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文字遇上舞蹈《府城夜話》
11月
18
2020
府城夜話(雞屎藤舞蹈劇場提供/攝影師Ken)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31次瀏覽
何玟珒(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學生)

《府城夜話》是雞屎藤舞蹈劇場於2019年的作品,將府城的「鬼仔古」以舞者的身體語言和(偽)VR直播主盧志杰的台語口白,共同打造了一個未來科技和舊時傳說交互的「紀錄劇場」。今年的重製加入了一些新元素和新的表演者,如三牲獻藝的臺式電音等。演出當日遇雨,大雨落在鐵皮倉庫的屋頂上,夜風自開口處吹來,為這齣有關「府城鬼仔古」的舞碼平添了幾分詭異之感,觀眾坐在舞臺兩側,與舞者的距離極近,可以輕易地觀察到舞者的表情,十分考驗舞者「演」的功力。

整齣戲共有三支舞,分別以「陳守娘」、「白馬精寶藏」和「運河奇案〉」為創作主題,在這三支舞當中,舞者各以舞蹈身體演繹了「鬼」、「動物」和「人類」的身體質感:「陳守娘」一段中,舞者以重複、拖著腳走的動作來詮釋女鬼「飄飄」的感覺;在跳「白馬精寶藏」時,舞者以手握拳偽作馬蹄,舞姿也多以躍動、擺頭的方式來演繹馬匹的活潑;至於,「運河奇案」時,舞者則演多於舞,呈現日本時代的藝旦文化。

每個舞蹈段落之中都安排了一些亮點,如:「陳守娘」段落中,女舞者在椅上抽搐、震動,呈現當時陳守娘被婆婆和小姑虐待的情況,加害者被隱匿,觀眾僅能將目光凝眸於受虐者的苦和痛,個人覺得這是個充滿隱喻的處理手法,置放於故事文本脈絡來看,壓迫陳守娘的不僅僅是有形的加害者,同時也象徵了當時無形的父權社會氛圍。在「白馬精寶藏」中的亮點是最末段,化馬匹為石像的接觸即興,少女舞者抓著花布追捕白馬,一旦被布當頭罩下,是演馬匹的舞者就要立即石化,整個演出活潑靈動,一掃前段的哀傷。而在「運河奇案」中則安排了雙人舞,舞者倆倆以頭互相抵著肩膀,慢慢轉圈,纏綿悱惻之中猶有欲說還休的悲哀。

除卻舞蹈以外,此戲另外一個看點是常民臺語達人盧志杰的臺語口白,旁白詼諧有趣,主要是闡述《府城夜話》在創作時進行的田野調查之內容,文字量非常多,甚至有超過舞蹈內容之勢,而多數時候直播主都是待在舞臺一側刻意圍出的直播間中,給觀眾看實況轉播的投影。整場直播以VR闖關遊戲的概念進行,舞碼與舞碼之間的連接是透過演員去拾起某個通關信物而成,這樣的設計個人覺得有些斷裂,好像舞碼的順序就算打亂了也沒有關係,通關遊戲本身有文本脈絡和主線劇情,但在雞屎藤舞蹈劇場所設計的(偽)VR遊戲中,觀者感受不到主要劇情且難以投入,在劇情方面也多拉出了一些與主要敘事無關的分支,分支部分可能與舞團未來的舞作規劃相關,但若都以「鬼魂」、「靈體」相連結,在敘事上有一種太過刻意的感覺。除此之外,直播主在VR鬼屋探險的影片也顯得有些冗長,反覆的驚嚇與重複的台詞帶給觀眾一種觀賞的疲態,有些昏昏欲睡,不過從舞團這樣的安排來看,仍然可以感受到團隊對臺灣文學、臺灣文史推廣的熱情。

雞屎藤舞蹈劇場近年來的舞作越來越倚重影像和話語來輔助故事,甚至是與舞蹈本身產生拉扯、相互角力,文字語言和身體語言在劇場中隱隱產生一種競逐的關係,兩者存在著某一種斷裂,看似相互補充,但其實拿掉或削弱某一部份好像也不會有很嚴重的影響。我相信,這是舞團在嘗試新事物與跨域的過渡期,期待語言和身體能在某一日「對位」,奏響相輔相成的樂章。

