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終究依賴有光《強力斷電》
4月
18
2012
強力斷電( 劉人豪 攝,動見體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71次瀏覽
黃心怡

沒辦法畫地自限地稱之為戲,這場表演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的概念:你有多久沒有關機了?動見体劇團與澳洲聲響藝術家Chris Cobilis,橫跨台北與柏斯的對談,事實上地理的疆界已不重要,因為我們早就都被網路無線綑綁在一起。

一路走進狹窄的劇場空間,一路從通電走進斷電,觀眾們被提醒,半自動地關上電力設備。演出在一片完全的黑暗中開始,然而奇妙的是,面對斷電,我們理應驚惶,卻像被催眠一般按捺著身體脈動,諦聽呼吸在彼此之間流淌。我們隨即發現一點極微小卻冷冽明亮的藍光,它只有在這樣的墨黑之中才會被投以這樣的注意。

我驚異於表演者董怡芬、廖根甫與王靖惇以肢體繪出的動態圖畫,他們的服裝簡單,連身體的線條都是簡潔的,但並非機器人式的無機。在第一個段落中,那些重複的運動提醒著我們,這些生活起居打電腦刷手機的瑣事,舉世皆然,人人皆同(事實上連現在回憶著他們的我也重複著一樣的動作)。到了接下來的段落,生命力逐漸躍升,此時我看見的是衝動,但那幾乎是動物性而反射的,就算是加入了對話時,也鮮少情感介入。情感,在這個表演當中被抽離——剩下的是理智和故弄玄虛陳腔濫調,諸如「什麼是生命的意義?」之屬,煽情勃然欲發,然卻立刻被一句「你喝醉了」當頭攔下。

另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聲波」的視覺化、劇場化。我們看多了絢麗燈光與震耳音效,然而這次卻「看」到了「聲音」。當董怡芬拿著麥克風貼近盛滿清水的玻璃盆,水面起了激烈的波動,像在回應她的靠近。透過光影,這個「聲波」在環境中的樣子純淨、神秘而美麗,對觀眾來說也非常新鮮;但其實是簡單地運用在水盆下藏著的音箱,改變麥克風的距離,而製造出的回授效果。

表演中大量運用的物件,還有一台智慧型手機,但我寧願稱它為彌足重要的演出者之一;沒錯,它也表演,並且照亮了台上的與台下的我們。表演中極常強調光∕暗、有聲∕無聲的對比,特別是其中一個段落,當表演者之一手持光源(智慧型手機),並且照亮彼此時,只有安靜;而當光線隱去,我們就聽見了來自四面八方各地方言的絮叨。儘管觀眾早就習於同時處理視覺、聽覺或者更多方的刺激,這樣刻意的斷裂,攜帶的訊息卻更為強烈。而微光中,我們窺見赤裸的皮膚被畫上標記,被傾聽,像是數位世界中的擁抱,只能觸碰到有限的、局部的體溫,但是聊勝於無,至少有人肯聽。

在如今全民性的網路成癮症候群中,《強力斷電》的主題確實是切中時「癖」,但是,這個概念其實在戲尚未開始之前就說完了——或者說,這已是明擺著的事實,並不奧秘難解。因此,表演的可看性就在於如何將這件事表現出來。這個演出確實好好地用了各種方式說完了我們的科技與人際焦慮,但美中不足的是稍嫌冗長(又或許是觀眾被斷電太久,難免不安?)。說完了,然後呢?當表演者啣住從天而降的電線,我發現原來救贖仍然來自通電的安心,我們在網路世界中赤身裸體一如伊甸園裡的亞當夏娃,而這些電線又像蛇又像禁果,誘人且強度致癮。《聖經》裡,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而在表演空間中不時出沒的電子器材,或甚至是聲響藝術家,幾乎像是神,用on∕off掌管著一切節奏,包含斷電,包含關燈,包含無聲。

在戲之外,我尤其喜歡創作者們在演後座談裡說的,創作者沒辦法詮釋,詮釋權在觀眾手上。於是我寫了這篇文字,也只是我的詮釋,成為茫茫網海中同樣期待被看見的一小粒沙。我們都寂寞、渴求注意,於是赤裸,深怕斷電。觀眾還沒鼓完掌,就迫不及待分出一隻手按下開機。因此我們需要強力斷電。

《強力斷電》

演出|動見体劇團
時間|2012/04/14 14:3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強》的創作者強化了「低頭族」只看眼前視線範圍的現象,並擴展到各種劇場元素對「微觀」的示範。在聲響裝置的表現方面尤其凸顯;有時極簡到什麼都不是,只是單音頻的噪音了無生氣地迴盪在整個空間,比無聲更安靜。放在音箱上的一盆水,隨著低頻震動,手機的光將水的波紋轉映到牆面上。一陣陣地,傳送著黑暗洞穴裡的孤獨…(陳品秀)
4月
16
2012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