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再前行《奪》
5月
17
2021
奪(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團提供/攝影陳韋勝)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17次瀏覽

鄭宜芳(專案評論人)


從民俗祭儀裡尋找/提取創作的概念,將之轉化於劇場呈現,在舞蹈發展史上或可梳理出一條脈絡。每年農曆7月29日子時展開的搶孤儀式,除了反映先民艱辛的開墾歲月,亦含有普渡孤魂野鬼和慎終追遠的宗教涵意。另外搶孤主要以小組團隊的方式進行,也展現出移民性格中團結、互助與爭搶、分享上的雙面性。此次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團的編創群與故事工廠黃致凱導演,從搶孤儀式中提取出「奪」的概念意象與「奪」的相反面:失去,做為貫穿整部舞作的主要編創軸心。

幕啟,昏暗的舞台,一束黃光從上方斜打在身穿紅黑舞衣的男舞者身上,如一縷孤魂,倒地,燈暗。〈段一,奪佔〉,大面積的投影帶出舞者努力以赴向上攀爬的面容、身影與汗水。身著卡其色舞衣的舞者們以單人、雙人、群舞的交叉組合,演繹出不同團體之間的競逐與爭鬥。以現代舞技巧為基底的動作編排,充份展現出不計一切代價要獲取目標的戰鬥氣勢,由青年學子演出更顯現當中青春無畏、直線衝撞的氣質。

奪(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團提供/攝影陳韋勝)

〈段二,川流〉,在旺盛的競爭氣勢尾聲中,一條又一條淺藍色的長布縵隨著女舞者悠然的動作,緩緩地滑行而出,曲折且連綿。長長的布縵迤邐在地,女舞者一再地走過、換人再走過,好似漫漫的時間長河裡,人都只是過客;也似人在時間中累積出逐步形成的歷史。彩帶跟隨女舞者的身體旋轉飛揚,燃起的油燈徐緩而出,是對亡靈的緬懷悼念,也是在世的人對過往與未來的祈福。〈段三,安魂〉,一片紅色佛香、細簾與燭光中,三位身穿紅、黑色舞衣的男女舞者,在流轉交纒的肢體中,演繹出孤魂與引魂人的哀悼。同時在這紅色佛香的意象裡,我們不只看見活著的人對犠牲的人的安魂,那陣陣紅色佛香裡,亦讓人連結到臺灣舞蹈發展上運用相似概念的前人作品。

有趣的是,動作編排的脈絡上,在需要競爭、搶奪、廝殺等強悍氣勢的段落裡,編舞群選擇以較為傾向現代舞的動作語彙來呈現;在需要安撫、哀悼、慰藉等身心需要溫柔以待的段落時,編舞群選擇以較貼近中國舞的動作語彙來表現。這似乎也很符合當今社會的面向,我們生活在極度西化且符合國際標準的社會運行方式,以此工作、生存。但當生理、心理的情緒需要出口時,一回身,我們尋求的則是東方有關身心合一的方法。另一方面,映照臺灣舞蹈歷史發展,接受完整西方舞蹈訓練後的回望家鄉,亦可發現有許多從民俗祭典儀式中浸淫、取材的前輩創作作品。

另一個有趣的編排是,搶奪的意象在上半場皆是使用影像表現,舞台上的舞者主要展現的是過程中那些遺落的人、失去的人。到了下半場,原先以「虛存」的形式存在的爭、搶、奪意象,直接實體化成大型舞台裝置,環繞置放在歌劇院大劇院的舞台上,搭配人數眾多的群舞組合,完全展現出雄壯宏偉的氣勢。男舞者數次在高高立起的木桿子上攀爬、跌落、再攀爬、再跌落;舞台裝置上,那長長的繩索既是前方開路者艱難前行的依靠,也是接續的跟隨者的指引,更是不想放棄同行夥伴的開繩索,如同登山時,已抵達上方安全處的夥伴開繩索將後面的夥伴們一一拉起。同時,這長長的繩索似乎也呼應上半場那長長的布縵,同是時間的意象,布縵的長河是靜觀萬物風景,繩索的指引則是積極的索引前行。

作為校慶六十週年的大作,回望過往,亦傳遞未來。從舞作編排中,不難看出編創群試圖將歷史納為創作的一環,不只回應學校一甲子的歲月,亦某種程度的吸納與回應臺灣舞蹈發展史。歷史,總是成功之人所書寫。然而,在《奪》這部作品裡,我們並未看到歌頌站在成功面前意氣風發的人,反而看到了黃致凱導演作品中向來最細膩也是最動人的部份:小人物的故事,那些在過程中被遺落下來的人。那是歷史發展過程中最易被人們遺忘忽略的部份,卻也是為過程立下堅實基礎的人。不禁讓人想起,今日的繁榮昌盛是立基於多少前人的全心付出。這也是《奪》這個作品提醒我們的最重要事情:看見「勝利之外」【1】的那些無名之人與事。

註釋

1、「勝利之外」一詞引用自節目單黃致凱導演的話。

《奪》

演出|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團
時間|2021/04/30 19: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蹈系所舞團的年度展演,背負著不同於一般藝術創作的功能,更多的是教育工作的意義。⋯⋯《奪》以整合的劇場美學與抽象化的敘事,展現臺體於現代舞、芭蕾舞與中國舞方面的教學成果,以及師生同心的團結氣氛。這樣的劇場美學與師生情誼,也正展現了臺灣舞蹈高等教育系統的傳統。(李宗興)
4月
12
2021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