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以為用之無處不用:回歸身體《無用》的無價之舞
7月
04
2019
無用(雲門劇場提供/攝影陳長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10次瀏覽
張思菁(2019年度駐站評論人)

2019/6/15 15:00

既是雙人共舞也是單人影舞,在「我跟我自己」與「你跟你自己」之間;既是外顯無用也是內省不用,在試探身體之可能與不可能之間;既是追尋認異也是重塑認同,在投射廣大脈絡與回溯內在本我之間。周書毅與王榮祿的身體從靜默到發聲,一輕盈一厚重、一彈性一根著、一扭擰一拉扯,叨叨絮絮出這一場無用之用的感觸與省思。

觀眾進場,兩人早已分別安坐在劇場的斜對角,向內狀態地安靜著。眾人的腳步迅速擴散將自己安置到四面環繞的觀眾席,四方舞臺的頂上是垂掛如傾倒的芎頂的雙層白色塑膠布,透著上頭隱隱的日光。王榮祿起身走向周書毅,拉起手臂上提,被無限擴張擰轉折凹成彷彿不自然的、超越極限的手臂與肩膀關係。緩慢而細微的,擰轉著身體上半身的各處關節。兩人從主動與被動,進展到互為主被動,控制人的同時也被控制著,成為一種無法分離的相互牽絆。這般的拉扯擰絞,彷若本我、自我與超我的層疊關係,糾結難解。

周書毅的獨舞是緩慢且專注的,令人揪心般的呈現各種身體的平衡,以單腳或單腿探索著身體周遭的空間,因著極力平衡而微微顫抖的身影,彷彿下一秒就快要失衡,於一種極度危險的邊緣處。音樂的陣陣海潮聲中偶有遠處細微的船鳴笛聲,彷彿回應著他曾獨自在海岸邊找尋的那些日子,在情緒與自我的危險平衡之中,盡全力在當下與不斷流動的平衡點共處。而身處舞臺較外緣的王榮祿,則是不斷被空氣中的莫名力量狠狠推擠,不斷地被失衡。總在剛站定的時刻,又再度被失衡,走動到另一個定點,再次穩定,又再度被失衡,成為一個不得不遊走的身體。彷彿一次次經歷狠狠打擊,來自於外的重力與來自於內的努力,被迫流動與移動自我,彷彿在控訴著內外交擊的壓迫,彰顯著肉身的奮戰。

顫抖,莫名的恐懼彷彿從體內竄起,又彷若大時局的變動與恐慌從空氣中蔓延。王榮祿身體不停顫抖,細碎的抖動從手蔓延到整個身體,周書毅奮力抱著他、壓制他,試圖讓這樣的顫抖停下來,數度嘗試卻無以阻止。如病毒般漫出的恐懼,連周書毅也不禁被感染般地一同顫抖了起來。顫抖的震波推擠推動著,成為雙人在空間中移動的動力,身不由己卻依舊試圖共存、共舞。

燈光瞬暗,王榮祿的獨舞只剩依稀可辨的身影舞動。模糊之中觀眾只能盡力睜大眼,看著彷彿快要消失於黑暗中的身體,奮力奔跑、舞動與激烈的身體動作,聽著大口大口的喘氣聲迴盪在漆黑的場上,不忍卻只能眼睜睜見他倒地,而黑暗依舊。終場,周書毅在一段獨舞後,頹然躺下。上方白色塑膠布漸漸落下,彷如不支而落下的天空芎頂,伏蓋在他微弱呼吸起伏著的身體上。燈暗再亮,活生生的身體舞影皆消失,彷若未曾有過,獨留著滿地白布,和觀者腦中曾經存在的不在,觸動著情緒流動。

演出後的王榮祿說明著2016年首版《無用》適逢香港雨傘運動後的氛圍,以及現下2019年於臺北再次登臺但香港正進行反送中運動的演出脈絡,讓舞作映照著對人權政治環境等脈絡的劇烈變動之無力感與憂心。而讓觀者如我感受更深的,則是兩位編舞者關於自我與身體的省思質疑與重新釐清,在人生中的一個短暫空白與停留,讓兩人激盪著再次思考,我們的身體能做什麼?我們的舞蹈又能做什麼?無論是失衡與平衡、抵抗與發聲、陪伴與離開、行動與靜止等種種作為與不作為,都仰賴我們唯一的活著的身體實踐與舞動表達。看似無以為用,實則無處不用的舞蹈,在資本制度中雖無從計價,是為無價。

《無用》

演出|王榮祿、周書毅
時間|
地點|雲門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