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烏托邦《南韓跳,北韓舞》
9月
02
2019
南韓跳,北韓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39次瀏覽
吳政翰(2019年度駐站評論人)

提到北韓舞蹈,相信許多人都曾在網路上看過這樣的影片:一位年紀看來十歲上下的小女孩,穿著傳統服飾,手舞足蹈,表情誇張,過了不久,將手中的陶瓷容器置於頭頂後,開始旋轉,在身體自轉的同時,還繞著舞台中心公轉,轉了數十圈之後,臉不紅氣不喘,繼續舞動,全程面露微笑,讓人瞠目結舌。可能也看過這樣的影片:陣仗浩大的軍隊,一字排開,人人踢起正步,不論抬腿或落腳,整齊劃一,分秒不差。類似的一致節奏,甚至可見於娛樂節目:五位妙齡女子表演歌舞,不論是扭腰的頻率、擺手的角度或轉身的時機,完全同步,令人驚嘆。

不論是單人、五人或是一群隊伍,這些景象,一方面看來技藝精湛,不禁讓人心想這背後究竟花了多少時間練習;另一方面,這些展演呈現出來的各種精準極限,反映了表演者們極高的紀律,更深層反映了集體紀律後面的認同價值。演出中每一位表演者都是經過精心挑選,每一位都是國家形象的代表,國家榮譽即是個人榮譽。因此,這表面上舞動的身體,事實上內藴著體制與個體之間的關係,承載著整個國族的文化觀。這整齊而精準的身體,是紀律的身體,是規訓的身體,是國家的身體。

南韓舞蹈家安銀美(Eun-Me Ahn)作品《南韓跳,北韓舞》(North Korea Dance),由一群南韓舞者重新演繹北韓舞蹈,將北韓舞蹈置於不同脈絡來思考。一開場,一人彈著古箏,從撥彈的指間流瀉而出的悠揚樂音,如同一道流,引領觀眾渡越不同境地,瞥過了一位穿戴金碧輝煌、熠熠生輝的女子在原地舞手動身,又穿梭了時空,由背幕投影打出「1945」,也就是南北韓分裂那年,增數來到了「2019」,以閒定而舒緩的調性,將觀眾帶進了一個兩韓交融的理想國。

起初的段落裡,舞者們跳著固定幾組深具北韓意象的肢體,加以重複,例如模仿踢正步,身體重心向後微仰,面帶笑容。然而,這些動作的展現,並未放在原來的大場面,而是僅由幾位舞者在偌大空曠的舞台上複製行動。時而在閱兵的情境下,邊跳動,手裡邊拿著與情境不相干的彩色撢子;時而舞者跳起了扇子舞或傳統舞蹈,不論手上的道具或身上穿的服裝,色彩被變得格外鮮豔,顯得相較輕浮,瓦解了原來北韓身體所建立的權威感;時而動作未完全合拍,或刻意,或失誤,這些情況都不可能發生在北韓舞台上。這些北韓身體被從原來的脈絡中抽離,成了一道道的符碼,轉而引人關注台上每個身體的質地。

漸漸地,燈光的用色越來越大膽,時常突然侵入變調,將全場一下子染成單色,或白,或藍,或桃紅,間雜螢光效果,不僅讓整體氛圍變得詭譎,也使得舞者身體與背景融為一體,在洗成一色的舞台上,僅見幾個擺動的肢體,人的主體頓時純然化為行動的載具。舞者身上的服飾加了亮片,從簡潔純樸變得金光閃閃,音樂也變得重拍動感,偶爾還可見一些身體上或行動上變形,例如男子的舞動中混雜了街舞般的地板動作、女子身穿傳統服飾但墊高如巨人般。種種景象,都讓光明而神聖的北韓意象一再破格。

南北韓,這兩個分裂的國家及文化主體,在政治的檯面上充滿對立及爭鬥,但在編舞家安銀美小心的處理策略之下,即便解構,並不見任何文化較勁,亦未演變成對他國文化的諧擬(parody),沒有嘲弄或詆毀,亦無批判或褻瀆,而是藉由單一身體容載不同的文化符碼,一方面消解了原本北韓身體的集體束縛,彷彿被獨立、被解放,拼進了南韓舞者相較自在的身體裡,而另一方面,類似的動作不斷重複,舞者的身體其實也進入了另一種循環、另一種體制約束。在這個重合之中帶有背離、既自由又未完全自由的框架裡,似乎浮現了一道北韓人及南韓人所共有的、關於體制與個人的問題。

最後,舞台上劃出了一道線,將舞者們分隔兩側。兩隊人馬緩緩走近,隔著這條象徵北緯三十八度線的分界,伸出手,手握手,向對方提出邀請,隨即跨越了隔閡,消弭了界線,跳起了舞;同時背景投影出字樣「大家一起來」,在一陣電音、螢光和扇子交互掩映下,開啟了一場宛如慶典的動感派對,表明了兩韓的融合與和解。如此極樂烏托邦的想像,反映出了編舞家對兩韓未來的期許、對人性美好的信念,而事實上,此般文化共榮的概念,自始至終都出現在舞台上。就概念而言,不免顯得過於理想主義,間接使得層次趨於單一,少了更多層、更深入的辯證。甚至,是不是也有可能,表面上理想化地將北韓身體去了脈絡,置於一個看似中空的、沒有既定態度的框架裡,但也因為這樣的中性,使得身體成了物體,在這充斥聲光與色彩的舞台上,更成了一種展品,有意無意捲入崇尚視聽娛樂的消費主義旋渦裡。這樣的結果,是對北韓軍國身體的收服,是對南韓經濟霸權的反思,抑或是對兩韓統一的自我嘲諷?

《南韓跳,北韓舞》

演出|安銀美舞團
時間|2019/08/23 19: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