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焦慮迷霧:在夢境與現實之間探索成長與勇氣《喜妹夢遊仙境》
10月
08
2024
喜妹夢遊仙境:兒童的焦慮劇場(藝夥人表演製作團提供/攝影李思賢、蕭慧杉)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98次瀏覽

文 蘇紹明(高雄城市芭蕾舞團教師)

《喜妹夢遊仙境:兒童的焦慮劇場》是一場充滿魔幻色彩的冒險旅程,專為小朋友們打造,帶領他們進入一個充滿挑戰與成長的奇幻世界。主角喜妹表面上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女孩,卻在生活中面臨父母的期待、同學的排擠與網路霸凌等煩惱。這些問題與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孩子息息相關,讓觀眾們能在喜妹的經歷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在仙境的冒險中,喜妹展現了勇氣與堅韌,不斷克服各種困難。每一次挑戰都是她成長的契機,她不僅學會了如何與外界壓力抗衡,還在這個過程中更好地認識了自己,逐漸成為一個更加堅強、快樂並懂得愛自己的人。

演出巧妙地將現代戲劇與當代舞蹈結合,透過肢體與情感的表現,深刻展現了成長過程中的內心掙扎與情緒變化。特別的是,這場演出與觀眾有著緊密的互動,小朋友們不僅是觀看者,更是冒險的參與者。他們跟隨喜妹一同探索困惑,在過程中學習如何面對並處理生活中的煩惱。這樣寓教於樂的互動式演出,讓孩子們能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在故事的結尾感受到成長的啟發與力量。


喜妹夢遊仙境:兒童的焦慮劇場(藝夥人表演製作團提供/攝影李思賢、蕭慧杉)

精靈角色在劇中的象徵意義尤為重要。他們不僅是喜妹內心的具象化呈現,也是現代孩子焦慮與渴望的投射。無論是對被理解的渴望、對外界壓力的恐懼,還是對自我價值的懷疑,這些精靈如同鏡子般反映了喜妹內心的掙扎與期望。這些精靈的形象各具特色,充滿幻想色彩,但它們也深刻反映了現代社會中的問題。某些精靈象徵來自父母的高期望,時刻提醒孩子們必須表現優秀;而另一些則代表網路霸凌或同儕排擠,讓孩子們感受到無形的壓力與不安。精靈的肢體動作與形象設計非常具有象徵性與啟發性,每個精靈的造型與動作,無論是靈活的、優雅的,還是笨拙的、僵硬的,都恰到好處地傳達了某種內心情緒或社會壓力。舞者們通過肢體語言,以視覺化的方式將這些情感呈現在觀眾面前,讓孩子們更深刻地感受到喜妹面臨困境時的內心變化與成長。

夢境中的角色「夢夢」是喜妹內心渴望的具象化身。在夢境中,喜妹擁有了現實中無法獲得的勇氣、力量與理解力。夢夢以第三人稱的方式出現,代表了喜妹內心深處不敢面對或無法表達的願望。夢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差距在劇中尤為突出。夢境是無限的,充滿了可能性,讓喜妹擁有了自由與力量;然而當夢境結束,回到現實,她仍然要面對父母的期望、同儕的排擠和網路霸凌。這種反差,凸顯了她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掙扎與無力感。夢境提供了一個理想化的避風港,但同時也強烈反映了現實的殘酷與限制。喜妹必須學會如何在現實中找到夢中的力量,並用這些力量去應對真實生活中的挑戰。

《喜妹夢遊仙境:兒童的焦慮劇場》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和互動式的演出,成功將孩子們內心的焦慮與渴望具象化,讓他們在觀賞過程中感受到成長的力量與啟發。這不僅是一場奇幻的冒險旅程,更是一段探索自我、面對困難與追尋成長的旅程。

《喜妹夢遊仙境:兒童的焦慮劇場》

演出|藝夥人表演製作團
時間|2024/09/21 14:30、19:30
地點|屏東演藝廳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齣戲儼然將自己定位成一個重現歷史真相的紀錄者,力求詳實地將「八仙塵爆」由始自終地紀錄下來,以對抗群眾淡忘事件的命題。然而,《那場被遺忘的派對》並沒有在這個命題下具備反思能力……
10月
11
2024
然而藉由權力跳轉的操作方式將笑點隱藏在文本結構裡,提供感官娛樂之外的意趣,演員也因著事件的推進能在轉折處強化角色立體感,讓角色生動鮮活,彎彎繞繞之間驚喜不斷
10月
10
2024
在這次演出中,放大的劇場空間,使得導演與舞台設計必須改變觀眾的位置與視角,讓他們從視野有限的共乘者,變成了全知的鳥瞰者,不能參與,只能旁觀。
10月
07
2024
編導並未安排更流暢且有意義的換場,彷彿唱完一首歌,然後再下另一首的前奏,這齣戲就可以準備開始進入下一段,於是《織男・彼赫巫》大概就是十一首MV的歌單播放,不需要準確連結,也無法有效縫合、或是構成「一個」完整的敘事。
10月
04
2024
《織男.彼赫巫》作為一齣主打泰雅族的原創歌舞劇,但觀點卻與一般的戲劇無異,訴說應該尊重多元性別的差異,卻並未著重在泰雅族身上的異同進行延伸;講述了織布對於泰雅族而言無可取代的獨特與意義,卻也未就此解釋男性不可織布的緣由。
10月
01
2024
《夜燈》不僅僅作品本身小而精巧,連觀眾人數也是不到五十人,因為空間有限,在小小的坐墊上互相緊挨著,形成一種親密的觀賞經驗。
9月
25
2024
綜觀三齣作品,「尋死」命題的有效,基本建立在對於勞動現狀莫可奈何的絕對信任上。然而從勞動狀態、精神缺失到尋死展演,真正具有推演關係的僅有末二者,也就是各種精神狀態的缺失才是促成死亡的動機。
9月
24
2024
一小時上下的泰國廣播電台擷取引出了討論「媒體會如何形塑國族認同?」媒體甚至含括戲劇,劇中我們像在凝視整個泰國社會,然而追根究柢我們還是在觀看導演和編劇提供的虛構的真實,這樣的思考上的錯落感好像帶出一種後設的態度又或來回辯證的關係,令人不由驚喜 。
9月
18
2024
而在日復一日中,他們彷彿接受了這樣的荒謬,讓廣播裡的那些政策宣導、那些無理事蹟和振奮人心的言語,都納入自我的意識裡,將之整合。因此,當他們開始說話時,戲劇的主題便自然地被帶出──關於底層人民那些對於生命、性、宗教、權力與死亡的感悟與無力。
9月
1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