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準與自由間,在傳統與創新中,他們兼容了亞細亞多元的音樂元素,共同遊移在時間與空間的轉換中,平行於堆疊及和聲幻化上,浸潤在餘音裊裊,不絕如縷。
國家兩廳院所主辦的「新點子樂展」,一向以嚴謹的製作帶領台灣的觀眾進入當代音樂的領域中,深具前瞻性及藝術性。今年邁入第五屆,以關注「亞洲」為題,特別請到當今樂壇唯一集結來自歐亞的傳統樂器與傑出音樂家的輿圖跨民族樂團(Atlas Ensemble)來台共襄盛舉,讓我們看見當代音樂遼闊無邊的異國情思,以西方的音樂形式,注入東方的哲思。不論是中亞傳統樂器、中國樂器或是西洋樂器,早已突破了傳統音樂調式及調性的藩籬,跨越語言的隔閡,在音樂中異中求同,在聽覺上融合到無違和感,令人耳目一新。
首先登場的是兩位台灣作曲家的作品,分別是蔡凌蕙《蹤跡》及張玹《扁舟二》,以室內協奏曲的概念為主軸,是專為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樂器合奏量身訂做的,既要呈現多元化的音響色澤,又要讓每一件樂器的具有表現力,更要能演奏出神秘深邃的意境,對於作曲家及演奏家皆為一大挑戰。《蹤跡》彷彿是長笛引領其他的管樂器,飄浮於絃樂聲響的汪洋中,以樂器的同質及異質的應答,東西共存的藝術交融。《扁舟二》以豎琴、低音提琴的摩擦聲來模仿划船的聲響,打擊樂用木魚及沙鈴營造出神秘的氣氛;古今多少事,盡付絲竹中,頗有「馮虛御風」之快感。
之後的四首中亞民族音樂選曲,音樂家們以不同的組合在台上用最親密的即興對話,充滿啟發力及技術性的音樂語彙,述說自己民族流傳已久的故事。不論是大提琴與亞美尼亞雙簧管的二重奏,或是加上土耳其提琴的三重奏,如同三重奏鳴曲(Trio Sonata)的形式:兩部高音旋律馳騁於持續低音上;在談笑間,用音樂道盡前塵今生。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亞美尼亞雙簧管以大幅度的音高轉換,敏銳的節奏變化,豐富的裝飾音群,與土耳其提琴不時的以支聲複音(Heterophony)製造樂句的層次感,「以韻補聲」來增添韻味,頗為獨特且引人入勝。
之後以亞塞拜然的歌謠《你不曾來》(San Galmez Oldun)開啟音樂會的下半場,這是為紀念一位逝去的團員,在思念中看見未來,在感傷中尋求希望,在傳統中注入爵士樂的元素,即興的概念加上豐富的想像力,音樂像是呼吸一般的自然美好,生生不息。
最後的「十三位跨民族樂團獨奏家:合創作品」,更是整場音樂會的精彩壓軸,考驗台上演奏家們的演奏功力及創作才華,矢志穹蒼並崇尚自然,由阮咸琴開啟這段長達二十五分鐘的旅程,之後再依序由低音大提琴引導絃樂群及打擊樂,奏出如同「點描」(pointillism)的效果,之後持續的開展,不斷堆疊成一股巨流,最後阮咸再次引導回歸,此時所有的樂器似乎為薩克斯風的四度音型動機所牽引,互相交融再以不同於前的「面貌」回歸。
擔任指揮的是來自烏茲別克的作曲家及音樂導演Artyom Kim,首創「協同創奏」(Collective composing),就是讓這群來從中亞草原遠道而來的音樂家們,與台灣的音樂家進行一週「交心」的排練。使演奏家們用不同的角度切入音樂,朝夕相處的集體創作,發掘在口耳傳承及五線譜以外所有音樂的可能性,在演奏時產生無比的默契,來重新定義演奏家、作曲家、觀眾的傳統角色。
這一天,我們一同見證這些新作的首演,在演奏廳更可近距離看見台上的音樂家演奏的神情及呼吸脈動,他們用精良的技術開拓音樂的前瞻性,挑戰聲音藝術的可能性,這是對音樂最謙卑的奉獻。在鼓瑟絲竹的和鳴中,聽見時空輪轉的回音,高加索的古老文明與這片島嶼的人們,正在愉快的對話…。
《來自中亞的新語》
演出|輿圖跨民族樂團&臺灣獨奏家
時間|2017/09/24 14:30
地點|國家演奏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