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姓名的經典《雷雨2.0》
8月
14
2013
雷雨2.0(臺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18次瀏覽
林立雄(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學生)

今年的2013年台北藝術節,請到了中國薪傳實驗劇場來台灣進行展演,所帶來的作品是王翀導演所執導的《雷雨2.0》。這個作品主要的概念是從曹禺的經典劇作《雷雨》所改編而來,故有加上「2.0」而為此作品的名稱。

在《雷雨2.0》這個作品中,王翀利用三個攝影棚場景,以及現場的配樂、配音(如大提琴、鋼琴、聲優、打擊等方式)、四台攝影機與剪接等,製作出一部電影。電影的播放在劇場上頭設有投影幕,讓觀眾能穿梭在劇場與電影屏幕之間。而這樣的手法並非新穎與獨到的劇場呈現手法,在王翀以往的幾個作品中可以看到,現代舞《早餐時代》也是利用多台攝影機,與投影的呈現,呈現劇場與電影兩種觀看視角。

王翀在《雷雨2.0》的處理手法上,與其解讀曹禺的經典劇作《雷雨》中的思維,有著緊密不分的關係,王翀試圖以劇場電影的手法,呈現《雷雨》中女性角色的卑微與淒涼,沒有對上配音的對話、電影與劇場之間交替呈現(電影中男歡女愛的場景與劇場中無任何火花的角色行為)的疏離感,讓劇中看似悲劇的情節顯得容易令人發笑。在導演手法與思維中,把渴望呈現的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以及媒體視角與現實視角,利用劇場將電影解構的非常精闢。這部劇場電影的最後,終究捨去了電影呈現的形式,破壞了整體的架構,僅用了劇場呈現了第二女主角的複雜心理。王翀在這裡解讀為一種破壞原有定律的一種手法,但,在最後才選擇破壞,讓人不免感到突兀。

但,這究竟與《雷雨》有何直接的關係呢?從《雷雨2.0》中,觀眾看不見《雷雨》中錯綜複雜的情節,看不見男女間交錯重疊的複雜情感與不倫,看見的不過是部出脫於《雷雨》之後新的劇作。那麼,這齣劇作似乎可以利用一個與《雷雨》不相干的名稱輕易地取代原有的名稱,為什麼要名作《雷雨2.0》呢?王翀的導演手法中,能夠清楚的看到表達的思維與意念,但在刪除文本的處理與呈現上,並沒有將《雷雨》這部經典作了應有的詮釋,而是使整個經典失去了原有的面貌,而重新脫胎出一部新的劇作。

《雷雨2.0》完全失去了《雷雨》中的樣貌,刪除了《雷雨》近乎百分之九十九的文本,僅用了看似《雷雨》劇情中,男主角玩弄兩個女人的故事情節,並用兩位女性角色,進行兩個視角的敘述與處理。劇中的角色完全無姓名,也難以辨認劇中的任何角色是《雷雨》中的何者,留下的只剩下王翀所解讀出的《雷雨》及想表達的意念。

《雷雨2.0》

演出|中國薪傳實驗劇場
時間|2013/08/09 19: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