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復甦》呈現的美學陷阱
9月
12
2011
百年復甦(陳又維 攝 EX亞洲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68次瀏覽
鴻鴻

Ex亞洲劇團在導演江譚佳彥的帶領下,印度的表演元素深深滲透進每一次演出當中:如演員風格化的動作姿勢,及界於說書、扮演、舞蹈、與儀式之間的角色功能。這種介於古典南亞樂舞與當代西方劇場之間的媒合,具有真正的跨文化特性。

在與不同演員合作、與處理不同題材之時,這種風格的嘗試利弊互見。例如《阿濕婆變身記》和《假戲真作》當中,演員的儀態動作與人物性格、情緒密合無間,除了異國風情,也帶給觀者脫離寫實表演的美感體驗。然而在某些製作,如《沒日沒夜》和本次的《百年復甦》,這種風格凌駕主題的危機也不時顯現。

《百年復甦》以東方服飾和肢體語彙搬演易卜生象徵性濃厚的劇作,舞台是一個以平台搭起如舞台上下的空蕩空間,加上寫意山水般的背景,在燈光框取之下時隱時現。刻意糅合(或模糊)古今時空,把故事推往一個以儀式性舞姿呈現的寓言體質當中。在脫離時空背景下,固然可以一套程式語言演出所有角色與情境,然而問題來了:當每個演員半蹲身體、雙手不時左右舞動的姿勢(可以想像一下太極拳是怎麼打的),相當千篇一律,未能隨情緒轉折,也缺乏節奏變化,形式的一致性抹平了戲劇的起伏,角色被個別的姿勢符號化,卻失去了真實的呼吸。

可以看到個別演員的掙扎。如飾演妻子的謝俊慧在後半場銳意以凌厲的語言節奏,賦予角色真實感;飾演模特兒的王世緯,以精確的力度執行每一個動作、每一句對白。但飾演獵人狼嘉的姚淳耀,顯然被缺乏細節的動作設計制約,彰顯不出野性;而飾演教授的陳家祥,則連語言也被動作帶入一致性的律動中,呈現的是一連串缺乏生命感的舞台腔。

什麼是死氣沈沈讓人聽不入耳的「舞台腔」?什麼又是經過美感細緻轉化的「風格化」?這二者一線之隔,結果卻天差地遙。若非導演與演員對語言理解駕馭極度敏感,很容易掉入陷阱。《百年復甦》語言的處理,似乎完全放任演員因人而異,卻缺乏和動作一致性的美學思考態度。加上走位與空間的關係十分隨機,起不了幫襯角色或詮釋人物關係的作用。僵硬的舞台腔、以及刻板化的動作,事實上在《沒日沒夜》已相當嚴重,《百年復甦》再次暴露了這兩個互相連結的問題。Ex亞洲如要在跨文化劇場中繼續突圍,勢必要先掙脫這個美學困境,調整戰略,才可能把風格化變成利多,更上層樓。

《百年復甦》

演出|Ex亞洲劇團
時間|2011/9/3  14: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馬修.伯恩的創作不僅是對古典作品的尊重,更是對現代社會議題的深刻反思。他為《羅密歐與茱麗葉》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深度,讓這個經典故事在新的語境下煥發出不同以往的魅力。通過舞蹈編排、角色塑造與情節改編,他探討了當代社會中的家庭、社會壓力與年輕人的困惑,並讓觀眾在觀賞中反思現實世界的複雜性。
9月
10
2024
如果我們問:「一齣戲能說明什麼,改變什麼,創造什麼」,答案或許不是「什麼都沒有」,但也確實有不少讓人不解之處。
9月
07
2024
《最後一個星期天》宛如一部公路電影,隨著車子行經雪地、颶風、海嘯,經歷死亡、分離,就連歌曲的音量也會因著車窗的開關變大變小
9月
04
2024
然而整體來說《西來庵》仍是一齣好看的戲,主要由於演員們的身體氣質,結合太極、武術、民俗藝陣的身體訓練基底,原本就溯源自民間傳統,使得劇中欲重現的百年前臺灣農民社會,顯得真實可信。
9月
04
2024
⋯⋯就演出本身而論,卻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其實就是作品標題:主角念念腦內的那些iTunes旋律,究竟對她的生命境遇有什麼影響。
9月
03
2024
《從這裡到那裡》藉由肢體表演與科技動畫的媒介,以肢體為語彙,以遊戲為方法、共享為核心,用「ok」、「no」和「why」等三種自我意識之性格為角色,以「點點、線線、面面星球」為路徑,展開一場關於幼兒的自我探索與人際關係探討的宇宙冒險旅程。
9月
02
2024
《西來庵》做為一個歷史創作,以成果來檢視,可謂完成度極高的作品,既能完整傳遞編導的概念、製作各方面均細緻精良,演員表現稱職出色。
8月
30
2024
然而,本應使「土匪」複雜化,讓歷史透過劇場展現出各種閱讀可能性的意圖,在《西來庵》中卻失速般地墜入「自由」的迷障之中。春來、余清芳和江燐三個角色最終都因為被納入「廣泛的自由」框架而顯得平板。
8月
30
2024
現代也好、進步也好,都是迂迴地在離開過去的旅途中抵達。克里奧社會並不會被諾克斯社會所根絕,諾克斯社會也仰賴克里奧社會才得以運作。於是,描繪未來也是在描繪現在:為社會性質漫長的轉型進行切片,這是一部關於過渡(transition)的作品。
8月
2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