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屏微光的太陽《強力斷電》
4月
16
2012
強力斷電(劉人豪 攝,動見體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30次瀏覽
陳品秀

看完動見体劇團《強力斷電》的演出,腦中浮現:得體。合宜。這通常是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行為舉止恰當的字眼,似乎也適合用來形容這個融合了裝置聲響與肢體表演的作品,如何在各個創作者的創意與導演符宏征的調度下,所展現出來的整體感受。

《強力斷電》是因鎮日埋首手機、流連網路世界的「低頭族」而生的反思之作。三位穿著灰白色調,有著類Muji風格的表演者,舞著日常生活動作變化出來的機械動作,帶出現代社會的灰暗與冷感。

偶爾,雙手突然猛力拍擊地板,像是一種脫序的抗議行為。但脫序也僅只是一下子,馬上又回復機械化的動作、日復一日的行列。如同那一身簡約,彈性布料的服裝,展現了不喜拘束,欲擺脫國族、圖騰框架的主張,卻也同時諷刺地模糊了個人的面目。

手機在這個作品裡成為「生命的泉源」。表演者靠著它發出的光被看見、依賴它溝通,依附、慰藉、取暖。只差沒把它當神來拜。昏暗的舞台,凸顯了手機銀屏發出的光亮。網路世界包羅萬象、五光十色的致命吸引力,在《強》裡,轉嫁到手機的強力照明功能來替代,聚焦光源的中心亮點有時還能讓觀眾看不到舞台上其他任何東西。

《強》的創作者強化了「低頭族」只看眼前視線範圍的現象,並擴展到各種劇場元素對「微觀」的示範。在聲響裝置的表現方面尤其凸顯:放大人體內的聲音、透過麥克風傳出的漱口聲;有時極簡到什麼都不是,只是單音頻的噪音了無生氣地迴盪在整個空間,比無聲更安靜。放在音箱上的一盆水,隨著低頻震動,手機的光將水的波紋轉映到牆面上。一陣陣地,傳送著黑暗洞穴裡的孤獨…

整個作品的各部位表現相當。董怡芬和非舞蹈出身的兩位表演者王靖惇、廖根甫,肢體力表現相當純熟,可見下過相當功夫。林桂如和澳洲音樂創作者克里斯‧庫柏(Chris Cobilis)的音樂聲響,大多不是討喜的悅耳旋律,卻也奇妙地融入整個作品,不致讓人生厭。

唯有一點,這個有著微光太陽的洞穴,對一個白天盯著電腦超過八小時的上班族來說,昏暗的時間占得太長了。像盯著長夜將熄的營火餘燼,實在讓人很難抵擋睡魔的召喚。

《強力斷電》

演出|動見体劇團
時間|2012/04/12 19:3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演出在一片完全的黑暗中開始,然而奇妙的是,面對斷電,我們理應驚惶,卻像被催眠一般按捺著身體脈動,諦聽呼吸在彼此之間流淌。我們隨即發現一點極微小卻冷冽明亮的藍光,它只有在這樣的墨黑之中才會被投以這樣的注意。(黃心怡)
4月
18
2012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