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回不去仍要為他們砌好堡壘《四季》
11月
10
2021
四季(複象公場提供/攝影李法老)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83次瀏覽

張敦智(2021年度駐站評論人)


自2019年於松山文創園區LAB實驗室推出舞作《哈瓦那》起,「複象公場」開啟了將文獻史料納入思考對象與素材的創作模式;同年,「身體紀事創作計畫」展開,史料的聚焦從文本轉移到身體,接著以台北藝穗節《我們在此出發!》為起點,展開未來兩年一系列探索與創作,在同一群人身上不斷挖掘、修改,最後成了2021年發表於桃園藝術綠洲創作計畫的《四季》。

若要比較完整地檢視這個作品,需從創作者王珩的自述談起。她在〈身體紀事創作計畫—從「為什麼要跳舞呢?」開始〉【1】這篇文章提到,自幼學習舞蹈到大的過程,她不斷在內心面對「我為什麼要跳舞?」、「我跳的這些舞與我有什麼關係?」等根本質疑。所幸(也可能是不幸地),在此類念頭環伺下,她還是找到了一種暫時解方,告訴自己既然跳舞當下某種程度而言是快樂的,就繼續跳下去吧!直到她在桃園遇見那群自己舞蹈班上的學生。那是群儘管在下班後、時間很少的條件下,年齡分佈在二十幾到六十幾歲間,仍義無反顧要來跳舞的人。跳舞給他們帶來的,很明顯是一種強烈、無懈可擊,因此顯得與王珩內心截然不同的快樂。這是非常典型,當代藝術創作者像架失事的飛機般,與盧卡奇(Georg Lukács)筆下「史詩時間」相撞的場景。

換句話說,身為舞蹈表演、創作者的王珩,從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已經自我啟蒙地,意識到自己與外在世界的分離。經由一次次內向地自我坍踏,她跌入一處無可回頭的異鄉,並感到非常困惑,發現自己無法解釋,為什麼跳著跳著,就跟舞蹈、還有這整個世界分開了。

原地離散(diaspora)。這個世界從一張設計完整的平面圖,陡然被解構成無數Photoshop裡的圖層,而自己的不同碎片,就分散在這些高高低低圖層裡,彼此相望。沒有地方能回去,也沒有方法能逃開。

與此截然不同,那群舞蹈班學生展現出一種絕對的自信。她們所經歷、理解的世界,都是完整且觸手可及的,像那張不曾被解構的平面圖。完整之於她們,幾乎隨時可以捲起來且方便攜帶。無論去到哪、發生什麼,所有見聞,都像以自己為中心延展出的部分。因此她們的快樂,自然也那麼純粹,不受離散之苦。於是,王珩可能的問題意識:去找出同樣在跳舞同時,她們背後比「舞蹈」還多的東西是什麼?有沒有可能透過某種方式,還原出那個世界?

因此整個「身體紀事創作計畫」,包括《四季》在內,可以理解成創作者基於想返回原鄉的欲望,身體力行構築起的堡壘。那個在舞蹈間經歷離散的人,透過另一群舞者,重組出了古典而完整的「史詩時間」。這是場緩慢的踐行,同時帶有溫暖及其冷峻的部分。那個人自己多半是回不去了,儘管如此,一系列作品的潛台詞,如果能丟進翻譯蒟蒻裡,吐出來的句子可能是:「妳們在彼安好,則我可以放心離去。」

四季(複象公場提供/攝影李法老)

整齣《四季》的可看之處,顯然不在(也沒有)艱難的技巧、巧奪天工的默契、繁複華麗的編排,而是從正式演出第一部份起,她們逐一上前,透過麥克風自我介紹時,所展現的泰然。或者,是從更前面,觀眾入場時,她們便像快樂的麻雀們躂躂躂現身,拉不同人上台來段共舞的時刻,那個自足而完整的世界,已經在我們面前緩緩展開。整齣作品,為了尋找某種可服膺她們內在完整性的結構,被歸納為四個季節,及一小段可視為總結的共舞。

春天,她們(之於觀眾)像新綻的花,一一介紹自己;夏天,生命持續前行,創作者選擇以婚姻代表;秋天,她們說,有人去學了特技,是頭頂東西前行,接著戰戰兢兢表演,最後當然失敗了,隨後所有人開始效仿,那些存在她們生活中的大小物件不斷被頂起、墜落、又拾起。那是種週而復始,卻仍能以歡快之姿示人的凋零(來不及在現場發出的提問:不知道她們自己如何理解此片段?);冬天,已經難以確認舞蹈的成份及定義為何,總之,眾人在舞台上煮了蒜頭蛤蠣雞湯後分食。

最後,她們換上統一而莊重的黑色衣裳、裙子,以上述所有段落發生的肢體動作為元素,發表一段共舞。表演結束。嚴格檢視,四季加一段總結的內容彼此並不是線性關係,但透過這種編排,人造出一個完整的單元(Unit),進一步從結構(而不只內容)說明她們的內在狀態。這是創作者讓此作成功的手藝之一;另一點,與其說是將表演者日常動作轉化爲舞蹈元素,這已司空見慣,更難得而值得指出的,是兩年下來,透過難以簡述的過程,總之,主創者王珩保留住了她最初看見的「史詩時間」,至少看起來,舞台上沒有誰因為兩年的反覆琢磨與修改,開始走上自我懷疑的道路。

童偉格語:「有鄉土之人,才能藏存作為『一個人』的獨特性(而非代表性)。」【2】在《四季》裡,十分巧合的是,與這群在桃園遇見的人共同發展的作品,最後的總結(根據創作者自身說法),竟又回到了桃園。這無疑更加強了「史詩時間」的完整性。因為有背後一整個原鄉,所以某人的言行,得以不必被放在「原住民」、「客家」等這類集合概念的框架下被理解。因為這群居住在桃園的人在桃園演出,所以她們不必是「桃園人」、「內壢人」、「平鎮人」、「中壢人」,不管如何宣稱,她們仍可以只以獨特個體的身份被看見。換句話說,相同人與內容,不難想見,若搬到臺北——甚或更殘忍地——倫敦、東京、紐約等異地演出,將會是截然不同狀態與意義。因此,這個巧合,成為《四季》的最後一片拼圖,讓它看起來如此讓人安心。

再一次地,它不僅僅是王珩為自己所欲,但已永遠無法返還的原鄉,所砌出的堡壘;就算抽離以上論述與脈絡觀賞,《四季》仍散發著一股單純、可愛、且親人的氣息。它以表演者十成把握的態度,及創作者的佳構,在當代展示了一種仍頑強存在於某角落的自我完足。顯然,她們的生命不是沒有斑駁,但若——只是但若——宇宙真的繞著地球轉,這種狀況確實比較讓人放心。因為那更讓人相信,黑夜過後遲早會迎來溫煦朝陽,之於她們,那就是舞蹈簡單、而不必多言的意義。

註釋

1、王珩 :〈身體紀事創作計畫-從「為什麼要跳舞呢?」開始〉。

2、童偉格 :〈失蹤的港〉,《童話故事》(新北:印刻文學,2013年),頁15。

《四季》

演出|複象公場
時間|2021/10/30 16:30
地點|中壢中正公園天幕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