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芭蕾?怎樣硬鞋?《點子鞋 2019》
1月
22
2019
點子鞋2019(高雄城市芭蕾舞團提供/攝影劉人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08次瀏覽
徐瑋瑩(2018年度駐站評論人)

兼具當代創意與芭蕾技術的當代芭蕾在台灣如何可能?去年我以「點子鞋 2018」的節目為例,【1】討論台灣多元化的舞蹈教育體制對專業芭蕾舞者養成,乃至芭蕾在台灣發展的影響。台灣缺乏專攻芭蕾訓練的完整教育體系與評選制度,因而難以培育出身形線條、技術水準與動作氣質皆具的典型芭蕾舞者。【2】此制度性問題並非台灣的芭蕾舞團能解決,然而各團有其自我的期許與因應之道。「點子鞋 2019」再次提供一個討論的案例,藉此我們能窺探台灣年輕編舞家如何以自身所學面對創新芭蕾的挑戰,同時還能彈性地接受藝術總監張秀如對穿上芭蕾硬鞋的堅持。【3】

「點子鞋 2019」的演出的確讓觀眾感受到舞台飄散著芭蕾韻味,然而卻非以古典芭蕾的技巧或氣質延伸而來的韻味,而是接近歐洲1980年代以降,職業芭蕾舞者與編創者透過扎實的芭蕾技術為基底,開創新舞風的嘗試。相較於古典芭蕾舞團女舞者輕盈飄逸且具抒情的質感,歐洲當代芭蕾作品的動作風格則強而有力,服裝簡潔俐落,舞者肌肉線條的真實感不被隱藏反而受凸顯。此種具動作重量感、肌肉真實感的編創風格是此次年輕編舞者採取的編創策略。【4】那麼,舞台上飄散著的芭蕾氣息是如何做到的?

此次的作品展現編創團隊的聰明。除了舞者的身型大多有芭蕾舞者細長的線條外,重點在於編創團隊善於利用動作編排、道具、服飾顏色、燈光設計去凸顯部分典範化的芭蕾動作,這些動作包括腿部的外開與延展、高踢腿與踮立於硬鞋的腿部姿態。這些具有芭蕾代表性的動作貫穿於舞作中,使得極富當代感的編創手法飄散著芭蕾韻味。

李宗霖的《無殼》是一首將芭蕾結合當代編創手法的聰明舞作。作品前半段特別吸睛。在微暗的燈照下兩位舞者似連體嬰般上半身緊貼交纏,以緩慢的動作前進。舞者一隻腳穿平底軟鞋,另一隻腳穿硬鞋;穿軟鞋的腿覆以黑色褲襪,視覺上不被注意;穿硬鞋的腿則肌肉線條清楚被見,視覺上搶眼。在緩慢移動過程中,前者多為支撐腿(比較容易穩定重心),後者則展現具芭蕾形式的舉腿、踮立姿態。這使得觀眾除了將注意力放在舞者上半身的游移舞動外,也特別注意到穿著硬鞋的高舉、彎曲、踮立的腿部姿態。相較於其它舞作普遍喜歡快速、強而有爆發性的大動作,開場安靜緩慢並具飄浮的舞動質感別具新意,也十分有趣。

這段舞蹈像似未切割的連體人緩慢移動,卻以芭蕾的腿部動作、姿態舞動,造成視覺意象上詭異的複合重層。一方面異於常人的變形身體被凸顯,另一方面此變形身體卻舞蹈著高雅且高難度的芭蕾腿部動作,甚至還流露出相互偎依的緊密連結。這樣的編排方式翻轉了一般常見,將變形之身體塑造為恐怖、低下、邪惡的意象,賦予異化身體高貴並具情感性的特質,引導我們對異化的身體有更多的想像。此創意性的使用芭蕾特色動作的編創手法,形式上十分別緻獨特,視覺意象上也極具衝擊性。比較可惜的是,兩位舞者分開後的舞蹈段落在芭蕾技術的精準度與質感上的掌握稍嫌不足,這或許也導因於編排上還在摸索芭蕾動作如何體現內在複雜情感而產生的不確定性。

