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烏托邦《南韓跳,北韓舞》
9月
02
2019
南韓跳,北韓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03次瀏覽
吳政翰(2019年度駐站評論人)

提到北韓舞蹈,相信許多人都曾在網路上看過這樣的影片:一位年紀看來十歲上下的小女孩,穿著傳統服飾,手舞足蹈,表情誇張,過了不久,將手中的陶瓷容器置於頭頂後,開始旋轉,在身體自轉的同時,還繞著舞台中心公轉,轉了數十圈之後,臉不紅氣不喘,繼續舞動,全程面露微笑,讓人瞠目結舌。可能也看過這樣的影片:陣仗浩大的軍隊,一字排開,人人踢起正步,不論抬腿或落腳,整齊劃一,分秒不差。類似的一致節奏,甚至可見於娛樂節目:五位妙齡女子表演歌舞,不論是扭腰的頻率、擺手的角度或轉身的時機,完全同步,令人驚嘆。

不論是單人、五人或是一群隊伍,這些景象,一方面看來技藝精湛,不禁讓人心想這背後究竟花了多少時間練習;另一方面,這些展演呈現出來的各種精準極限,反映了表演者們極高的紀律,更深層反映了集體紀律後面的認同價值。演出中每一位表演者都是經過精心挑選,每一位都是國家形象的代表,國家榮譽即是個人榮譽。因此,這表面上舞動的身體,事實上內藴著體制與個體之間的關係,承載著整個國族的文化觀。這整齊而精準的身體,是紀律的身體,是規訓的身體,是國家的身體。

南韓舞蹈家安銀美(Eun-Me Ahn)作品《南韓跳,北韓舞》(North Korea Dance),由一群南韓舞者重新演繹北韓舞蹈,將北韓舞蹈置於不同脈絡來思考。一開場,一人彈著古箏,從撥彈的指間流瀉而出的悠揚樂音,如同一道流,引領觀眾渡越不同境地,瞥過了一位穿戴金碧輝煌、熠熠生輝的女子在原地舞手動身,又穿梭了時空,由背幕投影打出「1945」,也就是南北韓分裂那年,增數來到了「2019」,以閒定而舒緩的調性,將觀眾帶進了一個兩韓交融的理想國。

起初的段落裡,舞者們跳著固定幾組深具北韓意象的肢體,加以重複,例如模仿踢正步,身體重心向後微仰,面帶笑容。然而,這些動作的展現,並未放在原來的大場面,而是僅由幾位舞者在偌大空曠的舞台上複製行動。時而在閱兵的情境下,邊跳動,手裡邊拿著與情境不相干的彩色撢子;時而舞者跳起了扇子舞或傳統舞蹈,不論手上的道具或身上穿的服裝,色彩被變得格外鮮豔,顯得相較輕浮,瓦解了原來北韓身體所建立的權威感;時而動作未完全合拍,或刻意,或失誤,這些情況都不可能發生在北韓舞台上。這些北韓身體被從原來的脈絡中抽離,成了一道道的符碼,轉而引人關注台上每個身體的質地。

漸漸地,燈光的用色越來越大膽,時常突然侵入變調,將全場一下子染成單色,或白,或藍,或桃紅,間雜螢光效果,不僅讓整體氛圍變得詭譎,也使得舞者身體與背景融為一體,在洗成一色的舞台上,僅見幾個擺動的肢體,人的主體頓時純然化為行動的載具。舞者身上的服飾加了亮片,從簡潔純樸變得金光閃閃,音樂也變得重拍動感,偶爾還可見一些身體上或行動上變形,例如男子的舞動中混雜了街舞般的地板動作、女子身穿傳統服飾但墊高如巨人般。種種景象,都讓光明而神聖的北韓意象一再破格。

南北韓,這兩個分裂的國家及文化主體,在政治的檯面上充滿對立及爭鬥,但在編舞家安銀美小心的處理策略之下,即便解構,並不見任何文化較勁,亦未演變成對他國文化的諧擬(parody),沒有嘲弄或詆毀,亦無批判或褻瀆,而是藉由單一身體容載不同的文化符碼,一方面消解了原本北韓身體的集體束縛,彷彿被獨立、被解放,拼進了南韓舞者相較自在的身體裡,而另一方面,類似的動作不斷重複,舞者的身體其實也進入了另一種循環、另一種體制約束。在這個重合之中帶有背離、既自由又未完全自由的框架裡,似乎浮現了一道北韓人及南韓人所共有的、關於體制與個人的問題。

最後,舞台上劃出了一道線,將舞者們分隔兩側。兩隊人馬緩緩走近,隔著這條象徵北緯三十八度線的分界,伸出手,手握手,向對方提出邀請,隨即跨越了隔閡,消弭了界線,跳起了舞;同時背景投影出字樣「大家一起來」,在一陣電音、螢光和扇子交互掩映下,開啟了一場宛如慶典的動感派對,表明了兩韓的融合與和解。如此極樂烏托邦的想像,反映出了編舞家對兩韓未來的期許、對人性美好的信念,而事實上,此般文化共榮的概念,自始至終都出現在舞台上。就概念而言,不免顯得過於理想主義,間接使得層次趨於單一,少了更多層、更深入的辯證。甚至,是不是也有可能,表面上理想化地將北韓身體去了脈絡,置於一個看似中空的、沒有既定態度的框架裡,但也因為這樣的中性,使得身體成了物體,在這充斥聲光與色彩的舞台上,更成了一種展品,有意無意捲入崇尚視聽娛樂的消費主義旋渦裡。這樣的結果,是對北韓軍國身體的收服,是對南韓經濟霸權的反思,抑或是對兩韓統一的自我嘲諷?

《南韓跳,北韓舞》

演出|安銀美舞團
時間|2019/08/23 19: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