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複與差異《6》、《5》
4月
07
2014
5(新舞臺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10次瀏覽
李時雍(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彼德‧蓋伊(Peter Gay)曾以「現代主義中的神祕主義者」為題,討論到康丁斯基「發現」抽象藝術的神祕時刻:在一次素描工作結束,回到畫室,無意間看見牆角落散發著無以辨識內容、唯色塊和圖形的光芒,那是一幅畫家所繪的畫斜置在那(《現代主義》,頁155)。於此之後,如何從物象的模擬論脫離開來,成為如康丁斯基、馬列維奇,或簡約至水平垂直秩序的蒙德里安等抽象藝術探索的方向。背離表象和敘事,轉向純粹的色塊、光影與圖形的心靈的神祕時刻,是我在觀看陶身體劇場以抽象的「數字系列」為名的《6》(2014年)、《5》(2013年)之際,不時的思索。

《6》長長音聲中漫起的光和霧,霧影中浮現出來的六名舞者,拎著裙緣,隱微竄動,下半身卻固定不離;隨著光源的明暗和轉換,漸次可見舞者們由上半身發動的長串動作,左右的擺盪,繞著螺旋般的線條,頓停,伏身或仰起,回到第一個動作,又再次重複。編舞家陶冶在《6》中令舞者們置身於舞台斜後方,雙足不移,對比於流動而反覆,充滿極簡(Minimalism)形式的上身動作;更重要是,藉由Ellen Ruge的燈光,藉由音樂人小河作曲的急促弦聲,營造出重複之中逐漸堆疊的氛圍。中段突然地轉身,而後在空間的聲光轉折,沿斜線大幅度的前後移步,在光暗復亮起之後主題動作再變奏,直到尾聲時,緩緩退回到開始的所在,退回到霧和黑暗的所在。

相對於《6》一種線條的結構性,由五名舞者構成的《5》,從開始坐於一列散開後,便在地面上、在彼此身體之間堆疊聚散。像空間中的某種色塊,《5》簡約成舞台上沿著弧形的動線,緩慢移動中的舞者們;疊在另一人身上,穿過兩者之間的空隙,有時被撐舉起上身像浮出水平面一般,有時倒身雙足高高的翹起。小河的音樂同樣重要地扮演著空間氛圍經營的角色,但較之於《6》,過多段落的分段在《5》中,卻未與持續流動中的色塊密合在一起,或觸發動作質地的轉變。

陶冶作品確實帶有明顯的極簡形式,《6》重複的動作線條,《5》沿空間流動的色塊,加以燈光,更重要的是音樂;雖不至於絕對的抽象,但那有意思的,令身體簡約至線條和色塊的創作意念起點為何?編舞家的眼睛裡,看見了身體散發出如何的神祕的光暈?同時,另一個令我想起的問題是,菲利普‧葛拉斯(Philip Glass)曾經和紀錄片導演葛佛瑞‧雷吉歐(Godfrey Reggio)合作「生命三部曲」(Qatsi Trilogy),影像的節奏性和音聲的空間性,被導演形容成為:「讓觀眾觀『看』見音樂,且『聽』見影像。」陶身體劇場的作品當中,是否存在了這樣的音像匯流、錯縱的可能性?那些上半身繞旋頓停的節奏,是否得以構為一種「身音」的旋律,抑或是純為影像般的存在?相對的,堆疊的弦聲可能鋪展出「音身」及其空間嗎?

我自己感覺的是,《6》和《5》相對仍究是影像的作品;或者是,音樂作曲綿密地包覆了劇場,致使沒有提供一個空間,讓身體的音樂性得以出現。極簡的形式,的確作為創作者陶冶標誌出個人編舞的風格獨特性,但更大的意義,還是帶領觀眾回到動作的組成,回到對於身體的思考。背離表象和敘事意謂著什麼?回到身體對我們又意謂著什麼?身體的探索和構成可理解的作品之間是否存在張力,如何完成?而不僅僅是一些失去了脈絡的點線面。在這裡,陶冶透過對於動作結構性的掌握,給出了一種在重複中差異、而致神祕片刻的探索。

《6》

演出|陶身體劇場(北京)
時間|2014/03/29 19:30
地點|台北市新舞臺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5》、《6》是完全不同的身體研究,無論極動或極靜,浮現的都是相同的執著與專注,以及挖掘到底後貫穿作品的安靜能量。當代中國社會環境下,陶身體的年輕編舞家與舞者們為了生存而執著,這份執著在一次次身體研究中體現,成為陶身體劇場所擁有的特殊存在。(樊香君)
4月
28
2014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