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的年度展現《奪》
4月
12
2021
奪(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團提供/攝影陳韋勝)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11次瀏覽

李宗興(專案評論人)


作為舞蹈系所舞團的年度展演,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團(以下簡稱「臺體」)推出的大型舞劇《奪》,其「教育」與「宣傳」的功能是大於一般藝術創作作為創作者個人發聲的媒介。臺體的專任老師們,不畏艱辛、耗費心力地策劃製作大型展演作品,不外乎讓學生舞者們能從中學習,並藉以讓觀眾瞭解臺體的教學特色。正因有此展演目標,編舞者們在舞劇的創作上則須帶有不同的編創思維,在學生舞者人數的最大化、學程內容的呈現以及編創的經典表現手法等方面必須兼顧,也因此所著重的藝術創作意義,也有別於當代藝術所強調的創新、思辨與社會功能。

《奪》雖看似有敘事結構,但實際著重於舞蹈的情緒表達。舞劇包含六個段落〈奪佔〉、〈川流〉、〈安魂〉、〈再起〉、〈安好〉、〈同心〉。從段落名可以大致看出舞劇的敘事結構,並找來故事工廠藝術總監黃致凱擔任導演,但實際在作品呈現上,並未清楚交代故事發展的因與果,而是透過舞蹈表現群體的情緒與轉折。從一開始的〈奪佔〉,並未清楚表達為何而「奪」、為何而「戰」,而是透過開場的鳥瞰視角影像中,舞者如同求救一般伸手抓向鏡頭,或是舞台上舞者的拉扯、掙扎,或在末段由群舞堆起的舞者緩慢地朝天空伸出象徵勝利的手勢,比比表現出抽象的戰爭情境。又如〈安魂〉中,舞者魚貫地從左舞台進入,端著燭光,輕輕地安置於倒臥的舞者身旁,看似透過儀式安撫戰爭的逝者。而在〈再起〉、〈安好〉中,男舞者們奮力地拉扯繫於瞭望台的粗繩、攀爬竹竿,表現出建設新家園的辛勞,然而在末段時,舞者們突然跌落哀嚎,彷彿建築坍塌,所有人皆因此負傷。這些段落皆沒有清楚的故事,然而透過抽象化的敘事,以及舞蹈肢體所呈現的濃烈情緒,讓觀眾感受到劇情發展的大致樣貌。

奪(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團提供/攝影陳韋勝)

《奪》劇中以舞蹈作為抽象敘事與情緒傳達的創作手法,同時也讓人聯想到許多臺灣舞蹈前輩的經典舞作。〈安魂〉的獻燭儀式中,舞者細膩的行走,令人聯想舞垢舞蹈劇場特有的道教儀式氛圍。〈再起〉中男舞者赤裸胸膛,透過群體的吶喊以及使力的手臂肌肉線條,所展現出的同心勞動氛圍,也讓人聯想《薪傳》中〈拓荒〉片段。又或〈同心〉中,兩組群舞同時佔據舞台,以眾多舞者、眾心同一的氣勢表現團結感。這些經典的表現手法,也是透過抽象化的敘事,以及舞蹈的情緒感染,成就臺灣舞蹈史上的經典作品。

此外,從教育的觀點來看,四位編舞者,同時也都是臺體的專任師資,也融入課程的內容,包含現代舞、芭蕾、中國舞技巧等,讓學生舞者們得以從做中學、從學中做。在〈奪佔〉與呼應的末段〈同心〉,群舞者穩定核心、奮力揮展雙臂、邁開步伐,表現振奮的主題動作;〈川流〉則以讓舞者揮動中國舞中常見的的彩帶,表現出水的流動感;而在其他段落中也可見男舞者舉起女舞者,展現出芭蕾舞的雙人技巧。這些舞種的呈現,不僅讓學生舞者從表演中學習舞蹈,同時也像觀眾展現臺體的課程內容,讓有興趣就讀的未來學子與其家長可以瞭解系所的舞蹈教學特色。

舞蹈系所舞團的年度展演,背負著不同於一般藝術創作的功能,更多的是教育工作的意義。盡可能最大化舞者數量,除了讓多數學生能夠透過正式展演的機會,親身體驗編舞工作的流程與上台演出的成果,同時也對台下觀眾展現系所的教學成果,建立系所的品牌形象,吸引未來的學生報考。《奪》以整合的劇場美學與抽象化的敘事,展現臺體於現代舞、芭蕾舞與中國舞方面的教學成果,以及師生同心的團結氣氛。這樣的劇場美學與師生情誼,也展現了臺灣舞蹈高等教育系統的傳統。

《奪》

演出|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團
時間|2021/03/24 19:30
地點|臺北市藝文推廣處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奪》這部作品裡,我們並未看到歌頌站在成功面前意氣風發的人,反而看到了黃致凱導演作品中向來最細膩也是最動人的部份:小人物的故事,那些在過程中被遺落下來的人。那是歷史發展過程中最易被人們遺忘忽略的部份,卻也是為過程立下堅實基礎的人。不禁讓人想起,今日的繁榮昌盛是立基於多少前人的全心付出。這也是《奪》這個作品提醒我們的最重要事情:看見「勝利之外」的那些無名之人與事。(鄭宜芳)
5月
17
2021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