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世界太容易《鼓動韓潮》
3月
17
2018
柳京和與李祹室內樂團(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77次瀏覽
白斐嵐(特約評論人)

來自世界各角落的民樂、傳統樂如何在當代世界繼續發聲迴響,一向是台灣國際藝術節每年的重點節目之一。而這些音樂人的嘗試,不但打開了我們對於「音樂」的視野,更有太多值得台灣深思、借鏡之處。然今年由柳京和與李祹室內樂團演出的《鼓動韓潮》,更像是一場韓國現代宮廷古樂的集錦體驗──或許是那種表演藝術市集Speed-date現場深度不足卻面面俱到的簡介:先以一曲《B-son》祈福迎賓,接著不忘點出(如團名典故)由朝鮮世宗建立的禮樂傳統,並結合改良鐵玄琴、貝斯、吉他等配器編制,以暗示與全球化時代接軌的強烈野心;中間且穿插了一段講述東海龍王索命白兔,意取兔肝治病的板索里(Pansori)《水宮歌》(由打擊樂師李俊烔人聲演繹);再自宮廷禮樂進一步深入民間,直到最後以薩滿巫樂收尾。從儀至野,在巫樂的激昂忘我間表面上是將雅俗音樂風格一網打盡,事實上更像接上了近年歐美自「神秘、古老」的東方取材,後反銷至全世界的身心靈路線。【1】然而,正當台上台下沉浸在所謂性靈昇華、神人合一境界之際,我們所經歷的究竟是音樂無國界的大同世界,還是一種假象而已?

「誰說音樂一定要無國界?」或許會有人這樣質疑。但我們若回頭檢視音樂的本質,除非是永不與人合奏的獨孤樂者,否則音樂永遠是兩人或多人聚集在同一時空,以自身擁有的樂器與技法,有來有往地回應彼此。在國界建立以讓人們努力跨越之前,樂者早已藉著旅行、遷徙(或他人的旅行遷徙)進行了無數次各種規模的跨界交流。音樂所跨越的,並非學說理論,而是樂者各自以身體與聲音乘載的文化記憶/技藝,正如西班牙古樂大師約第.沙瓦爾(Jordi Savall)所言:「就像是你來到陌生國家,試著學習他們的語言,慢慢地這語言變得越來越熟悉,最後它就成了你的一部分。做音樂也是如此,你不能憑著理智去分析」,如此而已。【2】

在這前提下來看「李祹室內樂團」與「World Music Ensemble Edo」中英文兩種語言的譯名,恰好透露著截然不同的切入點。室內樂團(儘管今日我們首先聯想到的多是西方古典樂編制)一方面意指其所繼承的宮廷禮樂傳統,而其小而美的人員組成,更是千百年來以音樂作為交流場的實踐。至於英文團名,倒是清楚地將自身定義於世界音樂之範疇。對照「world music(世界音樂)」此詞本身隱含的「獵奇」意圖(正如二十年前大衛.拜恩在引發諸多討論的〈我恨世界音樂〉一文中提及這詞讓我們以獵奇眼光對待西方正統之外的音樂類型,視其為迷人可愛卻無關緊要,怪異卻安全)【3】,樂團極為明確地將觀眾放在「外人」的角度,這也解釋了其「集錦體驗」的曲目安排,並藉由儼然已隨著全球化成為「音樂共通語言」的流行編曲,讓觀眾得以透過熟悉的節奏拍型、樂曲結構,「安全」(在此借用大衛.拜恩一詞)地進入看似陌生且新奇的韓樂世界。

或許是相似的歷史、政治經歷,又或者是有感於文化弱勢的小國焦慮,台灣總時時刻刻將韓國視為競爭比較的對象。無可否認,同樣面對傳統音樂的式微,我們的確可從韓國樂壇甚至整體文化圈得到借鏡,重新思考該如何把聽眾找回來,讓創作者與演奏者留下來。但我更想在此提出比較的,是2015年同樣由兩廳院主辦的哈瓦樂團《致新大陸-來自大馬士革的歌》【4】。正如節目名稱暗示了新大陸與大馬士革間的連結,當日演出者皆曾接受敘利亞與美國學院兩種音樂訓練,使用樂器自然也涵蓋了源自不同文化傳統的手鼓、單簧管、電貝斯等。雖不見烏德琴、蘆笛等傳統中東音樂代表樂器,然演奏者如基南.亞梅(Kinan Azmeh)「藉由輕微晃動單簧管與運氣轉換,營造出傳統滑音震音」,又如電貝斯「儘管在大多數時候,依然重複著其穩定音型功能性,卻藉由複式節奏之鼓點加入,瞬間切換至阿拉伯音樂不對稱、游移的韻味,幾段快速顫音滑音,更…展現了少見的樂器音色風格。」【5】諸如此類的詮釋,在在讓我們見證音樂的「身分」不見得存在於樂器之種類,而是其對聲音的處理與表現。

那麼,在《鼓動韓潮》音樂會中,對於聲音的處理與表現又如何呢?無可否認的是,就默契、精準度甚或配器合樂而言,李祹室內樂團皆有水準之上的表現,以「精湛」來形容也毫不為過。特別是演奏貝斯的徐廷喆(JC Curve),雙手在弦上遊走,於彈奏與拉奏的切換間展現極大自由,再困難的段落也似游刃有餘,自在掌握,讓人看得目不轉睛。但聽著鐵玄琴等古樂被塞入制式、規律的四拍節奏中,以一樣頻率漸快漸慢,漸強漸弱,卻令我聯想到號稱「每個人抬腿的角度都無誤差」的流行韓團,同樣有著紮實基本功,令人歎為觀止的精湛技藝,卻也僅止於此了。即使是以巫樂迎向「Trance(出神,或謂神人合一境界)」的結尾,依然像是精心操控的聲音效果。不斷堆疊的感官轟炸,充其量只達成數大便是美之震撼(且在這樣的出神狀態中──若這真是如節目單所言意圖達到的效果──忽又要全場觀眾一同規律打拍子,實叫人匪夷所思)。演奏精準,卻少了細膩微妙的層次變化,以音樂呼應天地人的幽密,恰與前一週蘇文琪《從無止境回首》合作演出的印尼Senyawa樂團形成極端對比。

在音樂中跨界或許不太難,然而在音樂中探究傳統與世界,何曾容易?精湛的演奏技藝的確值得稱許,但若認為在speed-date的集錦體驗中創造了什麼真正的對話空間,那可就太危險了。

註釋

1、身心靈一詞自有多種實踐,在此如文中所言,意指歐美世界將東方簡化想像為「神秘古老」的存在,藉此脫逃於自身的「文明現代」。

2、引自《紐約時報》專訪〈Jordi Savall’s Never-ending Repertory〉http://www.nytimes.com/2015/03/29/arts/music/jordi-savalls-never-ending-repertory.html?_r=0

3、見David Byrne, “I Hate World Music,” The New York Times, 1999年10月03日(http://query.nytimes.com/gst/fullpage.html?res=9901EED8163EF930A35753C1A96F958260,&pagewanted=all)

4、可參考筆者當時所寫評論〈從對話到游牧-音樂的時間與空間《致新大陸-來自大馬士革的歌》〉,2015年12月1日刊登於表演藝術評論台(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8525)。

5、同註4

《鼓動韓潮》

演出|李祹室內樂團
時間|2018/03/09 19:30
地點|台北國家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