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由內噴發的美麗焠鍊《2018鈕扣*New Choreographer計畫》
7月
23
2018
2018鈕扣*New Choreographer計畫(何曉玫MeimageDance提供/攝影Terry Lin)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20次瀏覽
石志如(專案評論人)

《鈕扣計劃》,是何曉玫MeimageDance每年精心為旅外舞者開啟的展演平臺。過去幾年參與鈕扣計劃的舞者,以肢體表現亮眼著稱。然今年這四位舞者顛覆舞者身份的框架,他們從創作上,更直接表現他們對於人在社會關係建構的探索。開演前,劇場內播放著李明子(美國紐約林肯中心大都會歌劇院)、劉方怡(德國萊比錫歌劇院)、余采芩(德國烏帕塔舞蹈劇場—碧納.鮑許)、陳崇賢(瑞士伯恩市立芭蕾舞團)四位鈕扣(New Choreographer)在國外生活每日的一餐。看著這些年輕舞者獨自料理,為了實踐自己舞蹈夢而儲備身體能量的食物,簡單卻有濃濃的台灣味。家,在遠方,對於這些旅居國外的台灣舞者來說,一頓飯竟是長年對家的思念,而這段影像的鋪陳,也巧妙地將異地生活的孤獨,與現實台灣舞蹈生存的困境做了柔性卻直接的控訴。

優雅、乾淨、流暢、和諧、陰性的柔美氣質,是李明子《Interconnection連接》所呈現的整體內在底藴。在第一段舞蹈中,大抵難以脫溢自Arvo Pärt〈Spiegel Im Spiegel〉流暢深邃的音聲氣質,李明子選擇用多重肢體的接觸,營造雙人舞(男舞者Major Nesby)在空間結構上的線條發展,同時兩位舞者所展現的情感與動作內涵,完全鑲崁在這首曲子所建構的點線面之中。

而在第二段李明子配合Toby Fox〈Snowy〉略微清脆的鋼琴曲,透過鋼琴敲擊的節奏聲響,與上一段表現兩極化的肢體特徵。在這段舞蹈中,多了較為靈活與關節曲折的空間變化,然而不變的依舊是她與男舞者間的和諧與同調性的氣質。第三段音樂瞬間轉換到Max Richter〈spring 1〉極限繁複又明朗的音色,這樣的選擇也將整個舞作帶入歡愉的氣氛。此處舞段累積前兩段對稱、和諧、同屬性的動作質地,情感的表現也從內斂到奔放,雖然音樂的三段發展明顯差異,卻在兩人舞蹈結構的關係中,一直維持在流暢且相互依附的狀態,於是最後兩人的擁抱成了最圓滿又乾淨的收尾。

劉方怡與男舞者Piran Galvin Scott的《Hearken》,一開始兩人的獨舞在不同場域各自表述,看似毫無交集的平行時空,相遇後的雙人舞卻處處展現驚險的緊張度。整首舞作在肢體軀幹、四肢關節的環扣,見招拆招,從細部肢體的碰觸,到大範圍動作力量的拿捏,精準又無懈可擊,十足展現了兩位高度的默契。

整體舞蹈發展除了精湛的肢體拚搏,兩人關係的結構設計也很用心,如第一段從疏離與陌生的雙人關係切入,揭示差異性恆存的規則,第二段兩人為彼此戴上帽子的符號意義,從社會性來看是一種對彼此的認同象徵,然而劉方怡在兩人動作處理上,卻以不和諧的互動,來指涉這種由外在強加的服從或是被迫的反抗。因此,這些外在看似親密的關係,在劉眼中卻是潛藏更多危機與不安定感。

余采芩《還在的》,長桌邊背對觀眾坐著的采芩,默坐許久。舞一開始只聽聞一聲聲的氣爆聲、水聲,隨著采芩站起來,看清楚她手中的細針,不徐不疾地往桌上的黑衣長褲刺去,裡頭的氣球,就好像是那黑衣人的魂魄,一個個散去癱軟,突然一股死亡氣息湧現,漫出整個光暈。接著一貫鮑許式的抽離敘事軸,采芩的舞蹈發展結構進入如夢境般的意識流,從動作特徵上看到如記憶切片的回溯、不間斷的湧現,此處情感的表現如隔層紗輕柔卻有力。後段隨著音樂轉變,采芩的肢體與情感如泉湧般不斷拋出,從身體迸裂出的能量深深打入坐在觀眾席的我,這是悼念亡者之舞,一個充滿思念的紀念日。

