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在這裡即興舞動《關於消失的幾個提議Ⅲ》
5月
27
2021
關於消失的幾個提議Ⅲ(黑眼睛跨劇團提供/攝影陳藝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65次瀏覽
吳孟珊(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碩士)

開場,表演者不疾不徐地翻滾、躺臥、埋首於棉被之上,嘆氣、翻身,褪下她原先的衣物,又一件件套上父親的衣物,並再次執行同樣的行為,營造出朦朧的氛圍:究竟這是她自己,還是父親的習性?抑或是兩者的共同習性?作為父親的肉身的確消失了,但他的氣味、物件與習慣,卻不時在作為女兒的身上顯現。身兼編創與表演者的余彥芳利用這個主軸,融合戲劇與舞蹈,於演出中嘗試了許多方式來重現消失的父親。

首段,在妝扮成父親的模樣以後,女兒搖身成了父親的中老年男子之態,徒留觀眾於觀眾席,騎車短暫離開表演現場,再拿著點心回來,彷若回到自家一般,熱情地招呼觀眾,以演戲的方式出演了父親的角色。下一段,表演者切換回女兒的身分,從排練室一隅拉下畫布,躺在畫布上,徵求觀眾描繪她的輪廓,再依著自己的輪廓,親自做修改、增補,向觀眾補充那些她無法實際呈現出來的細節,例如父親更加壯碩的小腿肚、手臂上曾經被砍傷的疤痕。有趣的是,表演者使用魔術筆為畫筆,在作畫與講解的同時,有些筆觸也正在消逝,而後到了演出結束,回顧牆上的圖畫幾乎已消失大半,可看出這段演出在道具的選擇上,別有用心,緊扣著重現與消失的主題。

焦點再度放回排練室中央,表演者以肢體為主、口頭為輔,將這副女兒的身軀作為媒介,開始介紹並重現父親生前的日常行為,並邀請六位觀眾,於舞台上再現方才各自心中印象中最深刻的,關於她父親的姿態,接著與工作人員協力合作,將白色布料蓋住台上六位觀眾,再鑽進由白布與觀眾構成的空間中,拿著手電筒於其中穿梭、遊走。此段令我感動的,是看著燈光與那些「偽」父親的身影在投射在白布上輪番交錯,表演者雖然隱身於白布之下,她所打造與投射出來的視覺效果,代表了她潔白純淨、毫無一絲雜質的思念與愛;當父親的身影們逐漸消逝於白布之下,此時舞台設計巧妙地利用風扇安置在角落吹向白布,製造出波浪的效果,好似思念如大浪般襲來,無法安撫、無法制止。

演出末段,表演者脫掉父親的裝扮,再次穿回自己的衣物,回到作為女兒的肉身,舞出對父親的思念。在情感達到高峰之際,一位男性工作人員仿造首段同樣父親騎車返家的行為,騎車停到了排練室外,按了聲喇叭,舞台上的女兒驀然回首,觀眾也不自覺地隨著她的眼光望向外頭,在車燈倏地熄滅之前,是相似卻再也無法完全重製的身影,畫龍點睛地將作品中的感傷與思念於此時收束起來。

頗令我感到惋惜的是,整場演出中包含了許多即興發揮的成分,為了打破一般觀看演出的模式、與觀眾之間拉近距離固然是好事,但與觀眾之間沒有設防的交流,讓我不知自己究竟身在演出現場還是好友同歡會,因為作品本身的焦點因此被分散,整體結構變得不夠縝密;接近演出尾聲的編排,表演者欲達到情緒堆疊的最高點,似乎也利用即興的手法,在舞台上恣意舞動,讓身體動作訴諸真實情感,突破一般舞蹈演出中已被設定、編排好的動作,但卻也落入另一種自身的身體慣性,舞步好似在一邊思考如何突破中又一邊呈現,略顯凌亂。

觀眾並不期待如人魚翻等高超技巧在台上上演,而是期盼先前關於父親的肢體動作如何拿出來翻轉、重新編排、發展出新的組合與可能性,再度強調利用肢體重現父親、重現消失一事的主軸,讓情感傳達與肢體呈現的層面相互契合,也許會使作品顯得更加完整。

