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過去,可以是為了想像未來《106號油井》
6月
23
2020
106號油井(EX-亞洲劇團提供/攝影陳少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91次瀏覽

張敦智(2020年度駐站評論人)


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從2016年二月起陸續啟動,其中,由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承辦之「出磺坑礦業歷史現場活化發展計畫」執行期間自2019年二月迄2020年十二月止。EX-亞洲劇團新作《106號油井》在此脈絡下於台灣油礦陳列館前廣場首演,現場主要觀眾除了指導與協辦單位長官,還包括許多過去中國石油退休員工,以及苗栗縣公館線開礦國民小學的同學們。文化部此系列計畫,希望讓歷史現場被賦予特殊文化意義,進而讓「生活的『實』與記憶的『虛』」重新交融【1】,完成地方生命力再造工程,而非單純、徒勞之復舊。

根據台灣油礦陳列館資料顯示:1817年,清領時期的粵籍客家人吳琳芳在後龍溪畔的石縫中發現了漂浮的油花,後來很長一段時間,河中油花便成為在地客家人油燈燃料來源。由此時間點定錨,出磺坑實際上具有亞洲第一口暨全世界第二口油井的歷史地位;日治時期,出磺坑邁入大量開採時期,繁榮之景使其享有「小香港」美名,並在二戰後期遇到瓶頸;1960年,從上海隨國民政府來台的中國石油公司在美軍技術與器材援助下,成功鑽出深達3561.6公尺的深井,獲得大量天然氣,產能再創高峰,是為106號油井。它成為苗栗出磺坑近代重新被矚目的象徵,也給予此地再度繁榮的希望,成為EX-亞洲劇團本次製作的劇名。


106號油井(EX-亞洲劇團提供/攝影陳少維)

基於觀眾族群以及經費考量,同時受限戶外、白天易使觀眾注意力發散的不可抗力,整體製作方向力求情節易懂,並藉表演風格化來維持觀眾注意力。故事中的女主角心嵐(盧心怡 飾)為2020年三十歲上下的年輕女性,準備邁入婚姻,為了一圓在台北開咖啡廳的夢想,希望賣掉陳舊失修的106號礦坑雜貨店來籌備資金,卻遭母親大力反抗,兩人陷入僵局。此後,不同時期的歷史人物如幽魂般找上心怡,讓她見證曾經繁華的歷史現場,最終改變了變賣雜貨鋪的心意。

其中比較尷尬的是,儘管經過大量田野調查、集體發展,但整體劇情方向,是由過去的幽魂主動找上當下的年輕人,他們之間的連結,僅僅是因為女主角心嵐「希望有更多和爺爺相處的時光」,而和清領、日治、戰後的先祖建立起深刻的情感,因果關係實嫌薄弱。同樣是穿越劇結構,知名韓劇《信號 Signal》是藉由穿越,來解決遺留在歷史中懸而未決的刑案,回到劇場,《106號油井》的穿越情節,需要藉橫跨歷史才能解決的問題並不存在,劇情設計由過去的幽魂主動找上門,其實顯現的是「當代人主動深入過去歷史」的動機不足,揭露未來「活化在地」之路的潛在危機。因為當下之人並沒有充足的動機主動接觸歷史、進行互動,反而單向地讓歷史如海嘯襲來,好不容易才讓劇情最後的心嵐,成為劇中唯一一個隻身見證數百年歷史的存在,打消了賣掉地方歷史遺跡、往首都發展的念頭。如果劇本中想賣掉歷史遺跡的是心嵐的母親,而心嵐因為與外公間的牽掛懸而未決,因而展開對母親的抵抗與自我冒險,意外穿越至過去,尋找能讓遺跡能被留下的線索,或許故事能有更積極的面貌【2】。此外,認識了過去歷史後的心嵐不斷嚎啕大哭,低落的情緒維持了將近半齣戲,似乎悔恨於自己的不懂珍惜。這種誇大戲劇張力的表現方式,為當代不了解歷史的人加諸了原罪,意即,在劇本裡,基於身世而對歷史缺乏瞭解,成為一件需要激情懺悔的事。這也再度削弱「認識歷史」原應具備的積極意義,反而讓認識本身,成為沈重的負擔。

然而,就製作立意而言,這種由地方歷史重新出發進行敘事的手段,確實可能達到讓歷史樣貌由下而上被改造的目的。出磺坑的身世不必再是國族大歷史的龐雜分支,而有機會成為史的主軸,在聚光燈下被看見,迸發新思考可能。又,對不同的觀眾族群而言,此戲具備的意義也可能截然不同。對退休的中國石油員工而言,這齣戲是對鄉愁的重建,讓他們有機會重遊舊地,溫習往日辛苦不失光榮的時刻。他們對劇中的「內哏」莞爾,例如,劇中人物提到開礦生活千篇一律,聊的事情不是卡鑽、就是崩塌,在場許多老年人霎時交頭接耳,笑了出來。然而,對開礦國小的學生而言,則是對地方史的重新認識,如同劇中的心嵐,將不屬於自己身世的歷史藉由戲劇的壓縮,在一個半小時的篇幅裡,縫合至自己身上。姑且不論國小學生是否真的能藉此對成長的土地產生不同看法,至少整體教育方向值得期待。

綜上所述,藉由戲劇梳理並重現地方歷史本身,具有積極意義,近年諸多白色恐怖題材的戲劇作品其實也奠基於相同原理,意圖打破既有大歷史主流敘事,而從地方與個人角度重新出發。如果能從微觀歷史中潛藏的無奈與困境,連結大歷史脈絡,則對史的去中心化,便能產生積極變造作用。然而,本次演出或許受限於戶外炎熱的場地限制,或許基於創作團隊本身對重現歷史的動機茫然與焦慮,選擇了較戲劇化的呈現風格,讓抒情的表象背後,在短暫抓住觀眾注意力之餘,實則削弱了主動想像、重構歷史的思考空間。若未來有機會重製,建議朝上述方向思考,調整劇目內容,讓認識歷史對女主角心嵐而言不再是需要懺悔、哭泣,而是對其生命產生積極意義的過程,或許更能喚起觀眾對地方歷史的認同,同時也可能因此找到重新活化在地的可能方針。虛的戲劇,因此可能如火車轉轍器將現實轉向,開往因為更加認識土地,所以對更富想像空間的未來。


註釋

1、原文取自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官方網站。原文網址:https://www.rhs-moc.tw/index.php?inter=river

2、當然,此建議可能造成搬演內容與田調結果不符,端看製作、編導方認為多大程度地更動歷史,可以在激發想像與還原史實兩個目標間達到平衡。

《106號油井》

演出|EX-亞洲劇團
時間|2020/06/20 16:00
地點|台灣油礦陳列館前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