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屏微光的太陽《強力斷電》
4月
16
2012
強力斷電(劉人豪 攝,動見體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69次瀏覽
陳品秀

看完動見体劇團《強力斷電》的演出,腦中浮現:得體。合宜。這通常是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行為舉止恰當的字眼,似乎也適合用來形容這個融合了裝置聲響與肢體表演的作品,如何在各個創作者的創意與導演符宏征的調度下,所展現出來的整體感受。

《強力斷電》是因鎮日埋首手機、流連網路世界的「低頭族」而生的反思之作。三位穿著灰白色調,有著類Muji風格的表演者,舞著日常生活動作變化出來的機械動作,帶出現代社會的灰暗與冷感。

偶爾,雙手突然猛力拍擊地板,像是一種脫序的抗議行為。但脫序也僅只是一下子,馬上又回復機械化的動作、日復一日的行列。如同那一身簡約,彈性布料的服裝,展現了不喜拘束,欲擺脫國族、圖騰框架的主張,卻也同時諷刺地模糊了個人的面目。

手機在這個作品裡成為「生命的泉源」。表演者靠著它發出的光被看見、依賴它溝通,依附、慰藉、取暖。只差沒把它當神來拜。昏暗的舞台,凸顯了手機銀屏發出的光亮。網路世界包羅萬象、五光十色的致命吸引力,在《強》裡,轉嫁到手機的強力照明功能來替代,聚焦光源的中心亮點有時還能讓觀眾看不到舞台上其他任何東西。

《強》的創作者強化了「低頭族」只看眼前視線範圍的現象,並擴展到各種劇場元素對「微觀」的示範。在聲響裝置的表現方面尤其凸顯:放大人體內的聲音、透過麥克風傳出的漱口聲;有時極簡到什麼都不是,只是單音頻的噪音了無生氣地迴盪在整個空間,比無聲更安靜。放在音箱上的一盆水,隨著低頻震動,手機的光將水的波紋轉映到牆面上。一陣陣地,傳送著黑暗洞穴裡的孤獨…

整個作品的各部位表現相當。董怡芬和非舞蹈出身的兩位表演者王靖惇、廖根甫,肢體力表現相當純熟,可見下過相當功夫。林桂如和澳洲音樂創作者克里斯‧庫柏(Chris Cobilis)的音樂聲響,大多不是討喜的悅耳旋律,卻也奇妙地融入整個作品,不致讓人生厭。

唯有一點,這個有著微光太陽的洞穴,對一個白天盯著電腦超過八小時的上班族來說,昏暗的時間占得太長了。像盯著長夜將熄的營火餘燼,實在讓人很難抵擋睡魔的召喚。

《強力斷電》

演出|動見体劇團
時間|2012/04/12 19:3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演出在一片完全的黑暗中開始,然而奇妙的是,面對斷電,我們理應驚惶,卻像被催眠一般按捺著身體脈動,諦聽呼吸在彼此之間流淌。我們隨即發現一點極微小卻冷冽明亮的藍光,它只有在這樣的墨黑之中才會被投以這樣的注意。(黃心怡)
4月
18
2012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