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卻真實的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
4月
10
2016
賣火柴的小女孩(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95次瀏覽
蕭雅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

亞瑟.皮塔:「最後沒有仙女出來拯救女孩,這是真實的,而最後安排飛上月球,還幫助了太空人,我希望孩子們看了之後可以學會同情心,看到別人有難可以幫忙。」原著作的悲劇性結局經過詼諧的改編,取而代之以溫暖樂性及豐富肢體表達助人為善的寓意。

原創音樂的設計具有輕節奏的民謠曲風,現場同步搭配其他器樂演出,尤其節奏口技(Beatbox)在氣聲合樂上擴大了整個劇場空間,也增加故事情境的神祕感。舞台上最大亮點即為比例看似違合卻是最為奪目的大月亮,月球與地球二合一的機關,突破換景的轉換,神奇地穿越時空。此外,房子的造型和地位擺設頗具空間概念,以小代遠,以大代近,上舞台的城鎮佈景雖小,卻是空間廣闊、和距離拉遠;下舞台的路燈和房子則意表最近距離,因而比例顯大,舞台空間不受限於實驗劇場的小規模,巧妙運用以小變大的概念靈活呈現。

情節鋪陳路線簡單,戲劇張力卻是不容小覷。小女孩從樂觀開朗的性格,遇見點燈人而在無聊之中尋找生活的小確幸;經歷了搶生意的賣火柴男孩、莫視窮困的有錢人、小偷的攻擊和面善心惡的一家人,最終窮途末路,在飢寒交迫的狀態中死在雪地。戲劇衝突和人物危機一路推疊,以上情節皆符合原著作,透過點燃火柴的夢幻想像與她饑寒交迫的現實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表達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刻同情,以及對社會的不滿。而改編後的結局轉變為奶奶帶著小女孩登上月球,短暫的月球奇幻探險中碰巧幫助了太空人。讓原本的悲劇性的收場轉化為內含寓意的溫馨團圓。

表演性融合優美的舞蹈和近默劇的誇張肢體,動作伴隨著情境氛圍和人物個性的不同而變化。尤其小女孩的舞蹈由活潑可愛的輕盈到悲寒交集的沉重;而小人物們稱職地加重角色性格以襯托小女孩的單純可憐。舞劇中特別運用喜劇性的人物創造,包括棄而不捨地叫賣;窮追猛打的敲門;有錢人家的歡唱;空間不斷跳躍的追逐戰等,皆充滿了「重覆性」的技巧。而有錢人家對窮女孩的厭惡,和家族合唱不時被打斷,以及太空人與女孩的慢動作互動,皆具有表演上的「節奏性」。而壞人誇張扭曲的表情除了削減的殺氣,也如同太空人的浮誇表現,揭露喜劇表演之「落差」。當現代化的賣打火機女孩與傳統的賣火柴女孩同時出現在舞台上,更具有某種嘲諷的「對比」。形式上的加總增加戲劇張力,讓單一的故事情節更為豐富。

這是特別有心意的「新・賣火柴的小女孩」。對於大人,直覺上的吸收可能別有意趣,亦或浮誇不實。對於孩子,可能有趣,亦或疑惑;義大利語言與舞蹈劇場的結合,對孩子確實是近乎無語言的表演,具有想像力與邏輯力的挑戰,然而透過肢體與聲音表情,孩子依然可以建構出一個大概的故事走向,只差在吸收程度不一,接收的面向各有不同,沒有好壞。

整體來看,喜劇表演的揉合減化了悲劇的沉重,結局帶著寓意和暖意,一點魔幻,一點真實,一點悲傷,一點歡笑,一點黯然,一點希望,像是最終小女孩在月球上,用火柴點出一顆顆閃亮的星星,而大大的月亮照亮每個黑暗角落。看著星星,耳邊傳來抒情的民謠,餘音繚繞,小女孩在天上,很美好。

《賣火柴的小女孩》

演出|亞瑟.皮塔
時間|2016/4/3  14: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相較於原本童話的好壞分明,劇中善惡對立的界線顯得稍微模糊,也正因悲喜交雜,讓人不知該喜該怒,或者其實既喜又怒。此般雙重性,使得喜怒善惡無以定調,反倒提升了人物厚度,也提升了該劇的戲劇層次。 (吳政翰)
4月
15
2016
芭蕾、踢踏舞、默劇等多重舞蹈元素,不造成整體呈現的雜亂,反而產生某種簡樸的風格──這些表演動作都不流於炫技式的狂飆,更清楚被表現的是藉由肢體去完成(另)一條敘事軸線,讓故事與肢體成為一體。(吳岳霖)
4月
11
2016
雙手穿梭於小提琴、西特琴、陶笛、人聲、現場錄音循環播放、與預錄音樂間。這些多處取材的形式風格,並未霸道的彼此制衡,讓整齣戲淪為破碎的什錦雜燴,反而如馬賽克鑲嵌般,各自恰如其分地成了工整結構中的驚喜點綴。 (白斐嵐)
4月
06
2016
小女孩不需要幻想;取而代之的是小女孩的反擊能力,在屢次冷得受不了而期待屋子裡換來一點溫暖的她,點燃火柴、打開窗戶、放進屋內。火燒房子的結果,扭曲的一家全跑出屋外,雖然小女孩討來了一頓打也失去了所有的火柴,但也換到三人在寒夜受凍的小小報復。(汪俊彥)
4月
06
2016
死去並不是沉重的符號,作品中將月球翻過另一面,給了小女孩一個不同的角度審看自己居住已久的地球,翠綠、湛藍仍舊美麗。創作者藉由小女孩死亡後的想像達成了對社會的關懷,讓童話得到了新的詮釋與解讀。(林立雄)
4月
06
2016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