《關於消失的幾個提議Ⅲ》

演出|黑眼睛跨劇團
時間|2021/05/06 20:00
地點|驫舞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現實的時空不停在流逝,對比余彥芳緩慢柔軟的鋪敘回憶,陳武康更像帶觀眾走進一場實驗室,在明確的十一個段落中實驗人們可以如何直面死亡、好好的死。也許直面死亡就像余彥芳將回憶凝結在劇場的當下,在一場關於思念的想像過後,如同舞作中寫在水寫布上的家族史,痕跡終將消失,卻也能數次重複提筆。
6月
26
2024
說到底,余雙慶這個主體仍舊不在現場,所有關於「他」的形容,都是「她」在我們面前所描繪的虛擬劇場;喬車位、推櫥窗、拉鐵門以及起床的身姿,余雙慶就如同一位站立在夕陽餘暉下的英雄一樣,藉由匪夷所思且神乎其技的身體重心,他喬出了我們對於日常物件所無法到達的位置與空間(起床的部分甚至可以跟瑪莎葛蘭姆技巧有所連結),而余彥芳的背影宛如一名當代的京劇伶人,唱念做打無所不通,無所不曉,將遺落的故事納入自身載體轉化,轉化出一見如故的「父」與「女」,互為表裡。
6月
20
2024
白布裹身,面對種種情緒撲身襲來的窒息感。余彥芳將肉身拋入巨大的白布中,她與蔣韜的現場演奏這一段是設定好的即興,只是呼吸無法設定,仰賴當下的選擇。追趕、暫離、聆聽、主導,我預判你的預判,但我又不回應你的預判,偶爾我也需要你的陪伴。做為個人如何回應他人、回應外界,客套與熟絡,試探與旁觀,若即若離的拉扯,對於關係的回應隱藏在身體與鋼琴之間,兩者的時間差展現了有趣的關係狀態。
6月
20
2024
余彥芳與消失的抵抗,自奮力變得輕巧,為消失本身賦予了另一種存在,讓刻印不再只是再現原形,而是在一次次的重複中長出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余彥芳個人生命記憶,而給予更多留白空間,讓眾人得以映照自身。
6月
14
2024
面對余彥芳的末段獨舞,觀眾將不再任由舞姿的展露於眼前流逝,而是在其中辨識出余父的印記,以及經由藝術而生的父女交集。一段傾身的迴旋與擺動,如何萌生於父親移位或打球的慣性;一次加速的翻騰,如何重塑當時因刺激引發的躍起;一支內省式的獨舞,伴隨著現場琴音的感性與張力,如何詮釋出親情的難以割離。(謝淳清)
5月
27
2021
(承上)於是,在《Ⅲ》宣傳片的字卡上如此描述:「在我的身體裡,有多少成分的你,正和我一起呼吸」,這個「我」、「你」,就不僅是余彥芳與她的父親的代寫,而是作為「我」的舞蹈身體,與作為「你」的身體溯源以及觀者帶來的社會背景,所共同參與的一次「呼吸」,也就是,你我共聚在此一處空間,所形成 (短暫存在)的舞台與作品。(紀慧玲)
12月
03
2019
如果記憶或他人的存在,可以更有意識地存在於身體中,人與人之間的理解,或許會更接近身體的體會,而非單純的智性。身體是一個了不起的場所,同時儲存了創傷以及療癒的能量。(劉純良)
11月
28
2019
所以,「跳舞的劉奕伶」或「脫口秀的劉奕伶」,孰真,孰假?跳舞的劉奕伶必是真,但脫口秀的劉奕伶難免假,此因寄託脫口秀形式,半實半虛,摻和調劑,無非為了逗鬧觀眾,讓觀眾享受。
7月
21
2024
作品《下一日》不單再次提出實存身體與影像身體的主體辯證,而是藉由影像之後的血肉之軀所散發的真實情感,以及繁複的動作軌跡與鏡頭裡的自我進行對話;同時更藉自導自演的手法,揭示日復一日地投入影像裡的自我是一連串自投羅網的主動行為,而非被迫而為之。
7月
1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