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演空間的文化想像與置換《1+1》
4月
19
2017
注視(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11次瀏覽
徐瑋瑩(特約評論人)

台南藝術節「城市舞台」系列讓表演發生於城市各角落,只要有創意,城市即舞台。配合此計畫,風乎舞雩藝術總監顏鳳曦以台灣史上別具意義的延平郡王祠為《1+1》展演場所。創作者運用祠廟的建築特色,強化舞作的視覺效果與意境、意義的聯想。《1+1》由風乎舞雩邀請韓國On & Off舞團共創,將現代性的身體語彙連結到東方歷史文化的想像中。此製作的一大特色是空間運用與場景調度,觀眾於現場的臨在感則是製作的訴求。演出分三段進行,先是On & Off的《夢幻》,接續風乎舞雩的《注視》,結束前再來一個眾舞者與觀眾群體狂歡的《在場》。延平郡王祠的祠廟建築在三段演出中,呈現不同的加分效果。

《夢幻》是一支男女合演的雙人舞,由女舞者也是編舞者Doyu Kim啟動與結束,男舞者Changho Han為關係性的輔角。舞作以雙人互動產生的關係呈現多變的情緒。長條形燈光切割出的狹小舞台空間為舞蹈之所,表演起落在極小的空間中。配樂以朝鮮半島傳統撥弦樂器伽倻琴撥彈,聲調安靜卻深邃、迴盪,猶如個人內心深層的獨白,複雜糾結、沉重難解。舞台空間、音樂象徵個人內心私密之所,舞蹈則鮮明化內在情緒的起伏波動。日常生活動作的舞蹈化與戲劇化讓整支舞作好似一個個寓言片段,透過不複雜的接觸即興技巧豐富動作凸顯情緒色彩。兩位舞者在動靜間遊移,其特殊性是透過舞動引領觀者不只看到動作的情緒色彩,更「看到」情緒背後所隱射的事件、情境。此平行於東方古樂舞(劇)的展演形式在延平郡王祠廟堂、迴廊的環繞相映下,散發思古幽情的趣味。

《注視》是一支隱喻近百年來生活在台灣的人所歷經的國際處境(節目單所示),歌曲《亞細亞的孤兒》迴盪在舞作中,影射台灣猶如東亞孤兒。這是一支極為沉重的舞作,舞作背後關涉的是對台灣歷史、定位、主權等關於認同議題的探問。然而,舞作主要呈現權力與抵抗的張力,凸顯有抵抗之處就存有權力的畫面。舞作雖然聚焦於抗爭、鎮壓的打鬥展演,然而令人顫慄的是,有一雙隱而不顯的眼、一支看不見的手在遠方注視與操控著實際發生的事件。正是隱匿於現場之外的那個能觀看與操控全場的冷酷力量,才是主謀。而這或許也隱喻的指向在場中觀看、卻無動於衷的你我。

舞作聚焦於「黑白對峙」。全身塗白,蹲低爬行,猥瑣蜷曲像猴子似的舞者(以下稱白臉舞者),猶如帶著原罪的低等生物,天生就被眾神遺棄,也同樣被眾人遺棄。在牠們面前的是身姿高傲、強勢彪悍、衣著體面的黑衣人。白臉舞者不論如何抵抗、猛擊黑衣人,都無法翻轉懸殊的權力關係,而奮力抵抗與反擊的結果,換來的是更沉痛的欺壓。一次又一次不知重複了多少回,白臉舞者任由穿皮鞋的黑衣人在腿部、背部踩踏,或被黑衣人坐騎在肩上移動,或被黑衣人猛力甩落,最終仍不得像人一樣有尊嚴的站起來。期盼又無望、奮力又無效的行動,使白臉舞者從頭到尾只能猥瑣蜷曲、滿場爬行,直至最終那雙凝視全場之眼消失,白臉舞者終於站立。然而正當白臉舞者站立之際,燈光卻逐漸昏暗,觀眾依然看不清「她」有尊嚴的站立姿態,也無法知道服膺於強權底下的「她」站立後如何自主行動。這個場景猶如後殖民者在殖民宗主國撤離後找尋自主性的困境。

《注視》運用了延平郡王祠的迴廊與中庭展演,「黑白打鬥」的場景遍布中庭與觀者四周的迴廊,這是以舞蹈包圍觀眾,製造出周遭皆「戰火」的景象。有時舞者也穿越觀眾身旁,近距離的展演製造鮮明生動效果,猶如現場發生的「真實」打鬥(戰爭)事件。如此的空間布置讓觀者有身歷其境的肉身感受,感受那被欺壓的肉體痛苦、爆裂的內心憤怒、淒厲的尖叫嘶吼,但是卻永不得翻身的慘痛。倘若台灣作為命運共同體是如此,社會中許多人的生命遭遇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在現代社會中,抵抗與認同從國族命運到個體層次都是個不斷出現的難題。

終段《在場》與其說是個作品,更像舞者與觀者一起以肉體「見證」當下事件。

此段邀請多位舞蹈家先來一段即興展演,當鼓樂變奏時,舞者則邀請觀眾入中庭共舞同樂。觀眾也多大方舞動,甚至渾然忘我。舞蹈從小群人共舞至圍成大圓圈同樂,在眾人歡快舞動的高潮結束演出。高漲的氣氛與隨性扭動的身體充滿原本肅穆的祠廟,高坐於廟堂中央的鄭成功也應該感受到舞動身體的暢快興奮吧!

近日,非劇場形式的演出日益增多,如何將舞作與場所的具體建築或歷史文化結合,讓兩者在互動過程中激發出有趣的巧思或反思性的議題,是此類製作的挑戰。《1+1》巧妙且多變的運用祠廟的建築設計與內涵的文化精神,不失為將公共場所轉化為舞台展演的佳例。只是,走出延平郡王祠,我忖量端坐正殿、看了整晚表演的鄭成功,對於發生在榮耀他的祠廟中的表演《1+1》,他會如何寫舞評呢?

《1+1》

演出|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劇團
時間|2017/04/15 19:30
地點|台南市延平郡王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抽屜人》已經沒有一個真正的符號象徵,它給我們更多的自由想像空間,或是讓我們只關注在舞者與抽屜的互動,回到欣賞身體動作的美。(許芷榕)
7月
17
2017
幾個世紀以來臺灣所承受的暴力究竟不能總是向外追究,筆者以為這段舞蹈一定程度擴延了舞蹈在「臺灣議題」上的眼界,舞者身體所揭櫫的暴力形象,指向臺灣歷史尚未完全清理的統治與壓迫史觀。(王昱程)
5月
02
2017
與其說是高地位者與弱勢者,又好像是人與動物,過程中雙方肢體呈現反抗與馴服、對抗與抵制,舞者們的低吼聲像是釋放心中的負面能量。力與力之間相互對抗,使得能量互相抵制無法傳遞,低吼聲成為了另一個能量的出口。(吳佳茵)
4月
17
2017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