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山下的遙望相思《富世漫步─有火的地方就有故事》
7月
28
2020
富世漫步—有火的地方就有故事(山東野表演坊提供/攝影高穆凡)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41次瀏覽
簡韋樵(專案評論人)

不是我們先接納你們,而是你們先接納我們。

──《富世漫步─有火的地方就有故事》節目單

這句話是《富世漫步─有火的地方就有故事》三位Truku(太魯閣族)演員Nac、Yaya以及Saysang的謙虛之言。這是多麼溫柔的一句話!不管在節目單、影片播放或者他們口中可以得知他們對於山東野表演坊部分為非原住民組成的團隊以及「非我族類」是和睦善待,彼此在長時間的相處對話、田野調查、戲劇展演中並不強迫,也相互地包容與接納。觀者們在富世村、民樂部落的Skadang(砂卡噹,大同部落)中漫遊與張望近三小時,透過社區導覽、紀實故事和戲劇,幾乎是讓語言充斥著整個製作,而尚未摻融原民劇場常有的身體意象、文化符碼上的再勾勒,他們以主體的敘事體現歷史的詮釋權,以記憶重新解釋了遷徙「山下」後的重組認同與斡旋,並將「山上」(原鄉)的想像、早期的部落生活賦予了觀眾。只是大部分觀眾從未走上山,也沒有體驗爬過六小時的身體感知,筆者思忖如此遊走,大多還是處於保守、方便的知識型遊覽,觀演關係還停留於單調模式,其實也不斷地在豎立非部落原住民及觀光客的視覺凝視,和當地居民、孩童、動物的相遇、他們的被看或者彼此干擾、淺短地交流,也讓山下空間的被展示、介紹,觀眾的定位會是什麼?表演者與受眾能否產生新的關係或者轉化為作品參與、藝術享用的共構者?然而在徒步中觀眾未有更極致、深層、多重地路徑漂移,參與者或旁觀者在疏離層面使作下,其實難以在遊蹤期間跟本地歷史作相互滲透。

富世漫步—有火的地方就有故事(山東野表演坊提供/攝影高穆凡)

富世漫步—有火的地方就有故事(山東野表演坊提供/攝影高穆凡)

這不是表演,而是一場介入與行動;這裡也不是表演場域,而是故事發生的所在;他們更不是演員,而是真正住在這的居民。Nac盡心盡責地為我們導覽自從一九七〇年後,Skadang和Huhus(赫赫斯,大禮部落)經歷遷村後的同禮聚落。原本因應了國民黨政府「改善山胞生活」之由,更為了孩子的就學、就業以及醫療資源而付諸行動。有時強者的協商可能極其狡猾,後來他們就被當局者以暴力性地丟入像鳥籠般的鐵皮屋裡,住著矮小、擁擠且難以散熱的房子,便在進步主義姿態下被同化操作,經過各種佈局的劃分、「正」名、借貸下,其循循善誘地收編和施恩,構成了漢人中心本位管制著異己,族人的失去、遺忘讓原來充斥稜角的差異隨著文化動態進程逐漸被「文明」磨鈍。「上山是回家,下山也是回家。」人是有本事按照自己的「本真」自覺性地找到歸屬、做出選擇,Truku的年輕人若不常上山了,他們要如何習得跟自然溝通?雙腳又該怎麼跟土地產生親暱?Yaya和Saysang在戲中廣播節目上,冀望到台北唸書的Cihung「不要忘記山上的事」、「我們不希望白的人回來呦。」曾經上山穿的雨鞋不知幾時會再穿到?爺爺的口簧琴又何時才會被再次吹奏?就算身於他處,我們的心靈住在何方呢?族人之間在一種既私密叮嚀卻又全程使用中文的公開中,找到能輕悄傾訴、分享的出口。至少還未滿十八歲的族人Yakaw以口簧琴吹奏和歌唱那首展現雄勇的Truku古調,那份珍貴的文化歸屬感,身為非原住民的我還是在反身性中閃現了自作多情的欣慰。

富世漫步—有火的地方就有故事(山東野表演坊提供/攝影高穆凡)

有意義的「言說」是拉開一道批判的距離表達自身而讓主體生成之展現;真實經驗的「再生產」則是將演員(行動者)具有深刻歷史性的身體姿態投入藝術作品,拉開論述場域,屏除固有、僵化的溝通絆腳石。山東野表演坊試圖從外部替他們打造族裔發言的條件,土著觀點(native’s point of view)的傳承與維持從來就不易,也常在意識形態閾域下被視而不見。從核心創作者劉尉楷強調的「田野的時間是排戲的好幾百倍」【1】此句觀之,面對異文化、不確定的情境也不是從書上的客觀數據、資訊知識的呈現就是理解他者,而需在脈絡中緻密性地釐清和整合,穿梭了現代性的裂縫連結回憶與故事形成共識的感性網絡,串起傳統的框住歷史的內容,過去不再只是現實的驚鴻一瞥、單面向的領略。不過,創作者特意將當地族人放置於作品較為顯要的位置,卻也抹消了一群作品創作者與陪伴者們對異質空間、材料、生產工具之反饋後的觀點和情感梳理,難以各種議題上有另闢獨到詮釋的蹊徑,形成特定行動的參照與回應。

