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流動的土地關懷《水中之屋》
11月
17
2017
水中之屋(阮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89次瀏覽
羅倩(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生)

《水中之屋》源於阮劇團2013年提倡「劇本農場」培育台灣在地編劇的計畫,劇作家許正平創作的劇本,為「劇本農場」第一個展演作品,經過多次讀劇與編修後所結出的果實。用結出的果實形容《水中之屋》,是將它視為從無到有、孕育而生的栽培過程,因為《水中之屋》也啟發劇作家關於東石三部曲的創作。【1】

《水中之屋》帶給我「流動」的視覺體驗與身體感受:台灣作為島嶼的海洋流動、颱風入侵家園的氣流擾動,以及角色在舞台上佔據空間與自由切換視角的聲之迴流。可以從舞台的佈景與角色說起:舞台佈景透過防風林植物如木麻黃、黃槿、白千層劃出舞台的邊界;角色眾聲喧嘩的交叉敘事,爭先恐後的發出言語的蒙太奇;場景道具棋盤式的散佈在舞台上,隨角色出場轉換聚光燈與特寫鏡頭:飛機上、海安宮、「水中之屋咖啡店」、電台、客運上、多倫多、練歌坊。此外,角色常採用第三人稱先客觀的描述自己,再展開舞台上的對話,觀眾得以聽見角色內心獨白的心理時間與外在的空間時間,角色的意識隨著時間不斷流動。

同時,《水中之屋》令人感覺到溫暖,八位演員將各自的角色生命交織在一塊,或可以視為土地歷史的淤積沈澱,在雪后與熊爸二十年前的異國戀上、在混血兒卡螺對於自我歸屬與身分認同上、在父親給予蜆達(Lara)既保護又顯暴力的,將兒子夾雜在性別認同與傳統文化繼承(乩童)的壓力上、在麗蚵與劉老師這對年輕情侶鮭魚返鄉創業的理想上,編劇讓台灣的歷史發展所造成的自然生態的變遷,以愛情、親情、友情三層面的展現在對於土地的情感上。它同時也放入了台語電台廣播員ㄧ首首緩慢老歌(《風真透》《惜別的海岸》《恰似你的溫柔》)的輕柔與電視新聞SNG連線報導的激昂,對比大眾媒體形式的消長,雖然劇本裡聚焦的是小寫的嘉義東石鰲鼓溼地的小漁村,故事整體架構出的卻是關於大寫的土地關懷,笑中有淚,尤其是余品潔的出場帶來的歡笑,讓現實在雪國與童話故事中交錯。身體感受上唯一覺得太快的,是節奏(pace)的轉換,在音與情節轉場連接迂迴的過場間,燈光與語言的來回間——頓號或是句點停置的間隙中加入空白鍵(space)——佔據電腦鍵盤較長且寬的位置,非常適合拉開__距離。

最後,回到一開始進入實驗劇場舞台上顯眼的白鷺鷥,台灣西南部常見的鳥類,牠讓舞台從寫實上升到奇幻的視覺效果,雪后的衣服幻化成一千隻白鷺鷥時,將北半球多倫多冬日的白與台灣南部田園景致融合在一塊,原本靜止在樹頭上的白鷺鷥,如雪一瞬間飄散在颱風夜的天空,直到劉老師爬上秘密基地那塊村裡最高的二樓屋頂上,是《水中之屋》最戲劇性的時刻,讓自然回歸自然,希望重回這颱風島嶼之地。

註釋

1、劇作家許正平相關作品,從《家的妄想》、《雙城記失》(香港劇場空間劇團)、《城市戀歌進行曲》、《禁區》、改編作品《安平小鎮》(台南人劇團)等,筆者曾觀賞過以上這幾部作品。阮劇團的作品對我亦不陌生,曾觀賞過《城市戀歌進行曲》、《布,可以》(草草戲劇節)、《馬克白》、《家的妄想》、《愛錢A恰恰》,或是更久前改編西方作品《PROOF求證》,阮劇團現已有一群固定合作的演員班底與劇作家。

《水中之屋》

演出|阮劇團
時間|2017/11/12 18:3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作品大半篇幅依然面臨新文本作品搬演時共同面臨的問題,亦即舞台語言如何追捕文字形式的變化。而在場景建立上,如何透過舞台語言,達到角色化的效果,除了佈景道具,演員情感的定位與使用或許仍扮演關鍵角色。(張敦智)
12月
04
2017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