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黑暗情緒的永夜退去——《我的黑夜獸》
7月
28
2022
我的黑夜獸(她的實驗室空間集提供/攝影李欣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84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我的黑夜獸》由她的實驗室空間集改編自2021臺北兒童藝術節,編劇吳彥霆獲得「兒童戲劇劇本創作徵選」第三名的作品《我的憂鬱小公主》,而今年臺北兒藝節,吳彥霆同時還有一齣作品《小路決定要去遠方》上演【1】,使得這個名字無疑是近年來值得注意的兒童劇創作者。

《我的黑夜獸》和《小路決定要去遠方》兩齣戲主題內容與表現形式有所不同,也有一些相似,其相似來自於劇本跳脫了過去兒童劇常見的甜美童話風格,轉向對兒童黑暗情緒多所關照。文字彷彿一盞燈,探照了內在的幽暗,當我們隨著燈通過那黑漆漆的甬道,才能更清晰明鑑兒童心理的明暗變化。因為,兒童的大腦仍在發展中,認知行為各方面能力需要大人更多溫柔陪伴,耐心幫助他們找到暗黑情緒流通的出口和管理控制之道。


我的黑夜獸(她的實驗室空間集提供/攝影李欣哲)

暗夜島嶼中的憂鬱小公主

創作者有意識的題材風格轉向,允為兒童劇可喜的進化。《我的黑夜獸》首先最引人注意的是舞台上的視覺,自始至終幾乎都是燈光稀微,幾座白色高台有如暗夜中的島嶼。再者,角色則有深陷憂鬱、一直與黑夜獸牽絆對抗的小公主,以及對女兒憂心的國王。他們兩人在舞台上出現的位置,少有觸碰交集,常常是各據一方對話,巧妙隱喻著一種難以並肩對談,被心理困境隔閡的距離。

然而,若以此判斷國王對小公主缺乏愛或無能為力實不盡然。在國王看來,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山洞,山洞裡某些角落會有黑黑的東西,安靜地看著你。於是他把那些黑黑的東西賦予更多想像,去翻轉使人恐懼的形貌,並用另一個角度設想黑暗有著我們最珍惜的事物的樣子⋯⋯可見國王試圖站在兒童的角度將「黑夜獸」擬人具象化,透過同理兒童的想像,方能貼近兒童的心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國王以一個成人的經驗思考事情,但此經驗思考背後,似乎也召喚出童年的自己、內在曾有的某種陰影。


我的黑夜獸(她的實驗室空間集提供/攝影李欣哲)

國王認為只有正視、面對陰影,覺察、消泯它,而不是逃避、刻意遺忘它。到了故事尾聲,當國王淡然卻堅定地對小公主說:「你在哪裡,爸爸的王國就在哪裡。」這句台詞真是饒富深意,它宣告著國王願意以愛之名相依相伴小公主成長,直到她完全不受困於黑夜獸,迎向光明的一天。國王願意放下權力地位之一切,只守護小公主一人也沒問題。這句台詞,「在哪裡、就在哪裡」亦展示出一種流動,沒有界閾的自由,遂呼應著舞台島嶼的意象。更象徵著每一個人都如同一座島嶼,情緒則是海包圍著我們;我們的情緒之海是要平靜或波瀾起伏,有時是命運既定的考驗,更多時候是自性的應對抉擇。

陰鬱/開朗的對照角色

這齣戲中另有兩個可能被定位是配角的演員,但就戲份與重要性幾乎等同主角:梅花鹿和小刺蝟。他們的造型乍看像穿戴著羅馬士兵式的頭盔與甲冑,有時可勝任國王身邊侍衛的角色,更多時候,他們在這齣戲中被塑造得十分溫暖又輕盈,經常流露出調皮純真的可愛。梅花鹿和小刺蝟圍繞在國王、小公主身邊,形成一種開朗與陰鬱的對照,他們也像是國王和小公主的心聲幻象,寄寓著內心對快樂的憧憬想望。


我的黑夜獸(她的實驗室空間集提供/攝影李欣哲)

並且,從兩人友誼因細故差點鬧翻的一場戲,可看出梅花鹿和小刺蝟的存在價值正是為了提醒國王與小公主,如何先設法與被顯化的黑夜獸和平共存,再拔除黑夜獸隱形的刺角所帶給心理的困擾不安吧!那時梅花鹿抱怨小刺蝟身上的刺,小刺蝟也埋怨梅花鹿頭上的角,當他們和好時毫不在乎之前對彼此的批判。可見屬於身體外在特徵的麻煩不麻煩,說穿了,還是暗指著外在是依內心的看法決定。

這齣戲揚棄了兒童劇普遍亮色麗彩的舞台,視覺從頭到尾統一在蕭淡枯索之中;然而,正是這般空無寂靜之意境,方能強化一種等待與期盼――讓黑暗情緒的永夜退去,心回歸無垢無著。戲將落幕,與開頭一樣的微光映照著,那熹微此刻猶如早晨初綻的曙光,透著一絲絲希望。

註解:

1、《小路決定要去遠方》為2019年臺北兒童藝術節「兒童戲劇劇本創作徵選」首獎。

《我的黑夜獸》

演出|她的實驗室空間集
時間|2022/07/08 15: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