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養新肢體語彙的「空間脈絡」?《臺南公園的身體地圖─百日行走》
6月
04
2020
臺南公園的身體地圖─百日行走(稻草人現代舞蹈團提供/攝影陳長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79次瀏覽

張懿文(2020年度駐站評論人)


臺南公園是臺南市最古老及最大的公園,建立於日治時期的大正六年(1917年),就如其他同文化古蹟,這個公園乘載人們對過往的回憶:建園前的城壁北側有文元溪源頭「燕潭」,在大北門附近形成的市集「市仔頭」;日治時期兼作熱帶實驗林留下來的老樹如菩提樹、雨豆樹等;與從清朝就開始的古刑場和軍事重地(如「舊陸軍兵工配件廠內之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官舍群」、「陸軍兵工配件廠」等),渡過了無數個寒暑和颳風下雨的臺南公園,讓人群在此互動的同時,與空間交織出歷史的厚度。

而周書毅與臺南稻草人現代舞蹈團的合作計畫《臺南公園的身體地圖─百日行走》,似乎就是出自於對歷史與生活空間的探究,從2019年受邀於臺南藝術節開始,由駐團藝術家周書毅發起了這個為期兩年的計畫,透過探索以臺南公園為中心的城市空間,在田野調查和實驗創作中,將現代舞帶進南部民眾的日常生活中,以「一起散步」、類似環境劇場的形式,帶領觀眾一同走向記憶的漩渦之中,由身體的共同感知,召喚出身體與空間的歷史。

《臺南公園的身體地圖─百日行走》以「尋」和「見」作為「展」與「演」兩種展演概念和形式的回應。「尋」讓觀眾根據臺南公園內場景的QR code,連結臺南影像導演周延賢拍攝周書毅在這幾個地點舞動的影片,當觀眾走入公園中,拿起手機掃描,就進入現實(場景)與虛擬(手機內的影片)交互堆疊的時空之中。在影片中,周書毅彷彿存在於過去的攝影時間裡,有如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在《明室攝影札記》(La chambre claire)一書中,論述攝影時所說的「此曾在」(That-has-been),這是一種真實與虛幻交織的特殊情境,「它曾在那兒,旋即又分離;它曾經在場,絕對不容置疑,卻又已延遲異化」【1】的身影,穿梭在日間民眾生活空間當中的虛實對照,時間在此彷彿重現了歷史,標示出影片中的細微刻度,透過影片的特殊美學,也再次讓人反思生命經驗中被遺忘的點滴。而「見」則是透過周書毅與臺南稻草人現代舞團合作的現場表演,讓觀眾看見身體、臺南公園、與藝術融入生活的親近性,以下將以《臺南公園的身體地圖─百日行走》現場演出「見」的部分來評析。

台南公園的身體地圖─百日行走(稻草人現代舞蹈團提供/攝影陳長志)

悠閒的週日下午,天公作美,沒有如前幾天一樣繼續磅礡下雨,在臺南公園的彩虹舞臺上,裝置著一個宛如花朵般的巨型留聲機,這個留聲機是由臺南製造GeckoDesign守宮設計的設計總監詹家豪,為周書毅的想法而設計,而這個裝置也像是時光隧道的記憶體,開場的音樂也讓人回味起如電影《跳舞時代》 裡,日治時期由愛愛和純純所唱出的哥倫比亞唱片腔調,而《臺南公園的身體地圖─百日行走》演出,也正是從三個版本的﹝月夜愁﹞旋律中,【2】懷舊地開場。

身穿花樣艷麗洋裝和復古衣著出場的表演者,提著行李箱走入彩虹舞臺前綠油油地草原,暗示著時空旅行的概念,他們暫時褪去舞者的身分,在綠色如茵的草坪上,鋪上花色繽紛的圍巾地墊,如在草地上的野餐一般,邀請觀眾一起入席,表演者向觀者一一展示自己成長記憶的紀念物件,如父母的照片、小學時的作業本、爸媽寄給自己的信、自己重新學習部落編織技巧後串成的衣飾等;他們講述著物件與私人的私密記憶,透過這段參與式的開場,與舞者個人故事的分享,觀眾馬上進入個人的回想之中,緬懷自己與臺南公園的記憶場景。

台南公園的身體地圖─百日行走(稻草人現代舞蹈團提供/攝影陳長志)

在長達兩個半小時的演出之中,令人印象深刻如稻草人現代舞蹈團的羅文瑾,以優美的姿態,舞出如民族舞蹈般特有的身段、和手臂伸張後彎的姿態,然而在下一個段落,舞者以身軀痛苦的震顫,讓觀眾驚訝著其中的情緒轉換,而此刻司令臺前的升旗桿變得格外引人注目,羅文瑾在與舞者們拿著布幕相互追逐之後,從嬉戲走向暴力般的動作堆疊之中,爬上了升旗臺旗桿,而隨後響起的泰雅國際歌,帶出排灣族舞者孟凱倫的族語吟唱,也召喚著觀眾進入對黨國統治時期的權威記憶。

陽光穿過南洋衫,觀眾隨著舞者的腳步進入一旁透映著絲絲光線的墨綠樹叢之中,在《江文也傳》、《沙郡年紀──像山一樣思考,荒野詩人寫給我們的自然的歌》等詩文吟唱和聯想、和音樂設計王榆鈞有如中世紀吟遊詩人的吟唱之中,觀眾跟著舞者們如詩般夢幻的囈語呢喃、肢體流轉,進入一連串身體與自然環境的空靈冥想之中,舞蹈與公園裡的景致搭配,饒有詩意,而舞者們不論是抬著竹竿線性地方式行走繞場,又或是身穿婚紗在林中行走依偎、癱軟草坪上,一系列的動作與視覺圖像,彷若夢境。

以身體作為探索城市空間的媒介,周書毅近年編創作品多聚焦於身體在不同社會脈絡下的狀態,他特別積極嘗試與非傳統劇場、舞蹈錄像等形式的演出,過去的《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舞蹈旅行系列(2011-2014)奠定了社區藝術推廣計畫的基礎,而在2019年甫獲臺新表演藝術獎的《Break & Break!無用之地》,也在不同的城市脈絡下發生(如在臺北的空場,前身是廢棄廠房,或澳門的廢棄信榮船廠),從這些舞蹈實驗中,不難看出周書毅對尋找身體與歷史記憶之關聯的企圖。

然而,在觀賞周書毅的系列演出之後,除了特別欣喜創作者對歷史和社會議題的關注、對不同媒材的創意實驗、與對社區藝術教育的用心經營之外,也在一次又一次欣賞到舞蹈家聞名出眾的妙曼舞姿,一再驚艷其如翥鳳翔鸞的翩躚而舞之外,開始思索:類似的演出形式移地到不同的空間脈絡,也對應了不同的歷史情境,然而舞者的舞姿,似乎依舊維持著相同的動作質地,究竟這些因地制宜(site specific)的演出情境,再加上事前的田野調查與研究,是否有可能成為創作新肢體語彙的養分呢?


註釋

1、Roland Barthes著,許綺玲譯:《明室攝影札記》,臺北:臺灣攝影工作室,1995年。

2、1967年,王幸玲/2016年,謝銘祐/Naoki Tokouka 指揮的版本,年份不詳。

《臺南公園的身體地圖─百日行走》

演出|周書毅、稻草人現代舞蹈團
時間|2020/05/24 15:30
地點|台南公園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