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幾夜我們一起聽鬼故事長大《府城夜話》
11月
17
2020
府城夜話(雞屎藤舞蹈劇場提供/攝影師Timothy Fang)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90次瀏覽

白斐嵐(2020年度駐站評論人)


人們為何愛聽鬼故事?又是怎麼述說鬼故事?重點到底是裝鬼嚇人,還是說故事?微颱風夜的永康工業區,廠房改建的舞台,由雞屎藤舞蹈劇場、盧志杰與三牲獻藝共同呈現,並邀旅德編舞家孫尚綺擔任藝術顧問的臺南藝術節再演版《府城夜話》,【1】聽著府城鬼怪傳說的觀眾笑聲不斷。在某種反差(化「怕」為「笑」)的感官刺激過程中,倒是讓我們藉「說鬼」來重新理解、並感受台灣庶民文化的重生與幻化。

在「說故事」這門技藝幾已佚失的年代,鬼故事大概是這世代台灣人僅存的口傳經驗(如果現代台灣小孩已經不聽鬼故事了,煩請告訴我……)。我們應該都還記得營隊外宿的夜晚,眾人徹夜未眠,總有那麼一個人使出渾身解數,鋪陳情節對話、調度語速音調、搭配適當音效燈控所營造的鬼影幢幢,牽動聽眾的思緒與潛在感受,執行那最終的驚嚇與恐懼效果。要說這是台灣最早的沉浸式演出,或許也不為過。

集體記憶中總有一位「很會說(鬼)故事的人」,在這晚演出中,由盧志杰擔任。他也的確不負重望,和郭育綸兩人一搭一唱,插科打諢加上各種機妙雙關,沒有故作姿態的裝神弄鬼,反以直播閒聊形式,既像場Lecture-performance脫口秀,又像電台講古般旁徵博引,為鬼怪傳說開創了多重解讀的方向,也為鬼故事還原歷史社會的現實面貌。

說到底,鬼故事像是虛實疊合的雙重世界。歷史脈絡能幫助我們理解「鬼故事」發生的實際背景,如陳守娘所處的清領封建台灣、白馬精的農業台灣,或是運河奇案背後象徵西方引入的自由戀愛思想。然而,原始現場畢竟離當代生活有點遙遠,虛幻鬼境反而更能在現代人的網路經驗中找到連結。網際網路讓多重時空(當下肉身身處的時空,與我們看不見但意識存在的網路時空)變得日常,自然也挑戰了另一種在劇場經驗的虛幻與真實。

隨著VR日漸普及(儘管離真正的普及還有一段距離,但至少越來越多人有過VR體驗),它也帶來更直接連結於靈異世界的體感想像:觀賞者獨自一人被丟到異世界,環繞式的情調氛圍,快速變化的場景,觀者全然被動,甚至連自己的身體都不得見。也難怪我還曾聽過友人以八字、體質來解釋看VR頭昏的不適現象。於是,當兩位直播主號稱戴上VR眼鏡來到三段鬼故事關卡時,我們也很自然地接受了說書與舞蹈現場的敘事切換,迎接雞屎藤舞蹈劇場的舞者出場,在電音與燈光的烘托下,再現鬼怪大鬧人間的情境。與其說VR直播主的設計,為兩種敘事方式(視覺與聽覺、舞蹈與話語)提供了合理的進出場,不如說它也藉著當代虛擬科技經驗,再次和前現代的感知與認知接上線。

府城夜話(雞屎藤舞蹈劇場提供/攝影師Timothy Fang)

只不過,這次的身歷其境,不再是為了驚嚇,而有了另一種重返現場的意義──正如背景知識與VR仿擬,都是為了要讓古早傳說和當代社會重新連結,故事中的女性角色更成為當代觀點的主要切入點。說書人盧志杰以傳遞知識的口吻,開宗明義點出台灣鬼故事多以「女鬼」為主,這之中當然有時代隱情。亞洲神怪傳說如《聊齋誌異》,多以神怪隱喻政治、社會與人性,但在地流傳的鬼故事,多的是對女性的規訓(如層出不窮的「嬰靈」都市傳說,就有著濃厚的對於女性身體自主權的道德壓制),又或者是走投無路、身心皆受逼迫的女性,只能等待「做鬼也不會放過你」來翻轉戰局。故事中陳守娘的強大怨氣,為她召喚來翻天覆地的力量,某方面而言像極了女性覺醒運動訴求的「化壓迫為反抗」(當然是在還活著的時候)。後續兩個故事,雖與女鬼無關,也再次點出了女性貞操(用來制服白馬精)或自由戀愛與情慾自主權的議題。換句話說,藉由重新解讀、甚或平反鬼故事,我們彷彿也經歷了一場性別除魅。

