嘆息於演繹與指示間的距離——《永恆的嘆息─殷巴爾與馬勒第九》
5月
09
2022
永恆的嘆息—殷巴爾與馬勒第九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19次瀏覽

劉馬利(專案評論人)


殷巴爾自 2019 年八月接任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以下簡稱北市交或 TSO) 首席指揮已近三年,當初上任時,即表示要在任期內帶領北市交演出馬勒交響曲全集。猶記殷巴爾在 2015 年首次訪臺,帶領 TSO 挑戰馬勒《第三號交響曲》,引起極佳的迴響。殷巴爾是國際公認當代重要的馬勒詮釋者之一,除此之外,他對於中晚期浪漫樂派以及蕭斯塔科維契的作品也都有獨到見解,皆頗獲好評。

在這場演出前一週,殷巴爾將從今年八月續任三年,並且規劃歌劇製作,期許能傳承更多音樂能量。也因此這場與 TSO 合作「永恆的嘆息」音樂會,演出馬勒《第九號交響曲》,格外備受矚目。


早年的作曲訓練,造就理性思考的能力

相信殷巴爾早年在耶路撒冷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和作曲,之後進入巴黎高等音樂院與佛瑞斯提耶、梅湘、布朗惹學習,這些學習過程,造就了他在指揮時的理性思考 —— 能有條不紊地梳理音樂的形式與脈絡,帶領樂團一起抽絲剝繭所有元素,也讓殷巴爾的詮釋具有獨到性。而這樣的獨到性,就是以作曲家的思維為基礎,再推移到樂團的演繹上,逐步勾勒出聲響的藍圖。這是回歸作曲家創作思維的仿古演奏(authentic performance),尤其在處理《第九號交響曲》如此龐大複雜的作品時,他的理性客觀勢必多於感性主觀。

從這場一氣呵成、長達八十五分鐘的音樂會裡,的確可看出殷巴爾的指揮功力十分到位,精確而具說服力,TSO 的表現也水準之上。只是這部作品的複雜度之高,需要更精良的演奏技術與團體默契。


聲線阡陌交錯,如同一首龐大的複音音樂

尤其在第一樂章,馬勒使用大量簡短樂句拼湊堆疊,是由大二度下行的「嘆息」音型所驅動,再衍生出不同樣貌的樂段。光是這個部份,對於演奏者無疑是一大挑戰 —— 因為要有精確的演繹,才能避免聽覺上的支離破碎,並且確保音樂架構的緊密度與完整性。譬如在轉入B♭大調,將音樂推入一種清新的情緒裡 (Etwas frischer),聲線阡陌交錯,每個聲部的樂句都是「短兵相接」且具獨立性,整體的佈局如同精細的多聲部複音音樂,必須環環相扣,就像處理十七、十八世紀室內樂團般步步為營,否則整個音流就容易顯得混濁不清。因此在第一樂章進行時,筆者尚未聽到眾所期盼的層次性,各個聲部之間的契合度不足,不夠細膩敏銳。

而進入到中段的「如沉重的送葬隊伍」,殷巴爾的確使樂團表現出莊嚴肅穆之感,也很有震撼性,但不免在聲響上過於沉重,讓人感覺有點難以消化。主要原因來自於這段音樂中,除了有 ff 力度之外,也有很多從 ff 漸弱到 p 的短樂句,同時還有小提琴與中提琴、加有弱音器的小號的快速三連音穿插其中。每一個短小的樂句,都有作曲家的巧思,如果這些枝微末節被忽略的話,在聽覺上就會產生混濁感。


忠於作曲家 VS. 自主解構

第二樂章又被稱為「死亡之舞」(Totentanz),在聽覺上的確是要充滿著粗獷、光怪陸離,並且帶有揶揄的突兀感,但同時也必須兼顧連德勒舞曲(landler)的韻律感與節奏性。依照馬勒的指示是「些微笨拙且非常粗重」(Etwas Täppisch und sehr derb),因此在之後絃樂進場時,他又標示了一次「笨重的」(Schwerfällig)。而殷巴爾的確使樂團演奏出飽滿厚重的聲響,也的確製造出狂亂、迷亂的感覺,但卻過猶不及,厚重感太過強烈,失去了彈性,顯得有些粗糙,反而稀釋了舞曲應有韻律性,在聽覺上並不討好。這恐怕也是演奏者需要拿捏、揣摩、取捨的部份。