魏梓錂的《Dominator》是一首相對清新流暢與穩健的小品,舞者芭蕾技術的穩定度與技巧皆佳。部分舞作以長方柱為道具來輔助動作的穩定性與延展性,藉由創新芭蕾動作傳達猶疑、尋覓的內在心理狀態。此作品大部分是運用流暢的芭蕾腿部動作呈現往返、高低的空間路徑,在昏暗的燈光下傳達徬徨不定的意象。這是台籍年輕編創者四首作品中嶄露芭蕾硬鞋技術最多的一首。

簡麟懿的《Sway Me》舞作如題名,整首舞最亮眼的部分即是晃盪於舞台空間中的幾盞燈,與女舞者修長的身形線條。女舞者雖然腳穿硬鞋,然而在燈光設計與舞蹈動作皆聚焦上半身的情況下,硬鞋並無太多的發揮,反倒是細長的軀幹與手臂在內縮與外放間產生的強烈張力觸動人心。節目單中此作品的介紹指出「芭雷伶娜則是拄著名為『硬鞋』的枴杖,在搖搖晃晃的房間裡,搖搖晃晃的跳完自己筆直的人生」,此極富創意的硬鞋想像,被寫真的以顛簸的硬鞋踮走姿態呈現。硬鞋寓意拐杖所含的支撐、支柱、得以依靠的意象,並非作品所要表達的核心。作品主要呈現在搖晃燈泡的暗黑空間中,女舞者焦慮掙扎與脆弱勇敢的心境。

謝佩珊的《X關係》是她首次嘗試以芭蕾動作為創作焦點的作品。舞作以兩男一女試圖展現現代人的疏離孤獨乃至產生虛擬伴侶。舞作前後呈現兩種不同色調的反差。前段是以許多低水平現代動作技術與雙人身體互動關係傳達內心孤寂、渴望被愛的強烈感受,音樂安靜而抒情。後段則是以節奏強烈的音樂配合女舞者被抬舉的動作展現掙扎不安的情緒。前段的動作技術是(編)舞者慣用而熟悉的,因此顯得流暢自然,後段女舞者在兩位男舞者的支撐下變化高空托舉姿態,過程中則略顯忙亂,且女舞者在高空的靜態姿勢難以生動的表達情感,稍嫌可惜。即便如此,作品整體層次分明,芭蕾舞前輩葉麗娟對芭蕾的熱情與表現張力,也值得後人學習。

「點子鞋」作為創新芭蕾的平台從2004年至今已走過十六個年頭,提供許多年輕人創作芭蕾的機會與一展長才的舞台,藝術總監張秀如的努力值得肯定。在大環境無法提供單一專業芭蕾養成教育的結構下,民間喜愛芭蕾的教師與舞者透過各種方式壯大芭蕾能量,希望栽培出閃亮的芭蕾舞星。在芭蕾的世界裡,舞者是最重要的,身形條件與技術掌握是一首舞作是否飄散芭蕾韻味的判準與作品成敗的關鍵。而觀眾對技術的要求只會愈來愈嚴苛。張秀如堅持舞者穿硬鞋上場展現當代芭蕾的企圖,還等待更多有勇氣與理想的年輕(編)舞者來挑戰。

註釋

1、參照徐瑋瑩:〈硬鞋與芭蕾的糾葛《點子鞋 2018》〉,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28240

2、目前有愈來愈多以芭蕾為專業的相關人員投入芭蕾教育與編創、展演的工作,為台灣的芭蕾舞界積累競爭與創新的能量。

3、此次展演共五首舞碼,由四位台灣年輕世代的編創者與一位韓國資深編舞者同台演出,在此只討論台灣編舞者的作品。

4、韓國編舞家李正潤的作品《Alone Together》明顯地不同於台灣年輕編舞家的創作手法。其作品偏向抒情飄逸的風格。表演此作的女舞者Kim Joo-Won則曾是韓國國家芭蕾舞團的首席舞者。

《點子鞋 2019》

演出|高雄城市芭蕾舞團
時間|2018/01/12 19:30
地點|高雄文化中心至善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