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沉浸之前《莎喲娜啦》(溪北場)
9月
05
2019
莎喲娜啦溪北場(某某某的工具箱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82次瀏覽
林亞璇(表演藝術工作者)

《莎喲娜啦》是甫於2018年登記立案的「某某某的工具箱劇團」一號作品。這齣假日文語意「再會」、「再見」的作品名稱,序幕即以〈快樂的出航〉做為整體戲劇的起手式,揭示了該劇調性:在看似歡快的節奏中,隱藏著切莫回首的悲傷,如同「莎喲娜啦」一詞在日本文化的脈絡裡,暗含「永別」、「再也不見」的深層涵義。於是,當觀者隨著戲劇橋段揚帆「出航」,其也被引領在拼貼、游離的各式情境中,直視或遊歷一個又一個短小而幽微的悲傷片刻。

《莎喲娜啦》一作,共有溪北篇(礁溪場)和溪南篇(蘇澳場)兩個版本。兩版本的相似性約為三分之一,差異性主要奠基於演員歷經田野採集,以及集體創作後的結果。這樣的創作方式,跳脫單一主體和脈絡化的編導手法,將不同個體於田野中的所見所聞和演出提案,採「游擊式」方法串連成戲,使多元創作者之意志得以揉合且發於劇中。全劇以「流水席」為場景基底,假演藝性的綜藝歌舞秀為開端,鋪陳極具台式特色的辦桌氛圍,並從此開展,連結紅白場及各種造勢場合之明喻或暗指,諸如:喪葬禮俗中的紙紮屋文化、喜宴裡的象徵儀式和你來我往的交陪,或者是作為地方頭人或政治人物的宣示舞台等。除此之外,該劇運用不同物件作為展演手法或展示主體,亦有趣味性和變化性,包含:餐桌上的菜餚、戲偶、台灣地圖、辦桌椅下的信件等。物件自成一體,不僅僅是道具或者輔助工具,而是具有觸發觀者想像和連結的媒介,以低調而內斂的方式,若有似無地逐步發酵。

事實上,《莎喲娜啦》雖為戲劇作品,呈現結果卻涵蓋不少視覺藝術的表現方法。這使得觀者在進入劇場之際,無法用習以為常的觀眾角色貫徹之,卻可能進一步促發個體對於觀看視角的質疑或思考:我是觀眾、演員、二者兼具或者其他?以及,扮演不同角色的參與程度和實踐可能為何?由於不同想像導引相異視角,觀者在沉浸之前,若未能先行安放自身位置,恐怕前述「若有似無地逐步發酵」,將變得淡而無味,甚或轉瞬即逝。而不可諱言,這確實是該劇以此視覺性手法呈現的潛在風險。

不過,從相反面來看,由於「某某某的工具箱劇團」創作團隊皆相當年輕,演員的年齡層更錯落在高中和大學之間,其未臻成熟、尚未程式化的演出方式,表現於該劇─假拼貼手法串連片段情境、不過度倚賴劇場語言、善用視覺藝術展示美學、演員與物件同為觸發媒介-恰恰擺放得宜且有頗具韻味,同時也因為演員的青春和涉世未深,適切地詮釋了「歡快中的幽微悲傷」,甚或能再添上一些離人道聲「莎喲娜啦」的瀟灑或義無反顧。

做為一號作品,「某某某的工具箱劇團」以該劇揭示了青少年創作者之於劇場展演的潛力與能動性。至於,這種頗具實驗性質的集體創作形式和呈現手法,未來如何開展或者深化,將是該團日後必然面臨的挑戰,但卻也令人引頸期盼,盼望更多豐富有趣的演出作品,為表演藝術領域帶來新興活力與各種可能。

《莎喲娜啦》

演出|某某某的工具箱劇團
時間|2019/08/24  18:00
地點|宜蘭縣礁溪鄉武聖廟前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即使所謂參與式劇場的定位並未充分達成,但整場所見年輕學子的赤忱,於是開始想像:為期第三年的「宜蘭青少年劇場培育暨展演計畫」,將會埋下什麼樣的藝術種苗,甚或更重要的是,這樣一群高中、大學生因此建構什麼樣的地方認同情感、自我重新發現。(楊美英)
9月
09
2019
《莎喲娜啦》在觀演現場展示的,便是在當代時空裡呈現「非理性」壓倒性存在的狀態。當然,從製作方內部來看,更加珍貴的是田野踏查過程得到的收穫,以及從辦藝文工作坊給青少年的時期起所激起的互動、人際關係與思考漣漪。(張敦智)
9月
03
2019
只是《莎喲娜啦》與其他製作不同,他們巧妙的選擇外燴辦桌,辦桌的異質空間成為承載這個演出的場所。在這個臨時搭建帳篷的辦桌宴客,觀眾不僅需要處理自己與其他七個觀眾的互動關係,還得應對兩位表演者的互動表演。(劉祐誠)
8月
30
2019
當觀眾無法將自己擺進,甚至根本沒有意識到這個期待的存在,而如其所是的看到表演之為一種表演的顯現,表演者就完全陷入不知所措的困境,因為劇作沒有考慮過觀眾說:「不。」或「為什麼?」的可能——腳本早已備好,只需要觀眾的背書,觀眾只是來體驗設定好的角色。(洪姿宇)
8月
30
2019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