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悲傷總還有光影陪伴《黑色微光》
5月
07
2019
黑色微光(飛人集社提供/攝影李欣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43次瀏覽
張思菁(2019年度駐站評論人)

焦慮而憂傷的成年男子求援,冷酷語調的醫生白袍群,最終在線條剛硬宛如木刨質地的大型白色面具的環繞下,主角被這些哀傷無力的面孔緊緊包圍,彷彿無處可逃,由此揭開《黑色微光》在這個成人和「心中小孩」/「幼時記憶」之間的跳躍時空之旅。舞臺由真實演員與穿戴偶和手操偶演出,組成主角的自我敘說與回憶畫面,由現實的「成人我」述說並觀看著記憶中的「幼時我」。臺後布幕則以光影劇場為媒介,主要用以呈現「小男孩」的想像世界,一個沒有恐懼、哀傷並充滿奇幻與各種可能性的地方。在其他場景,布幕光影也運用來再現主角記憶中不可言說的創傷記憶片段。

黑色微光(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主角在敘說之中跟這個幼時記憶對話、複演,記憶可以被更正、被澄清、被重演,而呈現出主角認為更為貼近心中恐懼感覺的第二個版本。此處敘事呈現如同現今心理諮商敘事治療法所彰顯的,以當事人視角回溯與感受為主、為真的記憶景象,著重回溯的當下性感受,也讓觀眾更能進入故事主角的內心觀點與情緒。但或許是劇團較專注於訓練操偶,當團員們露臉演出角色時,表演性似乎顯得較為平淡,若表情與肢體表達都可再深入一些,更能感動觀眾。

頭上帶著紙袋的「小男孩」,是由數位演員所扮演的醫生,以輪流或合作操偶的方式,一邊演出照顧動作一邊操作。由於動作與情感活靈活現,連微微偏頭與肢體動作等都相當精細地表演出來,因而能相當精確的傳達出不安、彆扭、哀傷、逃避等情緒轉折,完全以一個小孩子會有的方式表達。這讓觀眾覺得彷彿這是個真實的小小孩【1】。在此,「人」與「非人」的疆界被打破,甚至「非人」顯得比「人」還要更像個「人」,讓觀眾自然地投射與移情,甚至產生憐憫之心。

光影劇場因使用「電影式光影」手法,【2】讓原本投影出來的二度空間的平面影像,能在短時間內與不同場景投影進行銜接切換,製造出不同的空間感。在人物或動物影像之行進時,因能翻轉朝向的面向,讓這些角色在畫面上更為流暢的移動,在或停或跑的節奏感中,既拓展光影劇場的變化性,也保留光影的單純與美好。無論是小男孩與好朋友的追逐嬉戲,或者幻化為動物的快速移動與變化,甚至是歡慶死亡與重生等,都能讓觀眾得以投射想像,在簡單的光影偶形象中,添加觀眾自行詮釋的情感與聯想,彷彿回到幼時充滿想像的時空。

整齣戲的敘事,在臺前與臺後交錯進行,呈現「小男孩」在醫院的抵抗和其幻想世界的歡樂對比。由於舞台場景擺設與布幕視角的換場,同時可能因首演場,某些光影畫面的跳接也偶爾沒那麼的順暢,所以難免會影響到觀戲時的節奏。但是,導演在運用許多象徵符號或象徵物的手法,都別有巧思安排。例如,顧及兒童觀眾,運用小男孩的畫作投影,來交代較為暴力的創傷情節。而暴力的記憶畫面,則使用父母的下半身的雙腳影子去表達,不僅較為隱諱地交代劇情脈絡,同時也相當符合小朋友在躲起來時,仰望大人互動的視角。劇情也安排了「螞蟻」成為小男孩的勇氣動物,因喜愛而被想像更為巨大的螞蟻,在劇情中的不同段落出現,最終成為他自我選定的代表象徵,也是自我期許和救贖力量,頗具教育寓意。

最終,成年主角告別了螞蟻頭套,小男孩也拿下了他的紙袋,醫生們也拿下面具,都有了面容表情,舞臺上滿溢著溫度與人味。在暖暖的音樂歌聲中,大男孩看著自己回憶中的小男孩,彷彿向自己的童年幻想世界告別,也是和心中的小男孩和解。無論如何,再大的傷痛與寂寞,別忘了還有光影會陪伴著。走出劇場,讓我憶起了簡單的美好,也被淡淡餘溫包圍著……

註釋

1、演出其間,觀眾席中的一個小朋友忍不住大聲問:「那是真的小朋友嗎?」

2、演後座談由石佩玉導演跟光影導演賴瑞.李德,示範「電影式光影」的操作方式,是由三個光源切換跳接,立體雙面向戲偶,以及演員們不斷跑場合作組成的精準角度與位置,才能讓光影畫面協接流暢,實在相當不容易。

《黑色微光》

演出|飛人集社劇團
時間|2019/04/20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每每聚焦於此男孩偶,看見的不是純美天真快樂的童年,由此可見「童年想像」也充滿社會建構的痕跡,往往是大人意識的形塑而成。然而,當童年不再純美天真快樂,若有心懷慈愛悲憫的大人,又該如何伸出拯救的手去愛惜孩子呢?(謝鴻文)
5月
27
2019
以此試想,全程都在旅社內移動的觀眾們,於這次的觀演過程,除了迎來角色扮演和情節推動等部分,如果在表演文本的空間動線、戲劇調度,能有些場面或節奏的設計,或可讓觀眾對於現場的實體環境、視聽氛圍等,獲得更多關注甚且欣賞、凝視、呼吸的時刻
11月
22
202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