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焦慮迷霧:在夢境與現實之間探索成長與勇氣《喜妹夢遊仙境》
10月
08
2024
喜妹夢遊仙境:兒童的焦慮劇場(藝夥人表演製作團提供/攝影李思賢、蕭慧杉)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96次瀏覽

文 蘇紹明(高雄城市芭蕾舞團教師)

《喜妹夢遊仙境:兒童的焦慮劇場》是一場充滿魔幻色彩的冒險旅程,專為小朋友們打造,帶領他們進入一個充滿挑戰與成長的奇幻世界。主角喜妹表面上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女孩,卻在生活中面臨父母的期待、同學的排擠與網路霸凌等煩惱。這些問題與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孩子息息相關,讓觀眾們能在喜妹的經歷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在仙境的冒險中,喜妹展現了勇氣與堅韌,不斷克服各種困難。每一次挑戰都是她成長的契機,她不僅學會了如何與外界壓力抗衡,還在這個過程中更好地認識了自己,逐漸成為一個更加堅強、快樂並懂得愛自己的人。

演出巧妙地將現代戲劇與當代舞蹈結合,透過肢體與情感的表現,深刻展現了成長過程中的內心掙扎與情緒變化。特別的是,這場演出與觀眾有著緊密的互動,小朋友們不僅是觀看者,更是冒險的參與者。他們跟隨喜妹一同探索困惑,在過程中學習如何面對並處理生活中的煩惱。這樣寓教於樂的互動式演出,讓孩子們能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在故事的結尾感受到成長的啟發與力量。


喜妹夢遊仙境:兒童的焦慮劇場(藝夥人表演製作團提供/攝影李思賢、蕭慧杉)

精靈角色在劇中的象徵意義尤為重要。他們不僅是喜妹內心的具象化呈現,也是現代孩子焦慮與渴望的投射。無論是對被理解的渴望、對外界壓力的恐懼,還是對自我價值的懷疑,這些精靈如同鏡子般反映了喜妹內心的掙扎與期望。這些精靈的形象各具特色,充滿幻想色彩,但它們也深刻反映了現代社會中的問題。某些精靈象徵來自父母的高期望,時刻提醒孩子們必須表現優秀;而另一些則代表網路霸凌或同儕排擠,讓孩子們感受到無形的壓力與不安。精靈的肢體動作與形象設計非常具有象徵性與啟發性,每個精靈的造型與動作,無論是靈活的、優雅的,還是笨拙的、僵硬的,都恰到好處地傳達了某種內心情緒或社會壓力。舞者們通過肢體語言,以視覺化的方式將這些情感呈現在觀眾面前,讓孩子們更深刻地感受到喜妹面臨困境時的內心變化與成長。

夢境中的角色「夢夢」是喜妹內心渴望的具象化身。在夢境中,喜妹擁有了現實中無法獲得的勇氣、力量與理解力。夢夢以第三人稱的方式出現,代表了喜妹內心深處不敢面對或無法表達的願望。夢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差距在劇中尤為突出。夢境是無限的,充滿了可能性,讓喜妹擁有了自由與力量;然而當夢境結束,回到現實,她仍然要面對父母的期望、同儕的排擠和網路霸凌。這種反差,凸顯了她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掙扎與無力感。夢境提供了一個理想化的避風港,但同時也強烈反映了現實的殘酷與限制。喜妹必須學會如何在現實中找到夢中的力量,並用這些力量去應對真實生活中的挑戰。

《喜妹夢遊仙境:兒童的焦慮劇場》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和互動式的演出,成功將孩子們內心的焦慮與渴望具象化,讓他們在觀賞過程中感受到成長的力量與啟發。這不僅是一場奇幻的冒險旅程,更是一段探索自我、面對困難與追尋成長的旅程。

《喜妹夢遊仙境:兒童的焦慮劇場》

演出|藝夥人表演製作團
時間|2024/09/21 14:30、19:30
地點|屏東演藝廳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身首分離所象徵的流離,一旦作為一種被指認為「異人」的悲劇性後果,而本身具有流動性的內在特徵時,尋找親人的強烈慾望與回歸身體的形式表現,似有被解消掉能動性的擔憂。
5月
16
2025
劇場不再是召喚國族記憶的祭壇,在這裡,鬼魂不求平反、死亡不能被意義化。這正是《落頭氏》的批判力道——不是出自特定政治議程的批判,而是持續召喚那個尚未到來的、幽靈般的政治。
5月
16
2025
《赤子》雖亦遵循如此英雄敘事結構,但編劇施如芳似乎更企圖開拓布袋戲新的故事乘載,將「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為故事原型,以虛載實,叩問歷史與當下時代處境。
5月
12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