《府城夜話》

演出|雞屎藤舞蹈劇場
時間|2020/11/06 19:00
地點|台南永康奔放E倉庫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現今觀眾或許已不再需要靠鬼故事享受感官刺激(這項功能早已被其他多種娛樂形式所取代),然而故事依然在每一次的述說與扮演中轉生。以跨界合製的觀點來看,無疑藉前人累積的「鬼的文創」延續混搭精神,不再以鬼怪規訓或諷喻,而得以實現不斷翻新的當代豐富敘事可能──只不過,對於民族舞身體語彙的探問,似乎也在這樣的劇烈碰撞中暫且消解。(白斐嵐)
11月
17
2020
《府城夜話》的編創策略與展演方式超越了雞屎藤舞蹈劇場慣用的人物性格與形象模仿,而能更深入的掌握主角的精神狀態。如此入木三分的表演得力於舞蹈動作的產出是由舞者們自己摸索試驗開發,因而得以自然真切地展現。(徐瑋瑩)
1月
15
2019
所以,「跳舞的劉奕伶」或「脫口秀的劉奕伶」,孰真,孰假?跳舞的劉奕伶必是真,但脫口秀的劉奕伶難免假,此因寄託脫口秀形式,半實半虛,摻和調劑,無非為了逗鬧觀眾,讓觀眾享受。
7月
21
2024
作品《下一日》不單再次提出實存身體與影像身體的主體辯證,而是藉由影像之後的血肉之軀所散發的真實情感,以及繁複的動作軌跡與鏡頭裡的自我進行對話;同時更藉自導自演的手法,揭示日復一日地投入影像裡的自我是一連串自投羅網的主動行為,而非被迫而為之。
7月
17
2024
無論是因為裝置距離遠近驅動了馬達聲響與影像變化,或是從頭到尾隔層繃布觀看如水下夢境的演出,原本極少觀眾的展演所帶出的親密與秘密特質,反顯化成不可親近的幻覺,又因觀眾身體在美術館表演往往有別於制式劇場展演中來得自由,其「不可親近」的感受更加強烈。
7月
17
2024
「死亡」在不同的記憶片段中彷彿如影隨形,但展現上卻不刻意直面陳述死亡,也沒有過度濃烈的情感呈現。作品傳達的意念反而更多地直指仍活著的人,關於生活、關於遺憾、關於希望、以及想像歸來等,都是身體感官記憶運作下的片段。
7月
12
2024
以筆者臨場的感受上來述說,舞者們如同一位抽象畫家在沒有相框的畫布上揮灑一樣,將名為身體的顏料濺出邊框,時不時地透過眼神或軀幹的介入、穿梭在觀眾原本靜坐的一隅,有意無意地去抹掉第四面牆的存在,定錨沉浸式劇場的標籤與輪廓。
7月
10
2024
而今「春鬥2024」的重啟,鄭宗龍、蘇文琪與王宇光的創作某程度上來說,依舊維持了當年與時代同進退的滾動和企圖心。畢竟自疫情以來,表演藝術的進展早已改頭換面不少,從舞蹈影像所誘發的線上劇場與科技互動藝術、女性主義/平權運動所帶來的意識抬頭、藝術永續的淨零轉型,甚至是實踐研究(Practice-as-Research)的批判性反思,也進而影響了三首作品的選擇與走向
7月
04
2024
當她們面對「台灣唯一以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作為基礎專業」的利基時,如何嘗試調和自身的文化慣習與族群刺激,從而通過非原住民的角度去探索、創發原住民族表演藝術的樣態,即是一個頗具張力的辯證課題。事實證明,兩齣舞作《釀 misanga'》和《ina 這樣你還會愛我嗎?》就分別開展兩條實踐路線:「仿效」與「重構」。
6月
2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