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終究依賴有光《強力斷電》
4月
18
2012
強力斷電( 劉人豪 攝,動見體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65次瀏覽
黃心怡

沒辦法畫地自限地稱之為戲,這場表演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的概念:你有多久沒有關機了?動見体劇團與澳洲聲響藝術家Chris Cobilis,橫跨台北與柏斯的對談,事實上地理的疆界已不重要,因為我們早就都被網路無線綑綁在一起。

一路走進狹窄的劇場空間,一路從通電走進斷電,觀眾們被提醒,半自動地關上電力設備。演出在一片完全的黑暗中開始,然而奇妙的是,面對斷電,我們理應驚惶,卻像被催眠一般按捺著身體脈動,諦聽呼吸在彼此之間流淌。我們隨即發現一點極微小卻冷冽明亮的藍光,它只有在這樣的墨黑之中才會被投以這樣的注意。

我驚異於表演者董怡芬、廖根甫與王靖惇以肢體繪出的動態圖畫,他們的服裝簡單,連身體的線條都是簡潔的,但並非機器人式的無機。在第一個段落中,那些重複的運動提醒著我們,這些生活起居打電腦刷手機的瑣事,舉世皆然,人人皆同(事實上連現在回憶著他們的我也重複著一樣的動作)。到了接下來的段落,生命力逐漸躍升,此時我看見的是衝動,但那幾乎是動物性而反射的,就算是加入了對話時,也鮮少情感介入。情感,在這個表演當中被抽離——剩下的是理智和故弄玄虛陳腔濫調,諸如「什麼是生命的意義?」之屬,煽情勃然欲發,然卻立刻被一句「你喝醉了」當頭攔下。

另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聲波」的視覺化、劇場化。我們看多了絢麗燈光與震耳音效,然而這次卻「看」到了「聲音」。當董怡芬拿著麥克風貼近盛滿清水的玻璃盆,水面起了激烈的波動,像在回應她的靠近。透過光影,這個「聲波」在環境中的樣子純淨、神秘而美麗,對觀眾來說也非常新鮮;但其實是簡單地運用在水盆下藏著的音箱,改變麥克風的距離,而製造出的回授效果。

表演中大量運用的物件,還有一台智慧型手機,但我寧願稱它為彌足重要的演出者之一;沒錯,它也表演,並且照亮了台上的與台下的我們。表演中極常強調光∕暗、有聲∕無聲的對比,特別是其中一個段落,當表演者之一手持光源(智慧型手機),並且照亮彼此時,只有安靜;而當光線隱去,我們就聽見了來自四面八方各地方言的絮叨。儘管觀眾早就習於同時處理視覺、聽覺或者更多方的刺激,這樣刻意的斷裂,攜帶的訊息卻更為強烈。而微光中,我們窺見赤裸的皮膚被畫上標記,被傾聽,像是數位世界中的擁抱,只能觸碰到有限的、局部的體溫,但是聊勝於無,至少有人肯聽。

在如今全民性的網路成癮症候群中,《強力斷電》的主題確實是切中時「癖」,但是,這個概念其實在戲尚未開始之前就說完了——或者說,這已是明擺著的事實,並不奧秘難解。因此,表演的可看性就在於如何將這件事表現出來。這個演出確實好好地用了各種方式說完了我們的科技與人際焦慮,但美中不足的是稍嫌冗長(又或許是觀眾被斷電太久,難免不安?)。說完了,然後呢?當表演者啣住從天而降的電線,我發現原來救贖仍然來自通電的安心,我們在網路世界中赤身裸體一如伊甸園裡的亞當夏娃,而這些電線又像蛇又像禁果,誘人且強度致癮。《聖經》裡,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而在表演空間中不時出沒的電子器材,或甚至是聲響藝術家,幾乎像是神,用on∕off掌管著一切節奏,包含斷電,包含關燈,包含無聲。

在戲之外,我尤其喜歡創作者們在演後座談裡說的,創作者沒辦法詮釋,詮釋權在觀眾手上。於是我寫了這篇文字,也只是我的詮釋,成為茫茫網海中同樣期待被看見的一小粒沙。我們都寂寞、渴求注意,於是赤裸,深怕斷電。觀眾還沒鼓完掌,就迫不及待分出一隻手按下開機。因此我們需要強力斷電。

《強力斷電》

演出|動見体劇團
時間|2012/04/14 14:3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強》的創作者強化了「低頭族」只看眼前視線範圍的現象,並擴展到各種劇場元素對「微觀」的示範。在聲響裝置的表現方面尤其凸顯;有時極簡到什麼都不是,只是單音頻的噪音了無生氣地迴盪在整個空間,比無聲更安靜。放在音箱上的一盆水,隨著低頻震動,手機的光將水的波紋轉映到牆面上。一陣陣地,傳送著黑暗洞穴裡的孤獨…(陳品秀)
4月
16
2012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