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同志的主場——《仲夏夜汁夢》
4月
11
2022
仲夏夜汁夢(台南人劇團提供/攝影山大王)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814次瀏覽

陳盈帆(駐站評論人 )


歡迎來到The Wood

改編為音樂劇版本的《仲夏夜汁夢》(以下簡稱《仲》)使用了標誌性的符號,將原著中的雅典及附近森林,清楚指向臺灣都會中心一處的同志夜店The Wood。The Wood有紫色螢光標語、有打著背光的酒牆、有live band與舞台,它之所以是gay bar的主因,在於當你走進實驗劇場,低頻環繞香氣四溢,環顧身旁觀眾,熊猴狼豬身材美妙逼人,這樣緊繃而興奮的壓迫感,就是同志夜店的每一晚。


仲夏夜汁夢(台南人劇團提供/攝影山大王)

莎士比亞筆下的狄米特律斯和拉山德,在劇中一樣是追求赫米婭的男子,一個是不出櫃的富二代阿狄,一個是未開發的鋼鐵直男賴山德。赫米婭改名郝蜜雅,同樣是美麗的富家女,只是成為更加奔放的浪女。沒人愛的好閨密海麗娜,則變身成有著無辜小狗眼神的俊俏男同志Allen。

如同劇中將兩女兩男的三角追求,移轉到一女三男之間,女性觀眾在《仲》是多餘的存在。或許LGBTQ+族群能夠享受友善空間的禮遇,但本劇中心主旨都是展現愛著男生的痛苦與歡愉。就連女性演員的角色都展現出弱勢,反串的精靈王drag king,雖口口聲聲呼喚仙后為老婆,我卻知道仙后鐵達尼沒有在聽。順性別女性蜜雅的性歡愉和性傾向,是異性戀、雙性戀或其它戀不被重視也未獲詳述。不愛男生,或不熟悉同志文化符碼的觀眾,在不能入座的實驗劇場站三小時,以音樂劇的既有標準挑剔舞蹈不齊或抱怨音場模糊,恐怕難忘情於演出。

主場優勢

不過,如果你身在「主場」,體驗則稍有不同。劇中使用性傾向的設定,將象徵符號集中在同志文化之中。無論是精靈王的皮革大棒棒,還是驢人的氣球大棒棒,仙后和小賤貨仙子的昆蟲drag queen妝髮,印尼男孩的熱褲,阿狄和山德大包性感內褲,全部都是異性戀主流所陌生的符碼。其中黑色皮革是最常出現的服裝,並三番兩次地指向BDSM 的Puppy Play。皮革狗頭套做得格外精緻,臣服的狗不只是清楚且特有的男同志次文化標誌,也代表了Allen的心境。只可惜,皮革束縛的戀物精靈們都被繃得不夠緊,還好演員們結實的肌肉線條補足了遺憾。


仲夏夜汁夢(台南人劇團提供/攝影山大王)

一女三男的性傾向組合,強化了本劇「為何不愛」的理由。在原著中,不愛是自由意志,因此透過仙水扭曲主角們的意志,強迫自我覺察。然而《仲》之中,阿狄聲稱不愛Allen是因他在抗拒異性戀以外的性傾向,而Allen深愛阿狄則因他們曾經發生的肉體關係,讓他深信阿狄不可能只是直男。被小神仙羅賓下藥後的山德,突然拋去對陽具的厭惡及對玩屁屁的恐懼,大力追求Allen,導致Allen做出順性別異男不可能追求自己,這必定是場作弄的結論。被晾在一旁的蜜雅,也因人不可能瞬間「轉性」而崩潰,後再因原本擁有異女的既得利益,卻落得沒人愛的下場而慘哭。

性傾向的設定使觀眾更能同理四個角色愛或不愛的理由,四人之間,情感刻劃最深的是「異男忘」。阿狄利用Allen的對他自己的癡迷,在花博公園的廁所裡,在福和橋下的草叢間,追求了性的歡愉。上了卻不能承認是男朋友,是不少男同志經歷過的情感陰影。這樣的遺憾,導致Allen表白一片癡情時,觀眾都忍不住為他嘆息。


仲夏夜汁夢(台南人劇團提供/攝影山大王)

《仲》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再演【1】,對部分觀眾可能太過張狂,對部分觀眾可能沒有必要。對我而言,卻是必要的,未探究極致禁忌但未閃避太多,露骨尚屬及格的輔導級演出。我想記得那些「當今」依然不能出櫃、不能自由戀愛的人們,這場美夢如果能定期在全台巡演,作為同志文化、坎普文化(camp)、愉虐文化的健康大使,對LGBTQ+群族肯認自我的形象,可能會是莫大的幫助。


註解:

1、《仲夏夜汁夢》曾於2020年底在臺北同志熱點西門紅樓,以劇名《XXX仲夏夜之夢XXX春夢無痕跨年趴》跨年演出。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試營運期間演出兩次《仲夏夜之夢》,第一齣為阮劇團的《熱天酣眠》,第二次為台南人劇團的《仲夏夜汁夢》。

《仲夏夜汁夢》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22/4/7 19:45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