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2013年台北藝術節,請到了中國薪傳實驗劇場來台灣進行展演,所帶來的作品是王翀導演所執導的《雷雨2.0》。這個作品主要的概念是從曹禺的經典劇作《雷雨》所改編而來,故有加上「2.0」而為此作品的名稱。
在《雷雨2.0》這個作品中,王翀利用三個攝影棚場景,以及現場的配樂、配音(如大提琴、鋼琴、聲優、打擊等方式)、四台攝影機與剪接等,製作出一部電影。電影的播放在劇場上頭設有投影幕,讓觀眾能穿梭在劇場與電影屏幕之間。而這樣的手法並非新穎與獨到的劇場呈現手法,在王翀以往的幾個作品中可以看到,現代舞《早餐時代》也是利用多台攝影機,與投影的呈現,呈現劇場與電影兩種觀看視角。
王翀在《雷雨2.0》的處理手法上,與其解讀曹禺的經典劇作《雷雨》中的思維,有著緊密不分的關係,王翀試圖以劇場電影的手法,呈現《雷雨》中女性角色的卑微與淒涼,沒有對上配音的對話、電影與劇場之間交替呈現(電影中男歡女愛的場景與劇場中無任何火花的角色行為)的疏離感,讓劇中看似悲劇的情節顯得容易令人發笑。在導演手法與思維中,把渴望呈現的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以及媒體視角與現實視角,利用劇場將電影解構的非常精闢。這部劇場電影的最後,終究捨去了電影呈現的形式,破壞了整體的架構,僅用了劇場呈現了第二女主角的複雜心理。王翀在這裡解讀為一種破壞原有定律的一種手法,但,在最後才選擇破壞,讓人不免感到突兀。
但,這究竟與《雷雨》有何直接的關係呢?從《雷雨2.0》中,觀眾看不見《雷雨》中錯綜複雜的情節,看不見男女間交錯重疊的複雜情感與不倫,看見的不過是部出脫於《雷雨》之後新的劇作。那麼,這齣劇作似乎可以利用一個與《雷雨》不相干的名稱輕易地取代原有的名稱,為什麼要名作《雷雨2.0》呢?王翀的導演手法中,能夠清楚的看到表達的思維與意念,但在刪除文本的處理與呈現上,並沒有將《雷雨》這部經典作了應有的詮釋,而是使整個經典失去了原有的面貌,而重新脫胎出一部新的劇作。
《雷雨2.0》完全失去了《雷雨》中的樣貌,刪除了《雷雨》近乎百分之九十九的文本,僅用了看似《雷雨》劇情中,男主角玩弄兩個女人的故事情節,並用兩位女性角色,進行兩個視角的敘述與處理。劇中的角色完全無姓名,也難以辨認劇中的任何角色是《雷雨》中的何者,留下的只剩下王翀所解讀出的《雷雨》及想表達的意念。
《雷雨2.0》
演出|中國薪傳實驗劇場
時間|2013/08/09 19: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