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再前行《奪》
5月
17
2021
奪(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團提供/攝影陳韋勝)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49次瀏覽

鄭宜芳(專案評論人)


從民俗祭儀裡尋找/提取創作的概念,將之轉化於劇場呈現,在舞蹈發展史上或可梳理出一條脈絡。每年農曆7月29日子時展開的搶孤儀式,除了反映先民艱辛的開墾歲月,亦含有普渡孤魂野鬼和慎終追遠的宗教涵意。另外搶孤主要以小組團隊的方式進行,也展現出移民性格中團結、互助與爭搶、分享上的雙面性。此次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團的編創群與故事工廠黃致凱導演,從搶孤儀式中提取出「奪」的概念意象與「奪」的相反面:失去,做為貫穿整部舞作的主要編創軸心。

幕啟,昏暗的舞台,一束黃光從上方斜打在身穿紅黑舞衣的男舞者身上,如一縷孤魂,倒地,燈暗。〈段一,奪佔〉,大面積的投影帶出舞者努力以赴向上攀爬的面容、身影與汗水。身著卡其色舞衣的舞者們以單人、雙人、群舞的交叉組合,演繹出不同團體之間的競逐與爭鬥。以現代舞技巧為基底的動作編排,充份展現出不計一切代價要獲取目標的戰鬥氣勢,由青年學子演出更顯現當中青春無畏、直線衝撞的氣質。

奪(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團提供/攝影陳韋勝)

〈段二,川流〉,在旺盛的競爭氣勢尾聲中,一條又一條淺藍色的長布縵隨著女舞者悠然的動作,緩緩地滑行而出,曲折且連綿。長長的布縵迤邐在地,女舞者一再地走過、換人再走過,好似漫漫的時間長河裡,人都只是過客;也似人在時間中累積出逐步形成的歷史。彩帶跟隨女舞者的身體旋轉飛揚,燃起的油燈徐緩而出,是對亡靈的緬懷悼念,也是在世的人對過往與未來的祈福。〈段三,安魂〉,一片紅色佛香、細簾與燭光中,三位身穿紅、黑色舞衣的男女舞者,在流轉交纒的肢體中,演繹出孤魂與引魂人的哀悼。同時在這紅色佛香的意象裡,我們不只看見活著的人對犠牲的人的安魂,那陣陣紅色佛香裡,亦讓人連結到臺灣舞蹈發展上運用相似概念的前人作品。

有趣的是,動作編排的脈絡上,在需要競爭、搶奪、廝殺等強悍氣勢的段落裡,編舞群選擇以較為傾向現代舞的動作語彙來呈現;在需要安撫、哀悼、慰藉等身心需要溫柔以待的段落時,編舞群選擇以較貼近中國舞的動作語彙來表現。這似乎也很符合當今社會的面向,我們生活在極度西化且符合國際標準的社會運行方式,以此工作、生存。但當生理、心理的情緒需要出口時,一回身,我們尋求的則是東方有關身心合一的方法。另一方面,映照臺灣舞蹈歷史發展,接受完整西方舞蹈訓練後的回望家鄉,亦可發現有許多從民俗祭典儀式中浸淫、取材的前輩創作作品。

另一個有趣的編排是,搶奪的意象在上半場皆是使用影像表現,舞台上的舞者主要展現的是過程中那些遺落的人、失去的人。到了下半場,原先以「虛存」的形式存在的爭、搶、奪意象,直接實體化成大型舞台裝置,環繞置放在歌劇院大劇院的舞台上,搭配人數眾多的群舞組合,完全展現出雄壯宏偉的氣勢。男舞者數次在高高立起的木桿子上攀爬、跌落、再攀爬、再跌落;舞台裝置上,那長長的繩索既是前方開路者艱難前行的依靠,也是接續的跟隨者的指引,更是不想放棄同行夥伴的開繩索,如同登山時,已抵達上方安全處的夥伴開繩索將後面的夥伴們一一拉起。同時,這長長的繩索似乎也呼應上半場那長長的布縵,同是時間的意象,布縵的長河是靜觀萬物風景,繩索的指引則是積極的索引前行。

作為校慶六十週年的大作,回望過往,亦傳遞未來。從舞作編排中,不難看出編創群試圖將歷史納為創作的一環,不只回應學校一甲子的歲月,亦某種程度的吸納與回應臺灣舞蹈發展史。歷史,總是成功之人所書寫。然而,在《奪》這部作品裡,我們並未看到歌頌站在成功面前意氣風發的人,反而看到了黃致凱導演作品中向來最細膩也是最動人的部份:小人物的故事,那些在過程中被遺落下來的人。那是歷史發展過程中最易被人們遺忘忽略的部份,卻也是為過程立下堅實基礎的人。不禁讓人想起,今日的繁榮昌盛是立基於多少前人的全心付出。這也是《奪》這個作品提醒我們的最重要事情:看見「勝利之外」【1】的那些無名之人與事。

註釋

1、「勝利之外」一詞引用自節目單黃致凱導演的話。

《奪》

演出|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團
時間|2021/04/30 19: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蹈系所舞團的年度展演,背負著不同於一般藝術創作的功能,更多的是教育工作的意義。⋯⋯《奪》以整合的劇場美學與抽象化的敘事,展現臺體於現代舞、芭蕾舞與中國舞方面的教學成果,以及師生同心的團結氣氛。這樣的劇場美學與師生情誼,也正展現了臺灣舞蹈高等教育系統的傳統。(李宗興)
4月
12
2021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