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氣息、以熱情、致藝術,挑戰極限的夢幻曲目 — NSO 室內樂 《美麗的瞬間》
1月
21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96次瀏覽

劉馬利(專案評論人)


這是一場超「硬」的音樂會。

這場 NSO 室內樂 《美麗的瞬間》,無論是技巧琢磨或默契培養,對於舞台上的演奏家們絕對是很大的考驗。他們勇於挑戰二十世紀法國作曲家的創作,尤其是那些各自精彩、各有千秋的「音樂極短篇」,為的是在頃刻之間,為聽眾抓住瞬間的美好。

整場音樂會的五首作品皆為木管五重奏的「夢幻曲目」。其中,若利維的《小夜曲》與李蓋悌的《六首小品》分別被擺在音樂會的中場休息前後,足見這兩部作品於音樂會中的核心地位,對於演奏家身心狀況的調節有其必要性,也正呼應了音樂會的標題《美麗的瞬間》。有趣的是,這場音樂會的法文名稱「À bout de souffle」,其實源自於 1960 年法國導演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執導的新浪潮電影《斷了氣》片名原文。這部電影以「跳接」(Jump cut)手法剪輯,打破連貫的故事線與場面調度,是相當具有實驗性的藝術電影。

而這場音樂會的選曲,尤其是《小夜曲》與《六首小品》的創作思維,正是打破功能和聲、旋律獨大的傳統,以特定的邏輯將不同的音符、節奏、拍號、樂段、形式、風格等元素,緊密地銜接在一起。這些作品的困難度與複雜性可想而知,因此用「斷了氣」或是「最後一口氣」來形容這場音樂會每位演奏家的思議,可謂相當貼切。

誠如節目介紹中提到的「在氣息將盡的瞬間,豁出一切,揮灑出美麗動人的樂音」,足以見得音樂家們是用生命來擁抱音樂,是用真才實學向眾人介紹他們「夢幻曲目」。


若利維《小夜曲》:演繹脈絡清晰、廣袤而幽微

從《小夜曲》的第一樂章開始,若利維以大小七和弦作為開場,接著進入多聲部不斷衍生,並經常使用增四度、小三度、小二度為重要的動機;而在節奏、拍號、速度的變化,則用複合節奏的手法。五位演奏家此處的音色處理恰如其分,彷彿一條條旋律線阡陌交錯,在聽覺上相當富有邏輯性。另外,演奏家使用較暗淡、柔和的音色,以音響色澤營造出神秘的聲響,聽起來廣袤而幽微,可謂氤氳靉靆罩周圍。

進入第二樂章,若利維使用了古希臘四音音階,是一首具詼諧風格的隨想曲。一開始,五位演奏家需分別掌握節奏脈動:長笛與雙簧管穩定地維持 ⅝ 拍、三十二分音符的律動,法國號與低音管也充分掌握低音聲部的三連音切分動機。在進入該樂章三段體【1】結構的B段時,由雙簧管奏出一段蜿蜒綿長的旋律,就像引領聽眾進入一場冒險;而低音部接著以頑固音型為伴奏,各個聲部則是以完全四度與增四度平行或垂直的行進為主。之後各聲部的節奏簡潔,力度增強,彷彿共同講述著一段奇幻旅程。

第三樂章則由是單簧管帶出主題。雖為附點節奏的大跳音程,黃荻吹奏出相當圓融、飽滿的引導樂句,也帶有舞蹈性。隨後雙簧管進入,阮黃松小心翼翼地跟隨單簧管的「舞步」,兩者在聲響上形成優雅的雙人舞。之後長笛與各聲部陸續模仿加入,速度開始漸快,舞步也開始改變原有的節奏模式,但反而強化了音樂的律動性,展現層次分明的旋律交錯。

第四樂章,則是進入另一個場景。像是延續打鐵趁熱的氣勢,單簧管、低音管、法國號,明亮整齊地表現出詼諧進行曲該有的強烈節奏性。隨後迎接阮黃松吹奏的雙簧管旋律,這段演出確實可圈可點。


李蓋悌《六首小品》:考驗演奏技巧與默契,近乎苛求!

