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報訊?報與誰聽?《tiativ─末代山林・衝擊》
12月
23
2019
tiativ-末代山林・衝擊(羽・擊舞藝術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13次瀏覽

盧宏文(專案評論人)


第一次知道「羽・擊舞藝術」這個擊樂創作團隊,源自於2018年,在屏東三地門鄉舉辦的「TJIMUR藝術生活節」,聽見「羽・擊舞藝術」的慈姆達斯・達拉巴央和依度為蒂摩爾古薪舞集、印度Kaishiki Nrityabhasha 舞團合作的演出進行現場配樂;當時一聽,即為他們所敲擊出的律動感和生命力而傾心,也欽佩他們在屏東瑪家鄉涼山部落,努力經營擊樂團體,以此傳承排灣族文化,並補足偏鄉教育資源缺乏與社福能量不足的苦心。直到今年年底,才有機會聽到他們的專場演出。

tiativ-末代山林・衝擊(羽・擊舞藝術提供)

演出正式開始前,團長慈姆達斯先以中文將「tiativ」在排灣族語境中的意涵,以及本場演出所欲傳達的理念解釋了一番;這樣的自我闡釋,有時候確能提供來自四面八方、生長環境落差甚大的不同觀眾們,對於作品的一些參照座標,但說明的分寸殊難拿捏,少了也許觀眾始終只能在作品的表面打轉,多了則陷入自我解釋的迴圈中,令演出的韻味被大幅削弱。

而《tiativ─末代山林・衝擊》關於自身的闡釋,出現在作品的節目冊中,出現在團長的演前說明中,甚至到了演出的第一場,以及中間的場次,還要透過說書人之口,將作品概念,以字正腔圓的中文,於擊樂聲中穿透而出。但是,這些意涵在音樂、肢體和影像的結合中,早已不言而喻,甚至走得更深、更遠。文字和語言能夠說明的,哪及作品裡電光石火間的傳達,正如團隊所不斷強調的tiativ精神──語言與文字如何能追得過心靈之風呢?

回到整體的演出表現、演出者與樂器,在演出中,「羽・擊舞藝術」大量使用了自創的排灣族陶壺鼓,陶壺鼓略為堅硬卻又不失厚實感的音色,搭配演出者的敲擊技法,確能使整體演出的情感與能量被擊打而出,扎實地敲在觀眾的心頭。但就新創樂器而言,陶壺鼓的表現技法與音質,如何能與其它相近的鼓類樂器做出區隔,尚有待創作者的奮勇實驗。

擔任主要表演者的四位擊樂手潘長娟、胡書鳳、曹閔恩和曹閔皓,雖然年紀尚輕,但演出時的專注力,與時而分流、時而匯聚的合作默契,令觀眾也隨之收斂心神於鼓聲中。演出中,最抓住人心的一幕,發展於舞台上的大型陶壺鼓皆離場後,表演者吹著鼻笛現身,鼻笛聲宛如風之嗚咽,遠遠近近,如泣如訴,對於傳統流失的感嘆,乘著風聲,引人思想起tiativ尚存之年代,藉著演出者的肉身,召喚tiativ進入當代。也因此,鼻笛之運用,不僅止於原先的傳統吹奏用途,在領唱者敲擊著木杖進場後,鼻笛便化身成另一種敲擊樂器,與木杖彼此唱和。

透過極為花費體力的擊樂演出、重複奔跑跳躍、拆解自傳統舞蹈動作的肢體,與歌謠吟唱,演出者在舞台上的所有消耗,掏空了肉身,來催動能量與族群精神水脈的注入。最終,曹閔皓捧著陶壺現身,漫天細小琉璃珠雨中,其他三名表演者敲著銅鐘,傳遞古老的訊息與當代的疑問,當所有聲響寂靜,一切又回歸於陶壺內。

但創作者或許可繼續追問的是:在回歸陶壺之後呢?還要再傳遞什麼樣的訊息?又要再說給誰聽?回歸與追尋族群文化精神是當務之急,只是回到創作所能推衍的層面,有沒有可能給出一個更大於此的提問與答覆。如同文章開頭所提的自我闡釋,創作是否可以超越自我定義的迴圈,並以此回應傳統不可再現的現實,讓時間重新流動,從有所繼承的傳統,流向尚未揭曉的未來。


註釋

1、根據演出團隊FB的說明,tiativ音近「底亞底」,於排灣族語裡,是風之羽的意思,是傳訊者,亦是配戴信息之羽的人。此註釋摘錄整理自此貼文:https://reurl.cc/K6zAOj

《tiativ─末代山林・衝擊》

演出|羽‧擊舞藝術
時間|2019/11/16 19:30
地點|新北市樹林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