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馬勒大師脫去馬勒——TSO大師系列《與大師同行》之一
11月
02
2021
與大師同行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82次瀏覽
徐韻豐(專案評論人)

千呼萬喚,終於等到了臺北市立交響樂團與首席指揮伊利亞胡‧殷巴爾的再度合作,雖然,本次殷巴爾將曲目由原訂的馬勒交響曲,改為貝多芬與布拉姆斯等正統德奧經典,筆者相信台灣的馬勒樂迷勢必感到扼腕,但這位馬勒專家的也曾連續十六年擔任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是該團自創立以來合約任期最長的一位,這種等級的指揮口袋裡,能懾服德國一級樂團的曲目,絕對不僅止於馬勒,筆者也非常期待兩度擔任威尼斯鳳凰歌劇院總監的殷巴爾,可以在北市交任內,帶給台灣聽眾一場義大利歌劇。

上台速度健步如飛,實在難以相信殷巴爾已經八十五歲了,音樂會上半場的貝多芬第二號交響曲,也如同殷巴爾的步伐,相當有活力,感受得出來樂團相當專注於殷巴爾的指揮,也幾乎沒有讓聽眾分神的失誤演奏,這樣的成果使得評論可以從更高一層的視角出發,對於聽眾而言,也多了許多想像與期待的空間。

音樂會上半場,北市交在殷巴爾的指揮下,的確表現了難得的精準,也將指揮的指示確實做到。以筆者觀點,更期待北市交在精準之外,將之內化為每一位團員對音樂的本能,特別在貝多芬早期等古典風格的作品中更覺明顯,以作品第一樂章為例——當一個動機被弦樂與木管相互拋接,彼此的禮讓是否能在音樂中,產生聚光燈打在不同的聲部上的效果?或是,相同的音樂句型被重複三遍或五遍(Pattern),力度變化差異所形成的方向感,是否能變成團員因感受音樂堆疊而生的自然反應?當中的趣味性,又是否藉著這些音樂元素而發揮?例如第二樂章的小慢板,弦樂有相當精準的持續音演奏(Tenuto)相互聲部襯托,亦期待在平均與精準之外,北市交可以注入更多的生命力,音樂會當下的貝多芬雖然演奏精彩,但筆者略感當下演奏並無貼合音樂廳與當下的觀眾,有點像千萬音響架立於舞台中央,呈現優秀的演奏,樂手也都訓練有素、整齊劃一,但當下卻少了些對音樂廳和觀眾即時反饋的微調,近零失誤的演奏因而略顯直白,活潑也更待一股靈氣將音樂中的玩味點燃。

很遺憾下半場布拉姆斯的第二號交響曲,樂團的失誤一直沒有避免。不過演奏經典作品,藝術之美便或多或少從文本當中吐露,數段阿爾卑斯的山色單純旋律,弦樂與木管聲部借其抒展樂句,或是幾個主題開頭,樂手們從相互等待自音樂噴發的瞬間,皆為筆者心中下半場的亮點。但可惜高音銅管失誤過於頻繁,許多片段,管樂也無法與弦樂彼此調和成為一個交響樂團音色,甚為可惜。殷巴爾當天的速度處理,也未能將布拉姆斯音樂中的「重量」給徹底表現出來,幾段快慢之間的處理皆缺發醞釀(第四樂章終曲甚為明顯),另外幾處布拉姆斯慣用的Hemiola與切分音節奏所形成的拉扯感,演奏得也略顯不夠徹底,以致上半場古典樂派的行雲流水,取代了浪漫的濃郁。

以整體演奏而言,下半場北市交的表現,筆者認為恰應與上半場的貝多芬做平衡,無論是在浪漫旋律的放飛以後,要求得以自控的演奏,或是在古典的方正框架中找尋趣味,並在演奏中加入活靈活現的火花,筆者認為正是殷巴爾與北市交於本次交臂的首要目標。接續的另外三場音樂會,無論是貝多芬交響曲的秩序,還是華格納與拉威爾兩種截然不同火花,都考驗樂團精準與奔放兩者之間的拿捏。也正因少了馬勒交響曲跳躍性樂思的遮蓋,殷巴爾的練團功底,也才正要在這一連四週開始展現。

《與大師同行》

演出|臺北市立交響樂團、伊利亞胡・殷巴爾
時間|2021/10/24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王群婷的音樂語彙不拘泥傳統,著重的是聲響結構和情感氛圍。透過簡潔但深刻的旋律、自由而具彈性的即興、營造出精緻而具詩意的聆聽效果。這使她的創作既保有個人特色,也能和當代即興音樂對話。
5月
06
2025
這些年輕的演奏家組成的「衛武營當代樂團」與指揮路博曼合作出一場完美而專業的現代音樂演出,讓人對台灣的當代音樂發展前景不禁充滿了樂觀的期待。
5月
05
2025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所有的當代意象詮釋在事後回想都十分有韻味,但在觀演當下感受到的無趣與疏離卻也真實存在;而這一份不適,恐怕不是「前衛劇場」、「意象表演」等術語能夠輕筆帶過的。
4月
30
2025
好似漢普森用他內心的柔軟,在一連串末世的戰爭、死亡與分離之後,對這組作品注入了對人性的關懷;最終將人性領到了神性的終點,主人翁的靈魂終得上帝的拯救,進入上帝的國,得著永恆的安息。
4月
29
2025
趙方豪在這部貫穿了二十四首不同主題歌曲的作品中,忠實地詮釋出富有層次的情緒,再加上劇場新形態的演出方式,趙方豪今晚的演出,確實展現出他音樂中卓越的藝術性,可謂其為相當成功的演唱!
4月
28
2025
無論名稱上被歸類為舞蹈劇場、作曲劇場或其他名稱,這些作品真正扣合的,是當代音樂劇場「去分類化」的本質:跨領域媒材的融合、聽覺與視覺的並置、以及由觀眾自由感知所構成的美學場域。
4月
23
2025
演奏家們並不只是「世界級演奏家」,更是探索聲響可能性的旅人,在此場音樂會中,改編與原創、平衡與衝突、嚴謹與幽默,都在細膩的演繹之下,展現出無限的音樂可能性,而此正亦為室內樂最動人的地方。
4月
09
2025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
《群體動物》的內容是有機且開放的,透過彈性且多元的設計,音樂家每一次的「演奏」,參與者每一次的「演出」,彼此互動時所作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如此不同。
3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