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文字遇上舞蹈《府城夜話》
11月
18
2020
府城夜話(雞屎藤舞蹈劇場提供/攝影師Ken)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70次瀏覽
何玟珒(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學生)

《府城夜話》是雞屎藤舞蹈劇場於2019年的作品,將府城的「鬼仔古」以舞者的身體語言和(偽)VR直播主盧志杰的台語口白,共同打造了一個未來科技和舊時傳說交互的「紀錄劇場」。今年的重製加入了一些新元素和新的表演者,如三牲獻藝的臺式電音等。演出當日遇雨,大雨落在鐵皮倉庫的屋頂上,夜風自開口處吹來,為這齣有關「府城鬼仔古」的舞碼平添了幾分詭異之感,觀眾坐在舞臺兩側,與舞者的距離極近,可以輕易地觀察到舞者的表情,十分考驗舞者「演」的功力。

整齣戲共有三支舞,分別以「陳守娘」、「白馬精寶藏」和「運河奇案〉」為創作主題,在這三支舞當中,舞者各以舞蹈身體演繹了「鬼」、「動物」和「人類」的身體質感:「陳守娘」一段中,舞者以重複、拖著腳走的動作來詮釋女鬼「飄飄」的感覺;在跳「白馬精寶藏」時,舞者以手握拳偽作馬蹄,舞姿也多以躍動、擺頭的方式來演繹馬匹的活潑;至於,「運河奇案」時,舞者則演多於舞,呈現日本時代的藝旦文化。

每個舞蹈段落之中都安排了一些亮點,如:「陳守娘」段落中,女舞者在椅上抽搐、震動,呈現當時陳守娘被婆婆和小姑虐待的情況,加害者被隱匿,觀眾僅能將目光凝眸於受虐者的苦和痛,個人覺得這是個充滿隱喻的處理手法,置放於故事文本脈絡來看,壓迫陳守娘的不僅僅是有形的加害者,同時也象徵了當時無形的父權社會氛圍。在「白馬精寶藏」中的亮點是最末段,化馬匹為石像的接觸即興,少女舞者抓著花布追捕白馬,一旦被布當頭罩下,是演馬匹的舞者就要立即石化,整個演出活潑靈動,一掃前段的哀傷。而在「運河奇案」中則安排了雙人舞,舞者倆倆以頭互相抵著肩膀,慢慢轉圈,纏綿悱惻之中猶有欲說還休的悲哀。

除卻舞蹈以外,此戲另外一個看點是常民臺語達人盧志杰的臺語口白,旁白詼諧有趣,主要是闡述《府城夜話》在創作時進行的田野調查之內容,文字量非常多,甚至有超過舞蹈內容之勢,而多數時候直播主都是待在舞臺一側刻意圍出的直播間中,給觀眾看實況轉播的投影。整場直播以VR闖關遊戲的概念進行,舞碼與舞碼之間的連接是透過演員去拾起某個通關信物而成,這樣的設計個人覺得有些斷裂,好像舞碼的順序就算打亂了也沒有關係,通關遊戲本身有文本脈絡和主線劇情,但在雞屎藤舞蹈劇場所設計的(偽)VR遊戲中,觀者感受不到主要劇情且難以投入,在劇情方面也多拉出了一些與主要敘事無關的分支,分支部分可能與舞團未來的舞作規劃相關,但若都以「鬼魂」、「靈體」相連結,在敘事上有一種太過刻意的感覺。除此之外,直播主在VR鬼屋探險的影片也顯得有些冗長,反覆的驚嚇與重複的台詞帶給觀眾一種觀賞的疲態,有些昏昏欲睡,不過從舞團這樣的安排來看,仍然可以感受到團隊對臺灣文學、臺灣文史推廣的熱情。

雞屎藤舞蹈劇場近年來的舞作越來越倚重影像和話語來輔助故事,甚至是與舞蹈本身產生拉扯、相互角力,文字語言和身體語言在劇場中隱隱產生一種競逐的關係,兩者存在著某一種斷裂,看似相互補充,但其實拿掉或削弱某一部份好像也不會有很嚴重的影響。我相信,這是舞團在嘗試新事物與跨域的過渡期,期待語言和身體能在某一日「對位」,奏響相輔相成的樂章。

《府城夜話》

演出|雞屎藤舞蹈劇場
時間|2020/11/06 19:00
地點|台南永康奔放E倉庫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現今觀眾或許已不再需要靠鬼故事享受感官刺激(這項功能早已被其他多種娛樂形式所取代),然而故事依然在每一次的述說與扮演中轉生。以跨界合製的觀點來看,無疑藉前人累積的「鬼的文創」延續混搭精神,不再以鬼怪規訓或諷喻,而得以實現不斷翻新的當代豐富敘事可能──只不過,對於民族舞身體語彙的探問,似乎也在這樣的劇烈碰撞中暫且消解。(白斐嵐)
11月
17
2020
《府城夜話》的編創策略與展演方式超越了雞屎藤舞蹈劇場慣用的人物性格與形象模仿,而能更深入的掌握主角的精神狀態。如此入木三分的表演得力於舞蹈動作的產出是由舞者們自己摸索試驗開發,因而得以自然真切地展現。(徐瑋瑩)
1月
15
2019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