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亞洲劇團在導演江譚佳彥的帶領下,印度的表演元素深深滲透進每一次演出當中:如演員風格化的動作姿勢,及界於說書、扮演、舞蹈、與儀式之間的角色功能。這種介於古典南亞樂舞與當代西方劇場之間的媒合,具有真正的跨文化特性。
在與不同演員合作、與處理不同題材之時,這種風格的嘗試利弊互見。例如《阿濕婆變身記》和《假戲真作》當中,演員的儀態動作與人物性格、情緒密合無間,除了異國風情,也帶給觀者脫離寫實表演的美感體驗。然而在某些製作,如《沒日沒夜》和本次的《百年復甦》,這種風格凌駕主題的危機也不時顯現。
《百年復甦》以東方服飾和肢體語彙搬演易卜生象徵性濃厚的劇作,舞台是一個以平台搭起如舞台上下的空蕩空間,加上寫意山水般的背景,在燈光框取之下時隱時現。刻意糅合(或模糊)古今時空,把故事推往一個以儀式性舞姿呈現的寓言體質當中。在脫離時空背景下,固然可以一套程式語言演出所有角色與情境,然而問題來了:當每個演員半蹲身體、雙手不時左右舞動的姿勢(可以想像一下太極拳是怎麼打的),相當千篇一律,未能隨情緒轉折,也缺乏節奏變化,形式的一致性抹平了戲劇的起伏,角色被個別的姿勢符號化,卻失去了真實的呼吸。
可以看到個別演員的掙扎。如飾演妻子的謝俊慧在後半場銳意以凌厲的語言節奏,賦予角色真實感;飾演模特兒的王世緯,以精確的力度執行每一個動作、每一句對白。但飾演獵人狼嘉的姚淳耀,顯然被缺乏細節的動作設計制約,彰顯不出野性;而飾演教授的陳家祥,則連語言也被動作帶入一致性的律動中,呈現的是一連串缺乏生命感的舞台腔。
什麼是死氣沈沈讓人聽不入耳的「舞台腔」?什麼又是經過美感細緻轉化的「風格化」?這二者一線之隔,結果卻天差地遙。若非導演與演員對語言理解駕馭極度敏感,很容易掉入陷阱。《百年復甦》語言的處理,似乎完全放任演員因人而異,卻缺乏和動作一致性的美學思考態度。加上走位與空間的關係十分隨機,起不了幫襯角色或詮釋人物關係的作用。僵硬的舞台腔、以及刻板化的動作,事實上在《沒日沒夜》已相當嚴重,《百年復甦》再次暴露了這兩個互相連結的問題。Ex亞洲如要在跨文化劇場中繼續突圍,勢必要先掙脫這個美學困境,調整戰略,才可能把風格化變成利多,更上層樓。
《百年復甦》
演出|Ex亞洲劇團
時間|2011/9/3 14: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