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復甦》呈現的美學陷阱
9月
12
2011
百年復甦(陳又維 攝 EX亞洲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86次瀏覽
鴻鴻

Ex亞洲劇團在導演江譚佳彥的帶領下,印度的表演元素深深滲透進每一次演出當中:如演員風格化的動作姿勢,及界於說書、扮演、舞蹈、與儀式之間的角色功能。這種介於古典南亞樂舞與當代西方劇場之間的媒合,具有真正的跨文化特性。

在與不同演員合作、與處理不同題材之時,這種風格的嘗試利弊互見。例如《阿濕婆變身記》和《假戲真作》當中,演員的儀態動作與人物性格、情緒密合無間,除了異國風情,也帶給觀者脫離寫實表演的美感體驗。然而在某些製作,如《沒日沒夜》和本次的《百年復甦》,這種風格凌駕主題的危機也不時顯現。

《百年復甦》以東方服飾和肢體語彙搬演易卜生象徵性濃厚的劇作,舞台是一個以平台搭起如舞台上下的空蕩空間,加上寫意山水般的背景,在燈光框取之下時隱時現。刻意糅合(或模糊)古今時空,把故事推往一個以儀式性舞姿呈現的寓言體質當中。在脫離時空背景下,固然可以一套程式語言演出所有角色與情境,然而問題來了:當每個演員半蹲身體、雙手不時左右舞動的姿勢(可以想像一下太極拳是怎麼打的),相當千篇一律,未能隨情緒轉折,也缺乏節奏變化,形式的一致性抹平了戲劇的起伏,角色被個別的姿勢符號化,卻失去了真實的呼吸。

可以看到個別演員的掙扎。如飾演妻子的謝俊慧在後半場銳意以凌厲的語言節奏,賦予角色真實感;飾演模特兒的王世緯,以精確的力度執行每一個動作、每一句對白。但飾演獵人狼嘉的姚淳耀,顯然被缺乏細節的動作設計制約,彰顯不出野性;而飾演教授的陳家祥,則連語言也被動作帶入一致性的律動中,呈現的是一連串缺乏生命感的舞台腔。

什麼是死氣沈沈讓人聽不入耳的「舞台腔」?什麼又是經過美感細緻轉化的「風格化」?這二者一線之隔,結果卻天差地遙。若非導演與演員對語言理解駕馭極度敏感,很容易掉入陷阱。《百年復甦》語言的處理,似乎完全放任演員因人而異,卻缺乏和動作一致性的美學思考態度。加上走位與空間的關係十分隨機,起不了幫襯角色或詮釋人物關係的作用。僵硬的舞台腔、以及刻板化的動作,事實上在《沒日沒夜》已相當嚴重,《百年復甦》再次暴露了這兩個互相連結的問題。Ex亞洲如要在跨文化劇場中繼續突圍,勢必要先掙脫這個美學困境,調整戰略,才可能把風格化變成利多,更上層樓。

《百年復甦》

演出|Ex亞洲劇團
時間|2011/9/3  14: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作品演出藉由「天光」降臨、壁上開花等隱喻,試圖形容當代社會的政治景況,彷彿島內正邁向一條逐漸明朗的道路,跨越歷史的陰霾。殊不知,如今所宣揚的「自由民主」已逐漸成為一種抽象的意識形態催眠劑。
12月
26
2024
「做自己」有時聽起來就像滿街飄搖的旗幟,彷彿有種正確答案;實際也可能不過是一個個向內溝通、與外協商的中繼點,不斷累疊起來的總體。
12月
23
2024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
無論是《他和她的秘密》的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還是《錯・季》與青少年共同參與的集體創作,皆致力於構築感性共享與對話的場域。透過戲劇過程的推進,創造出新的感知方式,促使參與者對現實困頓進行超越與重新想像。
12月
12
2024
針對作品的意義來討論,本劇唯一的主題即是劇名,略顯單薄;縱然譯導楊世彭認為除了「真相」,還更深層討論了「謊言」的意義【1】;然則,也僅是一體兩面的層次。
12月
10
2024
從前作到此作,都讓人感到作品內裡含有一股很深的屈辱感,源自非常厚重、塵積的離散與剝奪,譬如當看到阿梅和Briggs在仿新村屋構的舞台上性交時,那是我們都有感的,殖民的傷痛。為什麼那麼痛的話要由女性來說?
12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