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驫舞劇場陳武康與泰國編舞家皮歇・克朗淳共同創作一場關於「傳統」、「當代」、「自身」、「觀看」為主軸的作品,同時身為創作者與表演者及觀看者的他們會如何演繹這場作品呢?相信不少觀眾應該也是與我一樣帶著期待會看到武康細膩又充滿生命力的肌肉線條、極具創意的即興可能帶有點傳統民俗或古典舞蹈的概念或是深植在皮歇體內的泰國傳統舞融合當代肢體展現,甚至是具有中國、泰國、當代融合的雙人舞出現,但這些幻想在演出開始後一一被打破,到整齣舞作結束,才回過神來懷疑我剛剛到底看到了什麼?
不得不說這是一場極度挑戰觀眾耐心極限的作品,從一開始長達好幾分鐘的音樂即興,演奏者藏在黑布後面,台上一片漆黑沒有表演者的存在,只剩下從黑布後面透出來照在演奏者身上微微的光影變化,觀眾的視覺被關上,聽覺顯得特別敏銳,但這到底是一場舞蹈演出還是音樂演出?我想舞作一開始就打破了觀眾對於舞蹈表演的「傳統」觀念,而後二位舞者開始一連串互相對照的獨舞,整場二人沒有任何肢體上的交集,做的事情只是拿著手機幫對方計時,畫出空間給對方,然後各自演繹著自己的探索傳統與自身關係之旅。我認為現代作品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在將自身的生命歷程轉化成肢體展現時,觀眾在不了解創作者的背景時,不一定能百分之百接收到創作者的想法,我無法理解每個片段所代表的明確意義,但明顯可以感受到的是對於皮歇而言,他是將深植在體內的泰國傳統慢慢的退去,從最開頭看似泰國舞的solo,到拿下面具,最後脫掉身上的斗篷,而武康則是一點一滴地在追尋關於自身的傳統到底是什麼?最初的呼吸,裹著黑布到戴上頭飾,然後舞作就結束了,沒有華麗的舞蹈動作、沒有鮮明的泰國舞或是中國舞元素,就這麼沒有答案的結束。
緊接著安排演後座談,讓觀眾的問題與回答成為演出的一部分,這也是打破傳統觀舞的印象之一。剛剛許多舞作的未解之謎都在這部分得到解答,例如使用手機計時,是因為對照傳統泰國人人胸前都會配帶的佛像,而現今手機除了象徵當代,也是人人隨身攜帶的物品,我們向它搜尋各種資訊,就像我們渴望在佛像中尋求慰藉一樣。又或是為什麼他們給了對方空間與時間的規範,是因為他們選擇留下了人最需要的空間與時間給彼此,但卻也留下了更多疑問。在歷經長達將近一個小時所謂探討傳統與自身關係的「舞蹈」後,觀眾不禁質問整齣舞作並沒有看到所謂的傳統,也沒有看到所謂的舞蹈。武康與皮歇則是反問觀眾,對你來說傳統到底是什麼?我想這也是整個舞作的核心主題,讓每個人去思考這個問題,每個人對於傳統的定義不一樣,這是一個無解之謎,就像這個作品,結束了卻沒有答案,又或許只是每個人的答案不一樣。
座談後又安排一小段皮歇跳傳統泰國舞,由武康像是導覽一樣解說動作及泰國舞的傳統,不知道是要安撫觀眾還是另有目的?對我來說我覺得有點諷刺「看吧,這你們所期待的泰國傳統舞?」而最終的結束則交給觀眾來決定,由武康選擇一位對的觀眾,讓觀眾選擇在對的時間舉起the end的牌子,結束整齣舞作,讓決定權回到觀眾自身,自己可以選擇結束的時間、可以選擇對傳統的定義,而你所追求的傳統其實是每個人給與自身的定位。
《半身相》是一個評價非常兩極化的作品,我認為臺灣的舞團要賭上觀眾的票房壓力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值得鼓勵的事情,這不是一個有華麗肢體的作品,也沒有觀眾期待看到的樣貌,取而代之得是挑戰觀眾的耐性、挑戰觀眾的慣性、挑戰犀利的評論,也改寫觀眾對於舞蹈表演的印象。這是一個極需思考的作品,同時也是一個充滿問題而無解的作品。
《半身相》
演出|驫舞劇場
時間|2018/5/27 15:00
地點|淡水雲門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