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姓名的經典《雷雨2.0》
8月
14
2013
雷雨2.0(臺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44次瀏覽
林立雄(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學生)

今年的2013年台北藝術節,請到了中國薪傳實驗劇場來台灣進行展演,所帶來的作品是王翀導演所執導的《雷雨2.0》。這個作品主要的概念是從曹禺的經典劇作《雷雨》所改編而來,故有加上「2.0」而為此作品的名稱。

在《雷雨2.0》這個作品中,王翀利用三個攝影棚場景,以及現場的配樂、配音(如大提琴、鋼琴、聲優、打擊等方式)、四台攝影機與剪接等,製作出一部電影。電影的播放在劇場上頭設有投影幕,讓觀眾能穿梭在劇場與電影屏幕之間。而這樣的手法並非新穎與獨到的劇場呈現手法,在王翀以往的幾個作品中可以看到,現代舞《早餐時代》也是利用多台攝影機,與投影的呈現,呈現劇場與電影兩種觀看視角。

王翀在《雷雨2.0》的處理手法上,與其解讀曹禺的經典劇作《雷雨》中的思維,有著緊密不分的關係,王翀試圖以劇場電影的手法,呈現《雷雨》中女性角色的卑微與淒涼,沒有對上配音的對話、電影與劇場之間交替呈現(電影中男歡女愛的場景與劇場中無任何火花的角色行為)的疏離感,讓劇中看似悲劇的情節顯得容易令人發笑。在導演手法與思維中,把渴望呈現的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以及媒體視角與現實視角,利用劇場將電影解構的非常精闢。這部劇場電影的最後,終究捨去了電影呈現的形式,破壞了整體的架構,僅用了劇場呈現了第二女主角的複雜心理。王翀在這裡解讀為一種破壞原有定律的一種手法,但,在最後才選擇破壞,讓人不免感到突兀。

但,這究竟與《雷雨》有何直接的關係呢?從《雷雨2.0》中,觀眾看不見《雷雨》中錯綜複雜的情節,看不見男女間交錯重疊的複雜情感與不倫,看見的不過是部出脫於《雷雨》之後新的劇作。那麼,這齣劇作似乎可以利用一個與《雷雨》不相干的名稱輕易地取代原有的名稱,為什麼要名作《雷雨2.0》呢?王翀的導演手法中,能夠清楚的看到表達的思維與意念,但在刪除文本的處理與呈現上,並沒有將《雷雨》這部經典作了應有的詮釋,而是使整個經典失去了原有的面貌,而重新脫胎出一部新的劇作。

《雷雨2.0》完全失去了《雷雨》中的樣貌,刪除了《雷雨》近乎百分之九十九的文本,僅用了看似《雷雨》劇情中,男主角玩弄兩個女人的故事情節,並用兩位女性角色,進行兩個視角的敘述與處理。劇中的角色完全無姓名,也難以辨認劇中的任何角色是《雷雨》中的何者,留下的只剩下王翀所解讀出的《雷雨》及想表達的意念。

《雷雨2.0》

演出|中國薪傳實驗劇場
時間|2013/08/09 19: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流行音樂與劇場不會也不該只是市場、產業的匯聚與結盟,反而能在兩者互文之間,既在此時此刻延展時空,也讓跨越時代的記憶與感受在此交織。
12月
02
2024
不過也因此有個小疑惑,為何作品訪談錄像卻選擇了北投的山峸二手書店作為紀實主角,而非以台南在地的獨立書店進行影像呈現?
12月
02
2024
以重演作為方法,《安蒂岡妮在亞馬遜》不單是一齣希臘悲劇的當代改編,也是一場跨國界的文化行動。
12月
02
2024
這次淼淼製作對於新劇運動的「回訪」,不僅無法僅依賴對既有資料的重新詮釋,還必須想像當時未翻譯完整、未演出的劇本,在內容主旨及呈現形式方面如何與當代對話
12月
02
2024
編導以接近魔幻寫實的手法,模糊了不同的時間軸線,將兩對母女的生命故事穿梭交織,呈現難解的人生課題,讓我們在遺憾中瞥見真正的美好。
11月
29
2024
《沙拉殺人事件》的戲劇動作雖然簡單,卻充滿辯證思考的可能,特別是標題指涉的社會事件,與劇中夫妻女兒的意外死亡,就像那些從收音機裡傳來的新聞報導一樣,既有不可思議的怪異感,卻又有難以駁斥的真實感,不能不讓人重新檢視自己習以為常的生活常規和思考習慣,甚至對社會大眾的道德共識,心生疑慮。
11月
28
2024
《衣》對移動/移工/黑工的命題甚至桃園脈絡的改編策略,依然選擇了消極的表現方式——以陌生的澳門女工經驗作為回答,以熟悉的台灣素人演員進行演繹——以此作為《衣》的「台灣新製版本」。然而,跨國脈絡的失聯,使得女工的主體經驗,在兩地敘事的切換之間變得模糊不清,也落入了兩地相互嫁接的窘境。
11月
27
2024
若像本劇的潛台詞那樣認為開放部落、引進「體驗部落」文創商機就有活路,無疑是忽略了地方治理的複雜性,也忽略觀眾對複雜現實的理解力。
11月
25
2024
以此試想,全程都在旅社內移動的觀眾們,於這次的觀演過程,除了迎來角色扮演和情節推動等部分,如果在表演文本的空間動線、戲劇調度,能有些場面或節奏的設計,或可讓觀眾對於現場的實體環境、視聽氛圍等,獲得更多關注甚且欣賞、凝視、呼吸的時刻
11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