曲家易地一遊後的音樂日記,在樂曲中自然聽得到萃取於當地的民謠風格或舞曲節奏等。此次,國樂團邀請國外作曲家來台,無非希望他們走看之間所體會到的台灣風情最好能不著痕跡的寫入音符中。然而,委託創作最刺激的是,在作品誕生之前,委託者面對即將誕生的樂曲,幾乎很難掌握結果,通常只能期待。

5月18日是這趟采風之旅謎底揭曉的時刻。檢視三人背景,溫格勒曾為香港中樂團譜作《寶船》、《龍年》;可知奈尾子2013年參加香港中樂團的作曲比賽獲得季軍;法蘭克與大陸旅德琵琶家董亞常有互動。也就是說,他們來台采風之前,對於國樂器或國樂團多少有概念,或較能降低以西方交響樂團編制想像國樂團而誤入叢林迷失方向的可能性。

藝術創作的方法本就沒有硬性規範,但是作曲家的「意念」多半可顯現在樂曲的表現手法上。音樂會開場曲,溫格勒的《序》,將其聆聽到的北管音樂聯想到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然後將兩者的旋律進行拼裝和串接。這種後現代拼貼手法可被視為幽默的趣味,但一不小心會落入以西方主觀意識出發,借用小聰明來賣弄異國情調。平心而論,北管和柴可夫斯基兩者之間,在台灣樂迷耳裡聽起來應該是非親非故。後現代手法成敗關鍵在於音符連結所引發的「符號作用」(signification),乍看可恣意而為,但風馬牛不相及的拼貼能否引發聽眾共鳴,則是大有疑問的。

可知奈尾子習於穿梭於古典、爵士樂和流行樂之間,她的《道》雖名為交響詩,形式上卻傾向音畫或一幕幕的電影配樂。她以一年四季嬗遞作為作品的基礎結構,以原住民在各個季節所演唱的歌曲旋律作為元素。作品聆聽起來,就像是一張又一張的美照不停翻頁,終曲多少反應作曲家過客的心境,雖然好似抓住台灣的一點情味,佇足轉身之後,雲彩隨著音樂消逝。

法蘭克《鏡子與圓圈》以樂團、琶琵、大提琴為鐵三角。琵琶與大提琴交相模仿、學習,琵琶彈撥間,大提琴以撥奏相和頗富趣味,進行如同鏡子反射的演出效果。隨侍在側的樂團與琶琶和大提琴相呼應,帶出室內樂般的融合聲響。這首作品,像似作曲家采風過程的心情反照,東西相遇間,抓取瞬間的驚喜與靈感,運用東西樂器舖陳腦海的記憶。

創作並非一蹴可幾之事,以走一遭的短暫時間去咀嚼他國文化,進一步找到適合創作的元素並不容易,這也是為何原住民、北管成為外國音樂家著手的重要素材,因為這些顯而易見不同於西方的樂風,最能夠賦予作品跨文化的標記。如果「旅人樂記‧台灣」的命題,要發揮全然的效果,此次的短暫遊歷,譜下的音符可視為先聲,作曲家的創作若求從表象進入內在,仍待時間的投入與沈澱。

相較於國外作曲家繳交的心得報告,台灣兩位新生代作曲家的作品,說旋律有動聽,說架構有層次,說技法有巧思,獨奏樂器大量炫技的鋪陳,讓曲子活靈活現效果卓著。王乙聿和陸橒這兩位作曲家,均熟稔於國樂器的演奏,也專精作曲,勇於用新世代的眼光翻轉國樂團。

王乙聿《庫依的愛情》以排灣族的愛情故事為靈感,充滿冒險犯難的精神,獨奏家必需一口氣駕馭短笛、梆笛和曲笛等,製造男女對話不同的聲響;吹奏上,成功移植西方長笛的技法至中國笛上,同時大膽將爵士的節奏置入樂曲當中,在樂團首席、笛子演奏家劉貞伶「神乎其技」的演奏下,讓國外音樂家開了眼界。

陸橒的《弄獅》,以傳統技藝為靈感,作品以三把不同音高的嗩吶,搭配樂團音效的模擬,將「點睛」、「醒獅」、「蜂炮」等情境刻畫的栩栩如生。嗩吶獨奏家由目前在台灣藝術大學攻讀碩士的曾千芸擔任,她是今年初國樂團透過比賽對外徵選的年輕好手,個兒小小,卻像小鋼砲般,台風穩健、爆發力強大,透過循環換氣,各式滑音、打音等成熟的演奏技巧,以高度戲劇性的詮釋,完成了一場音樂弄獅秀。

「旅人樂記‧台灣」是台灣國樂團訴說台灣美好音樂故事的開端。在王乙聿與陸橒身上,我們聽到台灣新生代作曲家的能量以及對自我文化的追尋與自信,期待他們的作品有機會走出去,旅行他國。至於來自外國的作曲朋友,期待他們再來走一遭,進行更深度的停留,音樂在抒情寫景之餘,進一步帶來更深刻的文化印記。

《旅人樂記‧台灣》

演出|台灣國樂團
時間|2014/05/18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無論名稱上被歸類為舞蹈劇場、作曲劇場或其他名稱,這些作品真正扣合的,是當代音樂劇場「去分類化」的本質:跨領域媒材的融合、聽覺與視覺的並置、以及由觀眾自由感知所構成的美學場域。
4月
23
2025
演奏家們並不只是「世界級演奏家」,更是探索聲響可能性的旅人,在此場音樂會中,改編與原創、平衡與衝突、嚴謹與幽默,都在細膩的演繹之下,展現出無限的音樂可能性,而此正亦為室內樂最動人的地方。
4月
09
2025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
這些曲目固然經典,卻絕不傳統;它奠基於我們熟悉的結構或框架,卻又能讓演奏者如曾增譯專注於各種即興變化、藉此更有創意地重塑風格。作為爵士樂歷史、文化與創新精神的載體,經典曲目不但充滿魅力,更是樂迷們進入即興世界的關鍵。
3月
25
2025
《群體動物》的內容是有機且開放的,透過彈性且多元的設計,音樂家每一次的「演奏」,參與者每一次的「演出」,彼此互動時所作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如此不同。
3月
25
2025
以地方民間樂團發展,南投民族管絃樂團已經是有一定水準,若要挑剔,則必須再將整體實力提升。隨說專業演奏者也並非毫無失誤,但學生的經驗則更顯不足,雖然有許多專業老師們撐場,樂曲並無太大狀況,但回歸到學生獨奏,則不免有破綻。此外,室內音樂會使用擴音容易聲部失衡,在演奏聲響上尚須斟酌。
3月
21
2025
歌劇男高音泰特曼在整場音樂會中,運用其嘹亮的嗓音和深厚的美聲技巧,為台下觀眾精彩地展現了歌劇世界中,男高音的力與美。從這次來台的演出,可以預測在未來,他絕對是一個值得長期關注,且令人期待的世界級男高音。
3月
21
2025
微光古樂集這次邀請了比利時無盡古樂團(Ensemble InAlto)來台共同演出,進行了一場台灣與比利時的古樂交流。這次的音樂會節目設計,微光古樂集秉持著一貫嚴謹、用心的水準,為與會觀眾帶來了深度與廣度俱足的古樂饗宴。
3月
17
2025
他深情柔軟的音色,利用半聲弱音的演唱技巧,漸進式地將情緒推進並深入角色之中,尤其是在長樂句的詮釋中顯得十分動人。這也讓我們見證到:一個成功且努力修練的聲樂家,能用運用其卓越的美聲技術,在舞台上戰勝疾病的侵襲與干擾。
3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