李蓋悌雖為匈牙利作曲家,但他對於音響色澤的處理與二十世紀前衛作曲家互相影響、激盪。他的聲響是靜態的、混沌迷濛的、細微而精準的,並經常運用微分複音音樂,頗具聽覺上的美感。而本次演出中,木管五重奏版本的《六首小品》改編自他的十二首鋼琴作品,每首曲子長度約為二至三分鐘,首首堪稱「短小精悍」,成為二十世紀後半葉的經典曲目之一。

這樣的作品,相當考驗五位演奏家的技巧與默契。由於李蓋悌的音樂細微到近乎苛求,使用的元素更精簡到極致,其「言簡意賅」的程度比起《小夜曲》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不論是力度、速度、節奏、情緒等等,皆倏忽其變。所以,在演奏時每個細節都不容忽視,每個部份皆需精雕細琢,每位演奏家都必須屏氣凝神。

譬如在第一首,李蓋悌雖然僅使用C大調與C小調的音型,卻變化多端,像是鬼靈精怪地給了演奏家一記「下馬威」。然而,這五位演奏家就在作曲家的巧妙安排下,把C、E♭、E、G這四顆音符玩味到盡興,充分表現出各個聲部「接招」的本領。

第二首則是自由、憂傷的哀歌。阮黃松用雙簧管小心翼翼地引導,以中心音C做為下一個和弦的基礎,音程漸進式地堆疊出奇妙的聲響,之後其餘樂器分別以加了重音的長音吹奏出層次分明的聲音光譜。此外,長笛與單簧管的模仿進行,也是演出時相當精彩的一環。

而第五首,是為了紀念同為匈牙利作曲家的巴爾托克而創作。李蓋悌採用盛行於十八世紀的管樂合奏編制「Harmonie」(雙簧管、單簧管、法國號、低音管)【2】,齊奏出D♭短音,並以休止符間隔,產生空間感。在長笛進場後,「Harmonie」像是托住長笛柔美的旋律,再突然地進入激烈的附點節奏。隨後進入第六曲時,氣氛轉為活潑詼諧,表現的相當生動有趣、靈氣活現。

《六首小品》每一首都各具特色,而每一個細節幾乎沒有失誤的空間。儘管一切就是這麼嚴苛,但也充分展現台上五位演奏家的穩定度、靈巧性,以及高度的團體默契。


演奏者的一場硬仗,給聽眾的美麗瞬間

整體來看,這場音樂會中最「硬」的《小夜曲》與《六首小品》,表現最為精彩。另外三首作品:塔內法爾《G小調五重奏》,由 Geoffrey Emerson 改編的浦朗克《G大調第一號故事曲》、Frank Morelli 改編的拉威爾《鵝媽媽組曲》,雖偶有聲部失衡的現象,但仍保有極高的完整度。

演出中,五位音樂家的專業表現令人佩服。他們在 NSO 皆已擔任聲部副首席多年,經常一起共同演繹各式各樣的木管五重奏曲目,不僅擁有豐富的演奏經驗,不論是合奏或是獨奏,也早已建立良好的口碑。喜見演奏家們不斷地自我挑戰,在平時準備密集的大型音樂會、教學工作之餘,選擇用最精緻的演奏方式向更多人介紹室內樂。實為用氣息吹奏出一次次抑揚頓挫,用生命揮灑出一個個美麗瞬間。


美麗的瞬間(國家交響樂團提供/攝影鄭達敬)


註釋:

1、曲式學中,三段體是相當常見的樂曲形式。它由兩個同等重要的段落(樂理中通常稱為「A段」和「B段」), 組成「A-B-A」或「A-B-A’」等三個段落的樂曲結構。

2、「Harmonie」為德文,指 1750 至 1830 年代左右,盛行於奧地利的管樂合奏形式。其標準編制為一組八重奏,包括兩支單簧管、兩支雙簧管、兩支低音管和兩支法國號。

《美麗的瞬間》

演出| NSO 室內樂、長笛/宮崎千佳、雙簧管/阮黃松 、單簧管/黃荻 、低音管/陳奕秀、法國號/劉品均
時間|2022/1/16 14:30
地點|國家兩廳院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