由此環繞在采芩的主題核心,細針所延伸出的縫衣、編織符號,象徵了織起采芩的生命;氣球所延展出的骨幹、魂魄符號,象徵了消逝不復返的物質性;而水聲、話語都成了勾勒回憶的畫筆。最後采芩穿上長桌上的黑大衣、黑長褲、黑膠鞋,紮一束馬尾,拿起一根菸…望向最初的椅子,然後采芩走向觀眾席離去。整個舞作細緻、深情、摯誠,沒有華麗多餘的贅語,采芩的獨舞實踐了鮑許的精神,用最真誠的情感與動作,感動所有觀者。而采芩最後所塑造的形象,是向她心中偉大的老師致敬。

陳崇賢《Before You Say It》雖是男女雙人舞卻有著彼此相屬、極為相投的舞蹈設計。性別的處理跳脫前兩首著重「異質關係」的詮釋,在這首《Before You Say It》的男女雙人舞像是兩個互為表裡的折射。女舞者Sadagyul Mamedowa的肢體特質完全能與陳崇賢共同駕馭剛強、猛爆的瞬間張力,是一位實力堅強肢體性格明顯的女舞者。兩人初始面對面,在第一段Klumpes Ahmad〈My Bedside And Her Paper Flowers〉音樂引入情境,先由Sadagyul Mamedowa以雙臂向外延展,手腕旋繞製造鍵琴的敲打頓點,軀幹在撥弦的引導下,時而柔勁,時而剛硬,陳崇賢以「補缺」的方式,進行兩人身體空間的對話。扶持、分離、或是齊聚共生,兩人肢體的氣味幾乎相疊,這種雙重性的編排方式,加上偏中性、奔放、瞬間游移的爆發力,讓整個實驗劇場都血脈賁張。

第二段Loscil〈Collision Of The Pacific Gatherer〉看得見陳崇賢的獨舞是讓身體內在的動能,持續上一段的記憶,凝聚在更為自由與無設限的舞步,肢體能量的流動呈現急速竄動與不可操控的躍出,實在精彩。後續進接著Sadagyul Mamedowa的獨舞更是能與陳匹敵,這場隱性的較勁,在兩者互為表裡的關係中,就舞蹈結構的安排,成功塑造了種內部對話的交戰,同時也呼應了這首作品的核心意識。

四位舞者在這場為自己而舞的回家計劃中,在選擇舞伴與作品主體意識的表達,皆善於以個人身形特質、肢體風格去營造雙人或獨舞的佈局。身材嬌小線條優美的李明子,與身形高大情感豐富的Major Nesby共舞時,兩者同質的凝聚將舞作達到純淨的質感。而同樣身形嬌小卻更具爆發性格、動作靈活多變的劉方怡,選擇兩人肢體能精準搭配雙人動作角度的Piran Galvin Scott,兩人肢體的互動卻有著絕佳的契合度。而采芩細膩深情的肢體,以劇場元素的符號多重隱喻與指涉,在空間意象中增添這首獨舞的豐富性,其深刻地從逝者或對自己無可宣泄的痛楚,透過這作品向觀者傾訴。采芩此首舞作看似是對自己進行一場療癒歷程,但就舞蹈結構的設計,第一段與最後收尾有著適度地抽離,使得這首作品雖偏向自白式地詮釋卻不落入自溺的哀傷,反而讓觀眾有更多的想像空間。最後一首陳崇賢與Sadagyul Mamedowa的雙人,就舞者身體豐厚的底藴,加上主題選擇得當,讓今年《鈕扣計劃》劃下精彩的句點。

今年度的《鈕扣計劃》讓我們看見台灣舞者擁有強大的身體與心理素質,在舞蹈創作的展現更勇於挑戰自身的可能,「做自己」的意圖更加強烈。《鈕扣計劃》也反映出台灣展演背後所浮現的舞者生存困境,長久以來不得解決,也是造成台灣舞者外流的主因,未來台灣舞者該怎麼走,這種集體焦慮的不安定感,其臨界值又在哪裡?在這八年的回家展演計劃之後,其拓暈而出的影像力,是該被正視的時候了。

《2018鈕扣*New Choreographer計畫》

演出|何曉玫MeimageDance(製作)
時間|2018/07/20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