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烏托邦《南韓跳,北韓舞》
9月
02
2019
南韓跳,北韓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92次瀏覽
吳政翰(2019年度駐站評論人)

提到北韓舞蹈,相信許多人都曾在網路上看過這樣的影片:一位年紀看來十歲上下的小女孩,穿著傳統服飾,手舞足蹈,表情誇張,過了不久,將手中的陶瓷容器置於頭頂後,開始旋轉,在身體自轉的同時,還繞著舞台中心公轉,轉了數十圈之後,臉不紅氣不喘,繼續舞動,全程面露微笑,讓人瞠目結舌。可能也看過這樣的影片:陣仗浩大的軍隊,一字排開,人人踢起正步,不論抬腿或落腳,整齊劃一,分秒不差。類似的一致節奏,甚至可見於娛樂節目:五位妙齡女子表演歌舞,不論是扭腰的頻率、擺手的角度或轉身的時機,完全同步,令人驚嘆。

不論是單人、五人或是一群隊伍,這些景象,一方面看來技藝精湛,不禁讓人心想這背後究竟花了多少時間練習;另一方面,這些展演呈現出來的各種精準極限,反映了表演者們極高的紀律,更深層反映了集體紀律後面的認同價值。演出中每一位表演者都是經過精心挑選,每一位都是國家形象的代表,國家榮譽即是個人榮譽。因此,這表面上舞動的身體,事實上內藴著體制與個體之間的關係,承載著整個國族的文化觀。這整齊而精準的身體,是紀律的身體,是規訓的身體,是國家的身體。

南韓舞蹈家安銀美(Eun-Me Ahn)作品《南韓跳,北韓舞》(North Korea Dance),由一群南韓舞者重新演繹北韓舞蹈,將北韓舞蹈置於不同脈絡來思考。一開場,一人彈著古箏,從撥彈的指間流瀉而出的悠揚樂音,如同一道流,引領觀眾渡越不同境地,瞥過了一位穿戴金碧輝煌、熠熠生輝的女子在原地舞手動身,又穿梭了時空,由背幕投影打出「1945」,也就是南北韓分裂那年,增數來到了「2019」,以閒定而舒緩的調性,將觀眾帶進了一個兩韓交融的理想國。

起初的段落裡,舞者們跳著固定幾組深具北韓意象的肢體,加以重複,例如模仿踢正步,身體重心向後微仰,面帶笑容。然而,這些動作的展現,並未放在原來的大場面,而是僅由幾位舞者在偌大空曠的舞台上複製行動。時而在閱兵的情境下,邊跳動,手裡邊拿著與情境不相干的彩色撢子;時而舞者跳起了扇子舞或傳統舞蹈,不論手上的道具或身上穿的服裝,色彩被變得格外鮮豔,顯得相較輕浮,瓦解了原來北韓身體所建立的權威感;時而動作未完全合拍,或刻意,或失誤,這些情況都不可能發生在北韓舞台上。這些北韓身體被從原來的脈絡中抽離,成了一道道的符碼,轉而引人關注台上每個身體的質地。

漸漸地,燈光的用色越來越大膽,時常突然侵入變調,將全場一下子染成單色,或白,或藍,或桃紅,間雜螢光效果,不僅讓整體氛圍變得詭譎,也使得舞者身體與背景融為一體,在洗成一色的舞台上,僅見幾個擺動的肢體,人的主體頓時純然化為行動的載具。舞者身上的服飾加了亮片,從簡潔純樸變得金光閃閃,音樂也變得重拍動感,偶爾還可見一些身體上或行動上變形,例如男子的舞動中混雜了街舞般的地板動作、女子身穿傳統服飾但墊高如巨人般。種種景象,都讓光明而神聖的北韓意象一再破格。

南北韓,這兩個分裂的國家及文化主體,在政治的檯面上充滿對立及爭鬥,但在編舞家安銀美小心的處理策略之下,即便解構,並不見任何文化較勁,亦未演變成對他國文化的諧擬(parody),沒有嘲弄或詆毀,亦無批判或褻瀆,而是藉由單一身體容載不同的文化符碼,一方面消解了原本北韓身體的集體束縛,彷彿被獨立、被解放,拼進了南韓舞者相較自在的身體裡,而另一方面,類似的動作不斷重複,舞者的身體其實也進入了另一種循環、另一種體制約束。在這個重合之中帶有背離、既自由又未完全自由的框架裡,似乎浮現了一道北韓人及南韓人所共有的、關於體制與個人的問題。

最後,舞台上劃出了一道線,將舞者們分隔兩側。兩隊人馬緩緩走近,隔著這條象徵北緯三十八度線的分界,伸出手,手握手,向對方提出邀請,隨即跨越了隔閡,消弭了界線,跳起了舞;同時背景投影出字樣「大家一起來」,在一陣電音、螢光和扇子交互掩映下,開啟了一場宛如慶典的動感派對,表明了兩韓的融合與和解。如此極樂烏托邦的想像,反映出了編舞家對兩韓未來的期許、對人性美好的信念,而事實上,此般文化共榮的概念,自始至終都出現在舞台上。就概念而言,不免顯得過於理想主義,間接使得層次趨於單一,少了更多層、更深入的辯證。甚至,是不是也有可能,表面上理想化地將北韓身體去了脈絡,置於一個看似中空的、沒有既定態度的框架裡,但也因為這樣的中性,使得身體成了物體,在這充斥聲光與色彩的舞台上,更成了一種展品,有意無意捲入崇尚視聽娛樂的消費主義旋渦裡。這樣的結果,是對北韓軍國身體的收服,是對南韓經濟霸權的反思,抑或是對兩韓統一的自我嘲諷?

《南韓跳,北韓舞》

演出|安銀美舞團
時間|2019/08/23 19: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