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後」與「之後」?《舞|台》
9月
11
2012
舞 | 台(三十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59次瀏覽
李時雍

Pina Bausch的《交際場》,舞台兩側或後橫列一長排座椅,革履洋裝的紳士男女分坐兩旁,以中央為舞池,往來上演一場場的關係交際。倘使Pina係藉此秩序合宜與滑稽突梯的身體之間,暴露社會性的和個人底層情感慾望的矛盾間隙,三十舞蹈劇場《舞|台》在援用《交際場》的框架形式和視覺意象之際,將原作中,對於社會性身體的真偽提問,轉引成了對台前台後表演性身體不同剖面的展示。

對編舞者吳碧容而言,這隻舞作或就是其劇場美學、舞蹈身體,以至生命歷程的階段對話和彙整:「將近兩年的時間構思,同時經歷婚姻、懷孕、生產的過程,終於瞭解到『舞台』不只在劇場,也在生活的處所。」如同標題當中的分隔符號「|」,有意藉「舞台」分界的拆解,對「舞台」重又進行概念的界定;大量後設手法,從序場擬仿《交際場》戳頭捏嘴隊伍行經上台後,接續令舞者現身陳述,除了與過往演出舞作如《膚演宣言》展開對話(第2段),透過影像和象徵意味十足的動作設計(第3段,舞者們身著黑白條紋囚服,在滿牆面理論詞語的流光前,頭頂著書本艱難行走)對劇場理論提出疑問,也透過排練現場的工作過程與偶發的衝突,展示舞台的之內與之外構成種種(第5段)。

動作上,延續了三十過去如〈伸展台〉、〈運動場〉以來所擅長以戲劇情境,展現身體的殊異動態,例如男舞者將女舞者(李維倫)以揹巾倒掛懸吊的雙人(第4段),呈現傷痛經驗的段落中,舞者手架拐杖改變的足部重心,延伸而僵直的手位線條(第6段)。吳碧容更進一步深具企圖地試以影像,或所謂雲端概念的引用,設計了一段客席舞者蘇安莉的solo,及一段由吳義芳在現場,邀請余承婕、黃旭徽(9/8晚場)等舞者分處螢幕遠端,三個平台的同步共舞。「|」成為連結的「─」,嘗試超越舞台分界;然而在呈現上,卻無法處理舞蹈身體與影像身體之間動態情緒上的平衡,身體在影像化的放大、暫留,鏡位截取和剪接中,易被覆蓋而過。

《舞|台》一作,展現了創作者論述(反論述)的敏銳和企圖,卻未能精準成其規模,每個段落僅只停留在提問的表層,致使所能發展的動作重覆性過高,尤以第三段〈那些劇場裡的理論名言〉為例(相較下,舞者維倫被倒懸的〈兩端〉則展現了最富想像的段落,尤以開場幽黯光線中猶未見揹巾時,身體展現飄浮半空如立時般延展和控制的魔幻片刻); 解構的、後設的形式設計(又如Pina Bausch舞蹈劇場的拼貼挪用,或又如橫跨場中的巨大極簡造型框架)也未見引入有新的觀看視角。

於是,當舞台被拆解、被超越了的之後,什麼將是我們所能勾勒與想像的「後」台?既是空間上的舞台之「後」,亦是時間上的舞台「之後」?或許,除了感性的回到如同創作者所謂「生活的處所」的答覆之外,必然是更需持續而困難被提出的一個關於劇場藝術的問題。

《舞|台》

演出|三十舞蹈劇場
時間|2012/09/08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