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的立體,語言的轉型《賣火柴的小女孩》
4月
15
2016
賣火柴的小女孩(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89次瀏覽
吳政翰(專案評論人)

世界各地,不論東西,皆有其各自獨特的說書傳統。不同於格局恢宏的神話、富含旨趣的寓言,童話的塑形相對單純,篇幅有限。雖其聽眾不乏成人,但以孩子為主,而如何讓受眾對內容產生興趣且專注聆聽,所仰賴的正是一切敘事的基礎——如何把故事說好。因此,精練而有力的故事、結構和人物,正是童話得以自古流傳至今的主要原因。此次邀演至臺灣的《賣火柴的小女孩》,改編自安徒生的經典同名童話,由葡萄牙裔的南非編舞家亞瑟・皮塔(Arthur Pita)執導,主要以音樂與舞蹈演繹。該劇的立體呈現,不僅宛若童書開展,使妙想奇趣躍然於舞台,也在樂舞合奏之下,將聽書體驗進入了別於平面、特屬劇場且回歸劇場萌生初始的敘事樂趣。

除了故事發生背景移至義大利之外,整體劇情大致不變,最特殊也最為亮眼之處是導演的處理手法,語言不倚賴口說,轉而寄於層次豐富的音樂及活靈活現的肢體。音樂主要由單人樂手於舞台側緣演奏,配器多元,包括小提琴、笛子、口技等,時而混入預錄聲響,時而進行現場後製,旋律繽紛多彩,節奏快慢有致,因此跨幅自由的音樂,不僅為戲營造起落交錯的氛圍,也抹上了一層夢幻而愉悅、童真而奔放的基調。劇中少有對話,偶現幾句零星台詞,例如:Fiammiferi(火柴)、Accendini(打火機)、Nonna Luna(月亮奶奶)、Roccocco(義式聖誕餅乾)等,讀音狀聲而有韻,節奏短促而清脆,在沒有字幕的情況下,一再重複,或如喃喃迴旋的咒語,或如輕快悅耳的童詩、童謠,充滿神祕又神奇的色彩,宛若不時冒出的隱形音符。人物之間的溝通、互動,主要藉由肢體、舞步來表達,展現態勢、情緒和心境,例如小女孩兜售火柴時跳來轉去、兩女孩之間的買賣較勁像是場比舞競演,隨順流暢的轉場,化為視覺上不斷跳動的有形音符。

全劇音樂性雖豐富、強烈,卻未因感官刺激而削減絲毫戲劇性。襯於種種歡愉、輕快的感受之下,蒼茫的白雪、巨大的明月、孤立的路燈,幽微地對映著小女孩的悲涼處境。如此對比的手法,幾乎貫穿全劇,寒溫、多寡、動靜並置,一切訴諸直觀,成了戲劇張力所在。冷暖色調交錯,三人成群的歡樂家庭對上了隻身獨影的女孩,前者服裝充滿鮮艷色塊而後者則單調樸素,兩兩之間在視覺上形成拉鋸,使蒼涼更顯蒼涼,悲楚愈加悲楚,同時,揭示這天真爛漫的表層,原來包裹著殘酷刺骨的內裡。

然而,小女孩不再只是良善無瑕的化身,偶爾也會出於嫉妒或怨懟,將火柴擲入拒之門外的美好家庭中;冷漠的一家人,卻也因以默劇為表演基調,使得醜中有了丑的本質,丑淡化了醜的色彩,整體略顯可愛而非一路可惡。因此,相較於原本童話的好壞分明,劇中善惡對立的界線顯得稍微模糊,也正因悲喜交雜,讓人不知該喜該怒,或者其實既喜又怒。此般雙重性,使得喜怒善惡無以定調,反倒提升了人物厚度,也提升了該劇的戲劇層次。如此雙重面向,讓主角偶有脫離當下低劣處境的時刻,一一點亮了舞台上的城鎮縮影,彷彿忽然有了魔法,可以隨心所欲,盡其在我,也並未讓劇情一廂情願地往苦情奔去,而是小女孩最終爬上了天梯,超脫人世苦海,跨入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境地。

這一境地,輕如鴻毛,小女孩與太空人得以共舞,此刻此地的失重與方才彼端的沈重又形成了對比。相對於前段童話,此段加編的敘事性雖顯著趨緩,然導演並未就此讓作品遁入理想國的綺夢之中,當高掛於舞台上方的月亮轉為地球,由蒼白變得多彩,此一熟悉球體,即刻串連古今,同時又像一面自身反照的鏡子,不斷映照先前的世俗(down-to-earth)面向,映照著劇中過客,也映照著劇場觀眾。

《賣火柴的小女孩》

演出|亞瑟.皮塔(Arthur Pita)
時間|2016/04/02 14: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芭蕾、踢踏舞、默劇等多重舞蹈元素,不造成整體呈現的雜亂,反而產生某種簡樸的風格──這些表演動作都不流於炫技式的狂飆,更清楚被表現的是藉由肢體去完成(另)一條敘事軸線,讓故事與肢體成為一體。(吳岳霖)
4月
11
2016
劇衝突和人物危機一路推疊,以上情節皆符合原著作,透過點燃火柴的夢幻想像與她饑寒交迫的現實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表達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刻同情,以及對社會的不滿。(蕭雅倫)
4月
10
2016
雙手穿梭於小提琴、西特琴、陶笛、人聲、現場錄音循環播放、與預錄音樂間。這些多處取材的形式風格,並未霸道的彼此制衡,讓整齣戲淪為破碎的什錦雜燴,反而如馬賽克鑲嵌般,各自恰如其分地成了工整結構中的驚喜點綴。 (白斐嵐)
4月
06
2016
小女孩不需要幻想;取而代之的是小女孩的反擊能力,在屢次冷得受不了而期待屋子裡換來一點溫暖的她,點燃火柴、打開窗戶、放進屋內。火燒房子的結果,扭曲的一家全跑出屋外,雖然小女孩討來了一頓打也失去了所有的火柴,但也換到三人在寒夜受凍的小小報復。(汪俊彥)
4月
06
2016
死去並不是沉重的符號,作品中將月球翻過另一面,給了小女孩一個不同的角度審看自己居住已久的地球,翠綠、湛藍仍舊美麗。創作者藉由小女孩死亡後的想像達成了對社會的關懷,讓童話得到了新的詮釋與解讀。(林立雄)
4月
06
2016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