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重生與當代反思:馬修·伯恩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新詮釋
9月
10
2024
授權公版圖片 / 王景銘設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83次瀏覽

文 蘇紹明(高雄城市芭蕾舞團教師)

莎士比亞於1597年創作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是一部經典的悲劇作品,雖然不屬於他的四大悲劇之一,但其影響力深遠。這部作品以蒙太古和凱普萊特兩大家族的世仇為核心,構建了一個探討愛情與命運、光明與黑暗、時間流逝等多重主題的戲劇框架。莎士比亞擅長在現有語言中創造新詞,以生動描繪日常情景。例如,他創造了「黎明」(dawn)一詞,用來指稱太陽躍出地平線之前的微光時刻,這為戲劇場景的塑造增添了獨特的詩意。

馬修.伯恩(Matthew Bourne)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版本突破了傳統敘事框架,注入了新思維與創意,成為古典故事的新詮釋。當紅色大幕落下、耳熟能詳的音樂響起時,不禁讓人聯想到電影《3D舞力對決》中古典與現代交融的表演,開啟了伯恩以新方式演繹這段經典悲劇的旅程。

權力不平等:空間作為社會控制工具

伯恩在舞台設計上巧妙運用了建築物外牆,將其想像為古堡的外觀,從俯瞰視角象徵貴族與平民的分界。三道門的設置則傳達了社會階層、性別不平等與權力結構的多重隱喻。從「男左、女右」的分界看,這種配置暗示了傳統社會中性別角色的固定與制約,空間分隔展現了性別與社會地位的不平等——男性佔據更接近權力核心的位置,而女性則被局限於次要區域。這種設計不僅反映歷史性別權力結構的延續,還使觀眾思考這些刻板印象在當代社會中的重現。

此外,三道門的象徵性設置進一步強調了進入不同社會空間的限制和挑戰。中間的門象徵權力的中心或上層階級,而兩側門則暗示性別與階層的分化。這種設計不僅探討了誰能自由進出、誰被限制的問題,還讓觀眾反思空間作為社會控制工具的深層含義。

這種空間設計也帶來了對「公」與「私」領域性別分工的思考。傳統上,女性被局限於私領域,而男性則主導公共空間。伯恩的設計似乎試圖打破這種界限,挑戰觀眾對性別角色的固有印象,讓人重新審視現代社會中的性別流動性和不平等狀況。進一步來說,這三道門還揭示了當代社會中階級、種族與性別的交叉議題,門的位置、開閉與通行權利,無不象徵社會中不同群體面臨的限制與權利不均。

壓抑氛圍:顛覆如何可能

舞台整體以白色為基調,營造出一種詭譎且壓抑的氛圍,象徵著疾病與壓迫的蔓延。從白色到黑色的色調變化,象徵人性抉擇的掙扎與模糊的道德界線。除了保留原著中角色設定和故事結構的影子,伯恩在這部舞劇中賦予了時空的流動性,並對刻板印象進行了顛覆與反轉。無論是未定義的時空背景,還是背後隱含的社會議題,觀眾都可以在舞者的動作與情感中尋找線索,或是完全拋開既定框架,任由感官沉浸於這場關於人性與社會拉鋸的藝術體驗。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伯恩的版本中引入了同性情侶的角色,他們屢遭警衛攻擊,而警衛這個看似真正的反派角色,也因無法公開的情感而陷入單相思的痛苦。代表熱情與喜慶的紅色在劇中象徵了鮮血,進一步突顯了悲傷與痛苦的交織。

小結:古典作品的新生

馬修.伯恩的創作不僅是對古典作品的尊重,更是對現代社會議題的深刻反思。他為《羅密歐與茱麗葉》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深度,讓這個經典故事在新的語境下煥發出不同以往的魅力。通過舞蹈編排、角色塑造與情節改編,他探討了當代社會中的家庭、社會壓力與年輕人的困惑,並讓觀眾在觀賞中反思現實世界的複雜性。

古經典故事與新思維創作的結合,是藝術創作中永恆的命題。在這個不斷變化的時代,藝術家們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創新,將古老的智慧與現代視角結合,創造出打破時空限制的作品。這種創作不僅讓古典故事重新煥發活力,也使得藝術在社會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激發人們對人性、社會與未來的探索。

《羅密歐與茱麗葉》

演出|新冒險舞團
時間|2024/08/11 14: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歌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