總的而言,「黑盒子劇場講究高度關注,通常藉黑暗時空達到主要美學體驗,卻少有機會導向社會與政治辯論。」【2】戲劇導覽是使我們步下的足跡留在社區,觀眾的身體和環境間交涉出個體獨特的內在體踐,雙方都能在公眾領域直接地平等互視、討論議題、分享經驗,作品不再強調藝術的生產方式是否夠前衛,抑或帶動任何抗辯,而是在隱而未顯、被割捨的歷史中一再重拾、贖回那丟失的故事,人類的交流經驗不該處於世俗文明的貧乏困境,沒有夸夸之談,也不該在美學中有自戀幻象,也許作品選擇透過無第一作者的掌握,以民眾、文字、環境避開創作者本身的主體,並用平淡性的陳述表態脫離了大敘事的慣用語,反映、揭示過往社會病徵,嘗試從此時此刻地創造、回憶、想像解放中重新召回山上的經驗、山下的認同。

有火的地方就會有故事,當你們想說,我們就會聽著。

註釋

1、《富世漫步─有火的地方就有故事》節目單。

2、Christopher B. Balme(克里斯多夫‧巴爾梅),白斐嵐譯:《劇場公共領域》(台北:書林,2019年),頁32-33。

《富世漫步—有火的地方就有故事》

演出|山東野表演坊
時間|2020/07/18 19:00、2020/07/19 19:00
地點|花蓮縣秀林鄉富世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此作中,導演壓抑住創作者過多的戲劇性想像的慾望,更多讓位給被表現主體(太魯閣族人)來發聲而非又奪走他們的話語權。這讓我看到「劇場─社會─創作(者)」的關係、以及劇場接近真實的一個可能作法和態度,也就是面對這類演出(尤其是應用劇場),劇場工作者可慎重思考是否不必要過多的戲劇化、虛構(調味)真實,……(林偉瑜)
7月
28
2020
針對作品的意義來討論,本劇唯一的主題即是劇名,略顯單薄;縱然譯導楊世彭認為除了「真相」,還更深層討論了「謊言」的意義【1】;然則,也僅是一體兩面的層次。
12月
10
2024
從前作到此作,都讓人感到作品內裡含有一股很深的屈辱感,源自非常厚重、塵積的離散與剝奪,譬如當看到阿梅和Briggs在仿新村屋構的舞台上性交時,那是我們都有感的,殖民的傷痛。為什麼那麼痛的話要由女性來說?
12月
09
2024
讓我們能夠更進一步看清與推進思考,本劇所嘗試對話的當代難題:究竟什麼樣的「人」、「者」或者「眾」,才能夠在這個時代有效地統一起「沒有歷史」的主體形象,使之成為有效地置入歷史,乃至介入歷史的主角?
12月
09
2024
對導演來說,歷史事件的晦澀之處不只出自文化或歷史上的距離,更在於缺乏言論自由的討論正當性脈絡,就像大多數人明明知道這樣是有問題的,卻因為服膺於現實而陷入「雙重思想」(doublethink),導演也面臨了該不該解構議題的困境。
12月
09
2024
可惜的是,全劇收攏在計畫成果的樣板宣傳,無法深切開展劇中拋出諸多議題的辯證向度,像是身分認同、文化觀光、地方創生等,而是流於產官學體制交纏下的文化產品。
12月
06
2024
這並不是一齣攸關階級問題的社會寫實作品,相反地,在這個時時充斥著怪誕節奏與聲音的劇場空間中,支配著行動的並不是具體的物質條件,而是追求「正常/不正常」認同判斷而被抽空的精神狀態。
12月
04
2024
此次劇本由團長馮翊綱主筆,將金庸原著作為主菜,配以誇張的表情動作、幽默的橋段,並佐以少許成人幽默,呈現出一場輕鬆且富有娛樂性的演出。雖與十年前的《瓦舍說金庸》相比,劇本在深度及與原著的連結上稍有不足,但整體氛圍輕鬆歡樂,觀眾依然收穫了愉快的觀劇體驗
12月
04
2024
這齣音樂劇流暢的演出,不難想像在前置選曲和樂團編制中耗費的心力,它在歌詞和台詞之間相互呼應,以音樂演唱和戲劇表演推進情感
12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