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舞在劇場:主體性與表演性《不好意思,可以幫我們拍個照嗎?》
12月
24
2020
不好意思,可以幫我們拍個照嗎?(動見体提供/攝影陳又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55次瀏覽

吳孟軒(2020年度駐站評論人)


與其說《不好意思,可以幫我們拍個照嗎?》(以下簡稱《不》)是一個無語言的戲劇作品,我認為其更是個舞蹈劇場式的舞蹈作品。擅長肢體劇場的導演符宏征,這次確實在編舞:他用購物袋、安全帽、鑰匙、盆栽等物件,拼湊出令人抓狂的瑣碎;用各種街舞的身體,建構著人與人之間的消磨;用垃圾車、手機、蒼蠅等音效,反覆著日常的反覆;用慘白燈管、木椅與土堆,描繪著生活的晦暗。《不》有著貝克特式的荒謬、瑪姬・瑪漢的蒼涼,表演者從黑暗的隧道前來,在褐土上負重躑躅,被大量生活瑣物拖垮,無故對著周遭事物發怒與憤懣,再百般聊賴地頹坐。場上的馬戲大環,作為《不》中最醒目的物件與隱喻,象徵性地成為每個人所背負的課題或重擔,以及人類無可逃脫、不斷循環的宿命。

然而,這樣的創作主軸,與「拍照」的關聯性,一直是到其中一個頗為直白的片段,才隱約建立起來:在各國語言的新聞報導或領袖演講(如蔡英文、習近平)的音效剪輯中,表演者開始戴上黑色口罩、背心,煙機也製造出社運現場煙硝彌漫的場景,當代社會的切片,在這個片段中被串聯了起來,導演的意圖則從中開始浮現:「拍照」是當代社會的視覺,「街舞」是當代社會的身體,「新聞」是當代社會的聲音,這些切片想呈現的核心,是人的孤寂。這樣的意圖在《不》裡大多時候是晦澀抽象的,即便在上述片段,這些元素產生較為清晰的關聯,但在後續片段並未有更明朗的發展,而是繼續潛入隱晦悶沉的黑洞當中。


不好意思,可以幫我們拍個照嗎?(動見体提供/攝影陳又維)

在此,我並無意評析《不》的創作風格與作品結構,而是想將此篇評論的重點,放在街舞身體的運用上,畢竟我將《不》視為一個舞蹈作品,而《不》的街舞身體,於我而言正是其中最弔詭的矛盾:將街舞視為某種「當代的身體」,此雖直觀且容易理解,但事實上「街舞」作為一個統稱,其從來就不是「一種」舞種,而是許多舞種的集合體,而街舞裡每個單一舞種,又各自涵蓋從1960年代以降不同時期、地域的動作風格,彼此之間差異甚大,難以一蓋而論。換言之,街舞的組成相當複雜且異質,各種動作風格不僅皆具有特定時代脈絡,舞者動的方式,也不見得就是在反應或回應「當代」(且若要論與觀看/視覺/拍照相關,又更為普及的「當代身體」,韓國流行舞K-Pop或許比街舞更為適合),因此,將街舞視為當代身體的表徵,此便不免將街舞的內涵過於簡化,同時也在創作上顯得牽強。

於是,《不》的街舞,其實是種泛化(generalize)的、一般印象的街舞:街舞的身體在《不》裡,較是作為動作的起點與靈感,例如從Popping中抽取「碎動」、Locking中抽取「停頓」,再引動後續動作舞句的發展。然而,此也就導致,其實不一定要街舞舞者才能作為《不》的表演者,直白地說,若今日換了一批當代舞的舞者,其只要能運用上述「碎動」、「停頓」的原則發展動作,《不》的內容也依然會成立。街舞的身體,在《不》中成為了一個在創作上取材的對象,一個被剪裁的素材,卻無其在文本敘事或作品意義構成的必要性,此也就回到了一個老問題:街舞進入劇場後,街舞的主體性是否還存在?如何存在?

另外,《不》在表演上的問題,也呈現出街舞舞者在進入劇場時常見的掙扎:動作與自我表現,是街舞舞者的訓練核心,這便導致街舞舞者時常會過於專注在「動作」上;在《不》裡,可以看出來多數表演者在想的是「如何用動作表現情感」,於是便用了相當多力氣在建立動作與情感表達的關係,卻因而在表演上過度用力與緊繃。此在《不》的主題動作──Locking的Lock與Point,尤為明顯:《不》裡大量使用Locking的Lock與Point作為動作語彙,將其作為表演者之間溝通與互動的語言,表演者因此花了非常多力氣,在「做好」這兩個動作,然而,當表演者將注意力放在呈現動作的外型與符號性,身體便開始僵化固著,Locking的精髓──funky感、彈跳感、停頓與律動(Stop&Go)的靈活交替,以及街舞身體能夠回應節奏與聲線多樣性的豐富能力,便因此消失了。

這樣在表演上的掙扎,實則反應了街舞被運用為劇場創作語言時的常見問題:由於街舞的動作往往識別度高、表現力強,卻也易成為一道迷障:創作者/表演者易被表層的動作形體所困,而忽略了街舞在舞蹈上更深層的特殊性。在這點上,《不》的表演者之一鍾長宏,其拿捏自如的鬆勁與巧勁、輕鬆寫意的玩心和應變能力、身體內建的音樂性與節奏感,都反應出街舞的動作其實並非重點,街舞內在的氣味(flavor)如何成為表演的助力,才是真正的關鍵。對街舞舞者而言,如何從對「動作」、「風格」、「自我」的注意力與慣性,轉而至對身體的覺知──身體在空間如何形狀、每個身體部位怎麼存在於空間當中、力量是如何流動與變化、身體如何塑造時間⋯⋯此不僅是表演如何具有敏感和細膩度的根基,也是街舞如何發展出更多可能性的源頭,鍾長宏在《不》裡的表現,正精確地示範著這一點。

一直以來,有許多創作者(無論是否為街舞出身)已前仆後繼地運用街舞做劇場創作,《不》則呈現出其中常見的碰撞:在創作上,街舞的主體性如何在劇場裡存在?在表演上,街舞的身體如何不被動作所困,而更能內化為表演者的技藝?值得肯定的是,《不》並非輕率地將街舞與劇場關聯在一起,在其中,依然可以看出導演與表演者們長期工作、相互磨合後的痕跡,而非僅是一時興起地將兩者隨意組合。也於是,即便表演者們多處於與慣性拉扯的階段,卻仍可看到整體企圖前往的方向,然而若此方向要能再往下推進,除了尚需更多經驗累積,於創作、於表演上,都需對街舞的身體與內涵,有更精準與深層的理解與掌握。

《不好意思,可以幫我們拍個照嗎?》

演出|動見体
時間|2020/12/13 14: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