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介的音樂劇場《覺醒者Awakening》
3月
03
2021
覺醒者( 攝影林育全 )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19次瀏覽

張又升(專案評論人)


「音樂劇」(Musical Theater)和「音樂劇場」(Music Theater)只有一字之差,內容卻正好相反。音樂劇儘管載歌載舞,可以簡稱為Musicals,本質上還是劇場,最終必須說出一個好故事。音樂劇場名之為劇場,本質則是音樂,相對抽象的聆聽感受是作者與觀/聽眾所共同追求的。這種基調不同、名稱相近的境況,來自藝術門類的分工和重新統合這種分工的嘗試,而我們心知肚明,當分工是行之有年的事實,統合將是非常困難的義務。

《覺醒者Awakening》(以下稱《覺醒者》)以「音樂劇場」自我定位,發生在重新開館不久的牯嶺街小劇場,顯然有意面向更具視覺性和身體性的表演藝術場域;不只如此,除了舞者周寬柔、吳志維的身體律動,音樂家李俐錦、周新純也大方「獻身」,好聽又好看。稍加留意音樂劇場的特色,我們仍可感受音樂或聲響在整場表演中的主導地位。

劉韋志的作曲讓笙和鐵琴的神祕音色發揮得淋漓盡致,簡單的行進衍生出複雜的結果,遠非隨興的即興手法,讓曲子遊走在規則與例外之間。在器樂聲響之外,舞者操著塑膠袋和紙張挪動身體,「以身帶聲」的巧思顯露無遺;保麗龍碎屑磨擦地面的奇趣聲響,在他們高度靈活的身體帶領下,格外引人傾聽。全作最讓觀眾印象深刻的,或許是兩位舞者以琴弓切割並撕拉保麗龍板的段落。身著較為典雅的黑色正裝,他們以嚴肅的表情和挺立的姿態「拉琴」,保麗龍碎屑雪花般飄落的同時,弓進退推拉時製造出的噪音堪稱最大亮點,不只身體、物件和聲響達到精彩平衡,就連燈光如雷閃爍的時間點也配合得恰到好處,能把這一幕收進眼底已經值回票價。

覺醒者( 攝影58kg )


覺醒者( 攝影58kg )


覺醒者(攝影58kg)

然而,有別於舞者透過各種動作令物件發聲的熟練度,音樂家的身體律動相對生澀,雖不至於虛應故事──許多緊湊的走位看得出是用心排練的成果,李俐錦和周新純的努力令人佩服──但難免給人過度小心的感受。作曲方面,儘管作品分為五個篇章,觀眾還是可能直覺地將它視為上下兩部分,這多半是表演者先後以兩套服裝登場的緣故;事實上,兩套服裝的確對應了不同的樂曲和身體風格,我們不太容易由表演本身回推音樂原意,如「生」、「無常」、「苦」、「無我」和「滅(涅槃)」等篇章名稱的概念(在表演者撕碎樂譜的段落,觀眾倒是隱約可見曲/篇名標示其上)。此外,創作者以物件連結聲音和身體的用心貫穿全作,但特別是在尾聲處,表演者甩著塑膠軟管、製造咻咻聲,卻讓觀眾期待繼續有更多發揮,不僅止於蜻蜓點水。

由於交織著不同媒介,《覺醒者》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但其美感的精緻度也是訊息量的密度,對於喜好內容豐富、層次多樣的觀眾而言,這部一小時的作品絕對無比暢快;對於習慣緩步探索、及時反思作品意義的觀眾而言,它還是太過緊繃、精實了點。

最後,雖然這部作品也有戲劇構作的成分,但整體而言,還是消融在上述提及的各項媒介的力道中。從音樂或聲響出發,《覺醒者》靈活運用物件,大膽和服裝、燈光與身體互動,兩位音樂家盡可能地走出一條新路。在前衛劇場中,本有特別強調物質性、身體性而非敘事的一支,而音樂/聲響和舞蹈的抽象性恰恰能與這個脈絡接合。期許此作日後的精修與重演,也許音樂劇場和音樂劇終有從兩個端點彼此碰頭的一天。

覺醒者(攝影林育全)

覺醒者(攝影林育全)

《覺醒者Awakening》

演出|李俐錦、周新純、周寬柔、吳志維
時間|2021/02/27 14: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一樓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