馬勒在作品裡採用絕對音樂的形式,也很節制地使用原創藝術歌曲的片段素材。他僅用音型來暗喻「道別」的意涵,是精微而含蓄的,也增加樂曲的抽象性。因此,作曲家將所有的指示鉅細靡遺地標示在樂譜上,但這些標示出的片語、單字也有可能給予每個人各自解讀的空間 —— 不同的演奏者會採取不同的力道回應,甚至馬勒的指示也可能會讓聲部之間的平衡,產生衝突性與違和感。

還是說,馬勒的音樂語法也必須要隨著詮釋者與時俱進?

殷巴爾之所以為馬勒權威,正因為他能在忠於作曲家與自主解構之間取得平衡。他勢必是經過一番探究、揣度、思辯、掙扎、求證,畢竟樂譜不等於音樂,文字無法全然說明詮釋方式,指示僅給予一個方向;況且《第九號交響曲》所蘊藏的細節太多、太複雜,裡面有太多精巧的設計,每一個細微的起伏都是關鍵。殷巴爾自然不曾忽略這些細節,只是這樣的作品對於指揮本身以及交響樂團,還是必須經歷長時間的磨合,全神貫注、共同鑽研,才找到相互一致的契合感。


用一致性劃下完美句點

如此複雜的作品,終於在第三樂章的「迴旋曲、戲謔曲」梳理出音色上的一致性。從小號帶出的主要動機之後,就開始漸入佳境,聲音較為整齊而集中,能聽見對位樂段的層次分明。第四樂章的各聲部更是「接地氣」地流暢,TSO 演奏出飽滿而圓潤的音色,張力十足,確實為這場演出劃下完美的句點。

馬勒《第九號交響曲》的確是一首巨大、複雜度非比尋常的作品,在現場演出時也難免存在一些不穩定的風險。畢竟音樂是存在時間裡的藝術,許多現場的因子是浮動的、可變的,所以有很多臨場的技術問題與操作細節,需要憑藉專業能力來當機立斷,讓所有細節被悉心照顧。

撇除一些未盡完美之處,現場演出那種無與倫比的溫度依然可貴;相信當晚的觀眾,也能享受到晚期浪漫主義的豐沛音樂能量。而藉由殷巴爾的帶領,讓我們感受馬勒的音樂在這個世紀的新樣貌 —— 這是珍貴無比的傳承!

《永恆的嘆息─殷巴爾與馬勒第九》

演出|伊利亞胡‧殷巴爾(Eliahu Inbal)、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時間|2022/4/21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臺灣自由爵士場景尚未完全成熟的時代,原田依幸四重奏為本地樂迷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自由爵士並非是無序的狂熱,而是經年累月琢磨出來的創作,同時也是一套高度風格化,有完整價值體系的藝術語言。
1月
19
2025
而到了下半場,樂團與指揮之間合作得愈發有默契,指揮對於樂團的掌控得宜,樂曲風格分明,將這些歌劇的序曲演奏得十分精彩,細緻又脫俗。可以聽見飽滿豐沛的情感從樂團中宣洩而出,甚或是從團員演奏的表情中,都可以感受到大家與指揮一同盡心也盡興地融入在音樂之中。
1月
17
2025
今晚的土撥鼠室內樂群全員齊聚於舞台上,以他們多年深耕於台灣舞台的經驗,將不同的室內樂形式:四手聯彈、三重奏、四重奏……等等的多樣性呈現,為台灣觀眾量身訂製了這樣一場在聽覺上有著多重享受的「伊比利花園之夜」。
1月
13
2025
今晚所演唱浦契尼的《光榮彌撒》,在指揮吳曜宇細膩的音樂處理下,精彩地詮釋了這部美好的作品。就像是吳曜宇偕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和台北愛樂合唱團,用他們青春洋溢的音樂向那曾經青春的浦契尼致意。
1月
07
2025
透過對女性作曲家作品的演繹,《Lucy & Girls’ Melody 女作之韻 III》帶領樂迷重新認識長久以來被爵士樂圈忽略的創作,藉此啟發更多人留意音樂裡的「女性」,為臺灣爵士演出帶來更多元的策展視角,以及鼓勵創作的可能性。
1月
03
2025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