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識的滋味《杏仁豆腐心》
9月
03
2014
杏仁豆腐心(壞學長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688次瀏覽
楊美英(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根據過往的看戲經驗,許多劇場新作來自於集體即興創作或原創文本,往往帶給觀眾許多未知的忐忑、驚喜、或意外的負荷,但如果表演團隊採用了已知的好劇本,通常具備了某種程度的票房保證與吸引力;接下來的問題便是觀眾將要面對何種技術能力與藝術風格的呈現,產生符合期待的詮釋或預期之外的失望?

《杏仁豆腐心》的劇作家是一九五七年出生的鄭義信,在日朝鮮人,以此作品向契訶夫致敬,劇中運用了《櫻桃園》若干言詞作為戲中戲的表現。當壞學長劇團以此劇作為其第一號作品,帶到了台南市公園路的市定古蹟「321巷藝術聚落」中台南人劇團進駐的日式老屋內,乍聽、乍看,都覺合適、且有意思。

在高音頻、嘈雜的熱門音樂現場演唱會的背景音樂中,觀眾陸續擠入日式平房小小客廳前的方型區域。音響喇叭放送的音樂聲真的很大,大到連工作人員對觀眾宣布注意事項的時候都會感覺到互相干擾。如此熱烈的雜音一直延續到開演,想來可能是鋪陳全劇角色的心緒煩亂、心情不佳,但也可能因此讓該劇的煩躁在演員入場之後少了可供大筆揮灑的版面、或是再行宛轉的餘裕。

表演的情節大致和原劇本一樣,有一對相戀七載的情侶,已經各自打包行李,即將搬出女孩父母留下的老家。兩人看來舊情已逝、無話可說,卻也不免若有所牽引、互相在乎,終於被壓抑的心底話如壓力鍋爆開似的傾瀉而出,使得兩人更加確定過去的愛情是再也無法回復了。

不過,原來劇本設定這一對情侶分手前的最後場景為聖誕夜,冬天下雨飄細雪的深夜,「風拍打著窗。帶著遙遠記憶的風,拍打著胸口」【1】,兩人一邊整理著房間一邊聊起往日種種,一同嚐著便利超商買回來的杏仁豆腐,也因此兩人多次先後幾次說著「好冷」,串聯了外在氣候與角色身心,讓人格外有感,蒼涼的詩意相映。上述的感受與此次演出版本大為迥異:或許是現實環境的關係,劇中角色身處炎熱夏天、七夕情人節,雖然一樣吃著杏仁豆腐,徒然成了打發時間或口欲慣性的小甜點,就連兩人說了幾次的「好悶」,在層次堆疊缺少變化、提供內在情境聯想不足的聲音表情之下,不免讓坐在觀眾席的筆者自忖,如此的沉悶乃是屬於導演企圖通過角色關係而營造的戲劇效果,抑或是觀眾疏離於表演情境之外所感到的自身狀態?

如果考慮外國劇本的異地移植或在地改編,那麼勢必應該牽一髮動全身。既然已經把冬天變成夏天、「好冷」成了「好悶」,就連劇中女孩在錄音機裡所宣稱的「……我到夏威夷旅行,不在家。在亮麗的陽光下,我要好好地舒展筋骨、潛水、還有釣魚」來佯裝平靜無事的熱烈陽光形象,與自身實際處於冷寂寒冬的對照也隨之無從成立。又或者換種角度設想,假如導演想改以炎熱天氣的鬱悶、煩躁,比喻劇中男女關係的滯悶、窒息效應,則是另外一條有待建構的戲劇敘事線條。

筆者以為,在八十年的日式老屋內搬演這齣戲,不僅具有先天的美感優勢與正當性,連同劇中運用了《櫻桃園》的戲中戲手法,呼應了角色生命困境的絕望感,更添滄桑;譬如,當劇中和同居多年男友分手、而且決定要賣掉父母老家的女孩,拿起契訶夫的《櫻桃園》念著:「他已經把蒙坦納附近的那棟別墅賣了,這下子一無所有了,什麼都沒有了。我自己也是一文不剩……今年八月這個莊園要拍賣了。我的天!」又如,當兩人經歷了彼此詰問、肢體衝撞等情緒激動的片段之後,女孩刻意的要求為男孩進行最後一次的表演,高聲說著:「……我祝福你,櫻桃園賣掉了,沒了,這是事實,是真的了,但是不要哭,媽媽,你還有生活要過,你善良純潔的靈魂還在……」之後的舞台指示為接著「深深地一鞠躬」,女還祝福男孩「你是可以的喔,以後。」「和新的女朋友,新的生活,重新開始……」可是,劇中男女的關係並未在演員的互動中建構出來,除了後半場的若干激情片段,可以感受到兩位年輕的演員放開投入的強度,打動了若干觀眾;然而,整場許多內在情感細膩轉折的對白總像是被無意識的快速執行完畢,導致破題的杏仁豆腐也成了破碎的滋味,實在令人感到遺憾。

末了,據說這齣戲為了配合台南場次,特別將老屋庭園既有的燈泡點亮了,還安排女孩點燃了一支又一支的仙女棒,邀請男孩一同出門去觀星。也許就場景或是劇情單點的設計而言,漂亮的、浪漫的,短暫成立,能否回扣全劇脈絡,是個疑問。至於導演和演員如何共同處理角色與環境視覺、道具使用的情感關聯、及其前後動機轉變,需要更多有感的意識與努力,期許劇場新秀「壞學長」下回新作。

註釋

1、摘自 〈杏仁豆腐心〉《日本80後劇作家選》2013.07,台北市:書林出版,頁87。以下摘錄同此。

《杏仁豆腐心》

演出|壞學長劇團
時間|2014/08/29 19:30
地點|台南市321巷藝術聚落‧台南人戲花園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場觀演形式仍以鏡框式作為使用,但就整體空間而言,已突破傳統劇場空間的束縛,彷彿是我們踏入這對男女熟悉的空間,一堆外人卻同劇中主角被當下的既有建築物所包圍,充滿著實際地「窺視感」。(邱書凱)
9月
22
2014
在這個「本地」(台南)的「異地」(日式)建築裡,彷彿錯落出了一個被扭轉的「異空間」,正上演著一個來自日本的故事。導演雖未原封不動地複製原作,卻未對劇中的語言有太大的更動,這種「半轉譯」的詞彙,反而映照出台南這個演出場域的特殊性與雜揉性。(吳岳霖)
9月
01
2014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
知識也是一種權力。對某些政權而言,知識可以是危險的,需要被管制;對某些人民而言,知識會讓自己身陷險境。人們可以藉由獲得知識來改變人生、改變社會;也可以藉由知識展現優越。不過對於看完《白兔紅兔》卻被迫閉嘴的觀眾而言,知識變得無用,在感受到「知情」所帶來的權力的同時,卻也無法藉由說出「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來彰顯特權。
3月
22
2024
誠然,故事的熟悉感加上網路作梗的堆疊,讓觀者對演出內容多少還能掌握劇情所傳達的內涵,無論是回應先前的教育宣導或是反映當今的網路亂象,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教化意味仍顯得相當濃厚,勸世的目的不難體會。但既是標榜「音樂劇」作品,則做為主要架構的音樂旋律、唱曲歌詞、肢體節奏,則必須面對最殘酷的演出考驗。細數曲目表中包含序曲、終曲及中間串聯等洋洋灑灑總共多達十五個曲目,音樂唱段的編創可說具足了滿滿的誠意。
3月
1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