無論是VR通往的靈異世界,抑或是如何自女性角度翻案鬼怪傳奇,我們都可看出《府城夜話》並不只是以獵奇眼光達成感官刺激,更以當代觀點重新解讀代代相傳的鬼故事。進一步來說,甚至以表演/述說再次觸及同樣摸不到的台灣文化本身。回到以民族舞為基底的雞屎藤舞蹈劇場,舞者此次並非以舞蹈化的動作再現三段故事情節,而改擷取關鍵元素加強身體意象:「陳守娘」段落以黏附於椅凳的扭曲肢體表現陳守娘生時受到婆婆、小姑禁錮,又恰好強烈對比於作鬼後狂暴迷亂的激烈身體;後段「白馬精」故事聚焦於馬蹄手勢與奔跑的動物性,而「運河奇案」則展現雙人舞交際情慾與夢境般的墜河浮沉。

此般擷取、轉化、再現的敘事過程,恰呼應了盧志杰提到的「鬼的文創產業」。沒人見過鬼,但我們都在一套套關於鬼的描述與扮演中,為鬼賦予形體。其舞蹈身體並不僅止於重現世俗認知中的鬼(即透過想像推砌,並一再扮演、述說,而形成的集體記憶),反另闢他徑,嫁接於庶民文化的各種表演風格中:如電音音樂與金光布袋戲般的武打聯想、台語講古與網路直播,搭配講解式的地方歷史資料畫面,加上前人跨足口傳民謠與唱片工業時代延伸的創作歌曲──重要的不再只是鬼故事,而是說故事。以台灣庶民文化持續發生的新舊混搭,彷彿暗示著台灣文化正是這麼一個沒有原初樣貌(和鬼一樣),卻能藉著不斷想像、述說、扮演而確立的集體認同,且也將持續混搭演變中。

現今觀眾或許已不再需要靠鬼故事享受感官刺激(這項功能早已被其他多種娛樂形式所取代),然而故事依然在每一次的述說與扮演中轉生。以跨界合製的觀點來看,無疑藉前人累積的「鬼的文創」延續混搭精神,不再以鬼怪規訓或諷喻,而得以實現不斷翻新的當代豐富敘事可能──只不過,對於民族舞身體語彙的探問,似乎也在這樣的劇烈碰撞中暫且消解。

註釋

1、首演於2018年12月台南吳園公會堂。

《府城夜話》

演出|雞屎藤舞蹈劇場
時間|2020/11/07 19:00
地點|台南永康奔放E倉庫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雞屎藤舞蹈劇場近年來的舞作越來越倚重影像和話語來輔助故事,甚至是與舞蹈本身產生拉扯、相互角力,文字語言和身體語言在劇場中隱隱產生一種競逐的關係,兩者存在著某一種斷裂,看似相互補充,但其實拿掉或削弱某一部份好像也不會有很嚴重的影響。我相信,這是舞團在嘗試新事物與跨域的過渡期,期待語言和身體能在某一日「對位」,奏響相輔相成的樂章。(何玟珒)
11月
18
2020
《府城夜話》的編創策略與展演方式超越了雞屎藤舞蹈劇場慣用的人物性格與形象模仿,而能更深入的掌握主角的精神狀態。如此入木三分的表演得力於舞蹈動作的產出是由舞者們自己摸索試驗開發,因而得以自然真切地展現。(徐瑋瑩)
1月
15
2019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
全場觀眾呆呆坐著,面對著是否該積極地去理解這些流動的刺眼與挑釁究竟意味著什麼而無動於衷?又或是令人岔題雜想,編舞家當真要三部曲翻了你個底朝天:莫非這裡的音樂是用來看的,視覺是通過震動方可見,而舞蹈本身就是飛蚊症?難道這是一個新的山神巨獸神話傳奇的懸絲傀儡戲?果真眼前的都不是眼前,唯有鳴謝支持我們繼續跳舞是真?真的是這樣?政治正確就是理所當然?
10月
08
2024
《我忘記舉手》藉由樂齡族群、青年族群及青壯年族群,讓觀眾重新反思人生階段所面臨的議題,具教育意涵以及人生觀,探討人生哲理……
10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