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複與差異《6》、《5》
4月
07
2014
5(新舞臺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35次瀏覽
李時雍(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彼德‧蓋伊(Peter Gay)曾以「現代主義中的神祕主義者」為題,討論到康丁斯基「發現」抽象藝術的神祕時刻:在一次素描工作結束,回到畫室,無意間看見牆角落散發著無以辨識內容、唯色塊和圖形的光芒,那是一幅畫家所繪的畫斜置在那(《現代主義》,頁155)。於此之後,如何從物象的模擬論脫離開來,成為如康丁斯基、馬列維奇,或簡約至水平垂直秩序的蒙德里安等抽象藝術探索的方向。背離表象和敘事,轉向純粹的色塊、光影與圖形的心靈的神祕時刻,是我在觀看陶身體劇場以抽象的「數字系列」為名的《6》(2014年)、《5》(2013年)之際,不時的思索。

《6》長長音聲中漫起的光和霧,霧影中浮現出來的六名舞者,拎著裙緣,隱微竄動,下半身卻固定不離;隨著光源的明暗和轉換,漸次可見舞者們由上半身發動的長串動作,左右的擺盪,繞著螺旋般的線條,頓停,伏身或仰起,回到第一個動作,又再次重複。編舞家陶冶在《6》中令舞者們置身於舞台斜後方,雙足不移,對比於流動而反覆,充滿極簡(Minimalism)形式的上身動作;更重要是,藉由Ellen Ruge的燈光,藉由音樂人小河作曲的急促弦聲,營造出重複之中逐漸堆疊的氛圍。中段突然地轉身,而後在空間的聲光轉折,沿斜線大幅度的前後移步,在光暗復亮起之後主題動作再變奏,直到尾聲時,緩緩退回到開始的所在,退回到霧和黑暗的所在。

相對於《6》一種線條的結構性,由五名舞者構成的《5》,從開始坐於一列散開後,便在地面上、在彼此身體之間堆疊聚散。像空間中的某種色塊,《5》簡約成舞台上沿著弧形的動線,緩慢移動中的舞者們;疊在另一人身上,穿過兩者之間的空隙,有時被撐舉起上身像浮出水平面一般,有時倒身雙足高高的翹起。小河的音樂同樣重要地扮演著空間氛圍經營的角色,但較之於《6》,過多段落的分段在《5》中,卻未與持續流動中的色塊密合在一起,或觸發動作質地的轉變。

陶冶作品確實帶有明顯的極簡形式,《6》重複的動作線條,《5》沿空間流動的色塊,加以燈光,更重要的是音樂;雖不至於絕對的抽象,但那有意思的,令身體簡約至線條和色塊的創作意念起點為何?編舞家的眼睛裡,看見了身體散發出如何的神祕的光暈?同時,另一個令我想起的問題是,菲利普‧葛拉斯(Philip Glass)曾經和紀錄片導演葛佛瑞‧雷吉歐(Godfrey Reggio)合作「生命三部曲」(Qatsi Trilogy),影像的節奏性和音聲的空間性,被導演形容成為:「讓觀眾觀『看』見音樂,且『聽』見影像。」陶身體劇場的作品當中,是否存在了這樣的音像匯流、錯縱的可能性?那些上半身繞旋頓停的節奏,是否得以構為一種「身音」的旋律,抑或是純為影像般的存在?相對的,堆疊的弦聲可能鋪展出「音身」及其空間嗎?

我自己感覺的是,《6》和《5》相對仍究是影像的作品;或者是,音樂作曲綿密地包覆了劇場,致使沒有提供一個空間,讓身體的音樂性得以出現。極簡的形式,的確作為創作者陶冶標誌出個人編舞的風格獨特性,但更大的意義,還是帶領觀眾回到動作的組成,回到對於身體的思考。背離表象和敘事意謂著什麼?回到身體對我們又意謂著什麼?身體的探索和構成可理解的作品之間是否存在張力,如何完成?而不僅僅是一些失去了脈絡的點線面。在這裡,陶冶透過對於動作結構性的掌握,給出了一種在重複中差異、而致神祕片刻的探索。

《6》

演出|陶身體劇場(北京)
時間|2014/03/29 19:30
地點|台北市新舞臺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5》、《6》是完全不同的身體研究,無論極動或極靜,浮現的都是相同的執著與專注,以及挖掘到底後貫穿作品的安靜能量。當代中國社會環境下,陶身體的年輕編舞家與舞者們為了生存而執著,這份執著在一次次身體研究中體現,成為陶身體劇場所擁有的特殊存在。(樊香君)
4月
28
201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