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劇場,回到生活《關於生之重力的間奏式》
1月
13
2017
關於生之重力的間奏式(陳藝堂 攝,牯嶺街小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75次瀏覽
王威智(社會人士)

《關於生之重力的間奏式》(簡稱《生》)的觀眾進場被要求報上名號,由視障表演者李新寶在上舞台黑板逐次寫下名字。運氣好的觀眾可以被辨識出字跡;運氣差一些的,名字遭到覆寫而難以閱讀。看不看得見名字,或許不重要,在稍後的演出,你我的名字將由身體正常的表演者拭去。黑板再由視障表演者李新寶以字體放大十倍的形式,寫上唯一清楚可見的「幹」字。

整場演出是「幹」字的延伸身體演繹,生存的,性意涵的,鬥搏的身體。如開場,一男一女身體正常的演出者(黃柔閩和黃志勇),在舞台持續地直線移動。交錯行進之餘,雙方腰間伸出的雙手似乎擁抱著什麼,卻也讓觀者摸不著頭緒。表演者展示了常態的身體控制,亦帶出身體作為物質符號,在缺乏語言輔助时,充滿詮釋的不穩定性。

後續的數個演出段落,表演者的肉身質疑了個體和主語(你、我、他)的內在連結。姜聲國嚴重扭曲無力的肢體與發聲,鄭志忠強而有力的上臂及其萎縮的下半身,兩人自身獨有的肉體形態與移動方式,比方說鄭的倒立,為觀眾呈現身體的異質軌跡。所謂正常的我,至少部分建立在對於身體異常的無知無覺之上。《生》則要求觀者直視身體的不可共量性,我、他之間從來不能簡單互換。

諸位讀者,為了深化演出的意義,請耐心地容許我岔一下題。

一天,當我坐公車時,有位明顯是唐氏症的中年女士上車。車身搖晃,她不小心撞了我一下,說了聲疑似抱歉的話。用疑似是因為,事實上我無法聽懂她在說什麼。不久事件發生了。另一位中年男士要下車,經過女士身邊時,一時沒抓好扶手,又因為車子搖晃,舉起的手直接肘擊該女士的右臉頰。女士隨即抱著臉痛苦地說著什麼,男士則輕抱她的頭,不斷「對不起」。四周觀者與我面面相覷。

我對此事件感到強烈同情,然而亦不禁困惑起來。假如那位女士沒有明顯扭曲的外觀,難以理解的發聲,關於她的遭遇,我是否仍會移情?如果今天是一位高壯年輕男子被肘擊,我可能毫無感觸。究竟我的反應是源自對「異常」的同情,還是對於不幸的感傷?

面對《生》,我同樣猶豫,決定不了與表演者的關係。

或許身體一直都未能由自我完全掌握。哲學家尚-路克‧南西(Jean-Luc Nancy)在接受心臟移植手術後,對著自己身體內的心臟感到疑惑──身體還是自己的嗎?公車事件與《生》的意義在於,揭示人事實上不斷地透過鑲嵌於自身那「正常」身體所看出去的平凡視角,與異質的他者之身反覆協商。所謂異質不單指他人的身體,更有存在於自我肉身中的潛在變化──因病痛而變化成為非正常的狀態,因任何無法預知的意外而去詰問習慣的常態。《生》編輯了複合腳本,以殘、病在劇場製造意外,敞開了身體溝通的脆弱網絡。

於是,鄭志忠一百八十度迴轉時,雙腳如鞭子打在與他反覆纏鬥的李新寶臉上。不知是意外或是排演的重擊,同時敲打著觀眾神經。移情與否,是情感投注,亦是倫理選擇:是誰,又要以怎樣立場去感受痛苦?《生》顯現了正常的建構性,將擁抱「非常態」的種子埋在觀眾內心,留待人走出劇場,回到生活中檢討。

《關於生之重力的間奏式》

演出|身體氣象館
時間|2016/12/31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殘缺的身體挑戰了觀者對既定活動想像的認知,這些移動凸顯身體多樣性的可能,好似在告訴觀眾,本來就是有這般不盡相同的移動和使用身體的方式,在劇場巧妙的美學融合下,觀看的權力位置似乎被打破。(張懿文)
1月
04
2017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