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重生與當代反思:馬修·伯恩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新詮釋
9月
10
2024
授權公版圖片 / 王景銘設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45次瀏覽

文 蘇紹明(高雄城市芭蕾舞團教師)

莎士比亞於1597年創作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是一部經典的悲劇作品,雖然不屬於他的四大悲劇之一,但其影響力深遠。這部作品以蒙太古和凱普萊特兩大家族的世仇為核心,構建了一個探討愛情與命運、光明與黑暗、時間流逝等多重主題的戲劇框架。莎士比亞擅長在現有語言中創造新詞,以生動描繪日常情景。例如,他創造了「黎明」(dawn)一詞,用來指稱太陽躍出地平線之前的微光時刻,這為戲劇場景的塑造增添了獨特的詩意。

馬修.伯恩(Matthew Bourne)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版本突破了傳統敘事框架,注入了新思維與創意,成為古典故事的新詮釋。當紅色大幕落下、耳熟能詳的音樂響起時,不禁讓人聯想到電影《3D舞力對決》中古典與現代交融的表演,開啟了伯恩以新方式演繹這段經典悲劇的旅程。

權力不平等:空間作為社會控制工具

伯恩在舞台設計上巧妙運用了建築物外牆,將其想像為古堡的外觀,從俯瞰視角象徵貴族與平民的分界。三道門的設置則傳達了社會階層、性別不平等與權力結構的多重隱喻。從「男左、女右」的分界看,這種配置暗示了傳統社會中性別角色的固定與制約,空間分隔展現了性別與社會地位的不平等——男性佔據更接近權力核心的位置,而女性則被局限於次要區域。這種設計不僅反映歷史性別權力結構的延續,還使觀眾思考這些刻板印象在當代社會中的重現。

此外,三道門的象徵性設置進一步強調了進入不同社會空間的限制和挑戰。中間的門象徵權力的中心或上層階級,而兩側門則暗示性別與階層的分化。這種設計不僅探討了誰能自由進出、誰被限制的問題,還讓觀眾反思空間作為社會控制工具的深層含義。

這種空間設計也帶來了對「公」與「私」領域性別分工的思考。傳統上,女性被局限於私領域,而男性則主導公共空間。伯恩的設計似乎試圖打破這種界限,挑戰觀眾對性別角色的固有印象,讓人重新審視現代社會中的性別流動性和不平等狀況。進一步來說,這三道門還揭示了當代社會中階級、種族與性別的交叉議題,門的位置、開閉與通行權利,無不象徵社會中不同群體面臨的限制與權利不均。

壓抑氛圍:顛覆如何可能

舞台整體以白色為基調,營造出一種詭譎且壓抑的氛圍,象徵著疾病與壓迫的蔓延。從白色到黑色的色調變化,象徵人性抉擇的掙扎與模糊的道德界線。除了保留原著中角色設定和故事結構的影子,伯恩在這部舞劇中賦予了時空的流動性,並對刻板印象進行了顛覆與反轉。無論是未定義的時空背景,還是背後隱含的社會議題,觀眾都可以在舞者的動作與情感中尋找線索,或是完全拋開既定框架,任由感官沉浸於這場關於人性與社會拉鋸的藝術體驗。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伯恩的版本中引入了同性情侶的角色,他們屢遭警衛攻擊,而警衛這個看似真正的反派角色,也因無法公開的情感而陷入單相思的痛苦。代表熱情與喜慶的紅色在劇中象徵了鮮血,進一步突顯了悲傷與痛苦的交織。

小結:古典作品的新生

馬修.伯恩的創作不僅是對古典作品的尊重,更是對現代社會議題的深刻反思。他為《羅密歐與茱麗葉》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深度,讓這個經典故事在新的語境下煥發出不同以往的魅力。通過舞蹈編排、角色塑造與情節改編,他探討了當代社會中的家庭、社會壓力與年輕人的困惑,並讓觀眾在觀賞中反思現實世界的複雜性。

古經典故事與新思維創作的結合,是藝術創作中永恆的命題。在這個不斷變化的時代,藝術家們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創新,將古老的智慧與現代視角結合,創造出打破時空限制的作品。這種創作不僅讓古典故事重新煥發活力,也使得藝術在社會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激發人們對人性、社會與未來的探索。

《羅密歐與茱麗葉》

演出|新冒險舞團
時間|2024/08/11 14: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歌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喜妹夢遊仙境:兒童的焦慮劇場》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和互動式的演出,成功將孩子們內心的焦慮與渴望具象化,讓他們在觀賞過程中感受到成長的力量與啟發。這不僅是一場奇幻的冒險旅程,更是一段探索自我、面對困難與追尋成長的旅程。
10月
08
2024
在這次演出中,放大的劇場空間,使得導演與舞台設計必須改變觀眾的位置與視角,讓他們從視野有限的共乘者,變成了全知的鳥瞰者,不能參與,只能旁觀。
10月
07
2024
編導並未安排更流暢且有意義的換場,彷彿唱完一首歌,然後再下另一首的前奏,這齣戲就可以準備開始進入下一段,於是《織男・彼赫巫》大概就是十一首MV的歌單播放,不需要準確連結,也無法有效縫合、或是構成「一個」完整的敘事。
10月
04
2024
《織男.彼赫巫》作為一齣主打泰雅族的原創歌舞劇,但觀點卻與一般的戲劇無異,訴說應該尊重多元性別的差異,卻並未著重在泰雅族身上的異同進行延伸;講述了織布對於泰雅族而言無可取代的獨特與意義,卻也未就此解釋男性不可織布的緣由。
10月
01
2024
《夜燈》不僅僅作品本身小而精巧,連觀眾人數也是不到五十人,因為空間有限,在小小的坐墊上互相緊挨著,形成一種親密的觀賞經驗。
9月
25
2024
綜觀三齣作品,「尋死」命題的有效,基本建立在對於勞動現狀莫可奈何的絕對信任上。然而從勞動狀態、精神缺失到尋死展演,真正具有推演關係的僅有末二者,也就是各種精神狀態的缺失才是促成死亡的動機。
9月
24
2024
一小時上下的泰國廣播電台擷取引出了討論「媒體會如何形塑國族認同?」媒體甚至含括戲劇,劇中我們像在凝視整個泰國社會,然而追根究柢我們還是在觀看導演和編劇提供的虛構的真實,這樣的思考上的錯落感好像帶出一種後設的態度又或來回辯證的關係,令人不由驚喜 。
9月
18
2024
而在日復一日中,他們彷彿接受了這樣的荒謬,讓廣播裡的那些政策宣導、那些無理事蹟和振奮人心的言語,都納入自我的意識裡,將之整合。因此,當他們開始說話時,戲劇的主題便自然地被帶出──關於底層人民那些對於生命、性、宗教、權力與死亡的感悟與無力。
9月
13
2024
遊戲設定的「革命」,參照的是哪一種現實歷史曾發生過的革命?不可諱言,它仍蘊存一種異托邦的思維。
9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