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更精緻的阿卡貝拉《Gala Concert 遇見國際人聲樂團》
10月
26
2017
Gala Concert 遇見國際人聲樂團(台灣合唱音樂中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95次瀏覽
劉馬利(專案評論人)

來自波羅的海南北兩邊的這群年輕人,在舞台上洋溢著熱情揮灑青春,試圖用歌聲引領我們徜徉於北方的美麗傳奇。不論是爵士、薩米唱腔(來自北歐的民族唱腔,通常英寫為Sami)、嘻哈(hip-pop)、藍調音樂等等,透過他們的歌聲及麥克風的傳達,深刻感受到生命的豐沛能量。

一年一度的國際重唱藝術節,於2004年揭開序幕,早已成為指標性的音樂活動,由台灣合唱音樂中心主辦,每年十月皆有來自四面八方的團體報名參加,更邀請優秀的國際團隊來台共襄盛舉,期許以歌會友,讓古典音樂通俗化,流行音樂精緻化,多年來的努力耕耘有目共睹。此次受邀的兩個國外團體:Tuuletar與FRAMEST皆在人聲重唱團的「兵家必爭之地」奧地利格拉茲(Graz)所舉辦的Vokal Total 國際音樂比賽,皆於2015年奪得佳績。

上半場是由Tuuletar擔綱演出,這個由四位芬蘭女生所組成的人聲樂團,演唱的功力是訓練有素的,擁有得天獨厚的中低音域,將芬蘭-烏戈爾語系(Finno-Ugric)的語韻表現的溫暖圓潤,用薩米唱腔將北歐地區的民歌(Joiku,是流行於北歐的俗樂,通常為無伴奏、單旋律、即興式的表達)詮釋的幽遠深邃,再注入嘻哈節奏,成功讓古老與時尚元素在音樂中融會貫通。

她們善用自己民族的獨特性讓音樂更具特色,再加上她們在每一首曲子開始前會佐以生動且深入的介紹,再藉由歌聲帶領這片島嶼的人們,穿越叢林,來到她們的故鄉,讓更多人看見那遙遠的千湖之國。明顯感受到她們的用心積極及才華洋溢,筆者也大膽預測:她們如果持續努力精進自己,未來的前途不可限量。

但由於這是純女聲的團隊,在音域上失去很多延展的可能,在音色的表現上亦多所限制,所以編曲及曲目安排是相當關鍵的。就這半場的曲目來看,似乎同質性有點高,容易在聽覺上產生疲勞轟炸。就編曲來說,品質的優劣,決定演繹時的成功與否。除了要考量這個團的聲音特質,又要讓每位團員在演唱時能表現聲音的優點,又必須要兼顧聲部的平衡感,更要展現音樂美感及個人品味,再加上麥克風的傳送,恐怕實際的展演與樂譜上的記號又會產生一些誤差。所以很多時候會聽到聲響有頭重腳輕的混濁感,甚至影響到聲部平衡及音準。譬如說 “Kohma”內聲部重覆音型在聲音的支撐度有些力不從心,尤其很多地方是完全音程的和聲,又是使用麥克風,一旦有失誤就馬上見真章。

而下半場的FRAMEST的曲目就比較有變化,而且年輕有活力,可能是三男兩女的組合,在聲音的表現上也較容易發揮,整體感及團隊默契皆讓人印象深刻。但不知是否因為連日來的奔波以致讓聲音有些疲憊,遇到歌手個別獨唱的樂段,聲音就出現尷尬的音準及飽和度,也影響了整首歌曲的表現力。譬如說Summertime的第一個音就出現氣若游絲的窘態,也或許是為了要營造安靜慵懶的氛圍而求好心切,但音準的掌握還需多加注意,尤其不和協音程的七度音更是和聲架構的關鍵,萬萬不可輕忽聲音的平衡度,或許可考慮調整麥克的聲響或是聲部的置換等等來加以解決。

可能是主辦單位人力吃緊的原因,兩旁的大螢幕照理說並非只是幾張照片更迭的視覺影像,如能將歌名,甚至是歌詞投影上去,對於觀眾在聆聽時更能心領神會,畢竟在沒有樂曲解說及歌詞翻譯時,或許使用大螢幕可拉近觀眾與演出者的距離,讓這些陌生的歌曲貼近我們的心靈。

音樂會後的簽名會,應該是為了讓演出者與觀眾能有近距離的互動吧? 感謝演出人員願意在演出過後留步與大家見面。筆者贊同主辦單位的立意良善,必須購買專輯才可得到歌手們的簽名,或許是為了鼓勵遠道而來的樂壇新秀,而鼓勵大家用實際的行動支持他們,或是為了讓專輯銷售的狀況更好,也或許是讓觀眾收藏一個實質的紀念品,或是更深刻的分享交流等等的因素。但,如果單純是以「簽唱會」的形式呈現,這樣的「門檻」無可厚非,而這場演出是「售票音樂會」,而大家手中已有節目冊及有價票券,是否有必要將購買專輯與否處理的「壁壘分明」,似乎在運作模式上有再斟酌的空間。

整體來說,這是一次很好的國際交流,很值得鼓勵。藉由歌聲的傳遞讓我們聽聞大西洋北邊的文化聲響,也讓我們的歌曲經由老外的口來演唱,尤其是當Tuuletar在演唱《天黑黑》時,不論是孫燕姿的原唱或是原本的台灣民謠,彷彿融合了薩米的色彩,歌聲跨越了語言及地域的隔閡,在上半場進入尾聲之時,為以歌會友寫下圓滿的注釋。

《Gala Concert 遇見國際人聲樂團》

演出|芬蘭Tuuletar&拉脫維亞FRAMEST人聲樂團
時間|2017/10/23 19: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