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悲傷總還有光影陪伴《黑色微光》
5月
07
2019
黑色微光(飛人集社提供/攝影李欣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040次瀏覽
張思菁(2019年度駐站評論人)

焦慮而憂傷的成年男子求援,冷酷語調的醫生白袍群,最終在線條剛硬宛如木刨質地的大型白色面具的環繞下,主角被這些哀傷無力的面孔緊緊包圍,彷彿無處可逃,由此揭開《黑色微光》在這個成人和「心中小孩」/「幼時記憶」之間的跳躍時空之旅。舞臺由真實演員與穿戴偶和手操偶演出,組成主角的自我敘說與回憶畫面,由現實的「成人我」述說並觀看著記憶中的「幼時我」。臺後布幕則以光影劇場為媒介,主要用以呈現「小男孩」的想像世界,一個沒有恐懼、哀傷並充滿奇幻與各種可能性的地方。在其他場景,布幕光影也運用來再現主角記憶中不可言說的創傷記憶片段。

黑色微光(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主角在敘說之中跟這個幼時記憶對話、複演,記憶可以被更正、被澄清、被重演,而呈現出主角認為更為貼近心中恐懼感覺的第二個版本。此處敘事呈現如同現今心理諮商敘事治療法所彰顯的,以當事人視角回溯與感受為主、為真的記憶景象,著重回溯的當下性感受,也讓觀眾更能進入故事主角的內心觀點與情緒。但或許是劇團較專注於訓練操偶,當團員們露臉演出角色時,表演性似乎顯得較為平淡,若表情與肢體表達都可再深入一些,更能感動觀眾。

頭上帶著紙袋的「小男孩」,是由數位演員所扮演的醫生,以輪流或合作操偶的方式,一邊演出照顧動作一邊操作。由於動作與情感活靈活現,連微微偏頭與肢體動作等都相當精細地表演出來,因而能相當精確的傳達出不安、彆扭、哀傷、逃避等情緒轉折,完全以一個小孩子會有的方式表達。這讓觀眾覺得彷彿這是個真實的小小孩【1】。在此,「人」與「非人」的疆界被打破,甚至「非人」顯得比「人」還要更像個「人」,讓觀眾自然地投射與移情,甚至產生憐憫之心。

光影劇場因使用「電影式光影」手法,【2】讓原本投影出來的二度空間的平面影像,能在短時間內與不同場景投影進行銜接切換,製造出不同的空間感。在人物或動物影像之行進時,因能翻轉朝向的面向,讓這些角色在畫面上更為流暢的移動,在或停或跑的節奏感中,既拓展光影劇場的變化性,也保留光影的單純與美好。無論是小男孩與好朋友的追逐嬉戲,或者幻化為動物的快速移動與變化,甚至是歡慶死亡與重生等,都能讓觀眾得以投射想像,在簡單的光影偶形象中,添加觀眾自行詮釋的情感與聯想,彷彿回到幼時充滿想像的時空。

整齣戲的敘事,在臺前與臺後交錯進行,呈現「小男孩」在醫院的抵抗和其幻想世界的歡樂對比。由於舞台場景擺設與布幕視角的換場,同時可能因首演場,某些光影畫面的跳接也偶爾沒那麼的順暢,所以難免會影響到觀戲時的節奏。但是,導演在運用許多象徵符號或象徵物的手法,都別有巧思安排。例如,顧及兒童觀眾,運用小男孩的畫作投影,來交代較為暴力的創傷情節。而暴力的記憶畫面,則使用父母的下半身的雙腳影子去表達,不僅較為隱諱地交代劇情脈絡,同時也相當符合小朋友在躲起來時,仰望大人互動的視角。劇情也安排了「螞蟻」成為小男孩的勇氣動物,因喜愛而被想像更為巨大的螞蟻,在劇情中的不同段落出現,最終成為他自我選定的代表象徵,也是自我期許和救贖力量,頗具教育寓意。

最終,成年主角告別了螞蟻頭套,小男孩也拿下了他的紙袋,醫生們也拿下面具,都有了面容表情,舞臺上滿溢著溫度與人味。在暖暖的音樂歌聲中,大男孩看著自己回憶中的小男孩,彷彿向自己的童年幻想世界告別,也是和心中的小男孩和解。無論如何,再大的傷痛與寂寞,別忘了還有光影會陪伴著。走出劇場,讓我憶起了簡單的美好,也被淡淡餘溫包圍著……

註釋

1、演出其間,觀眾席中的一個小朋友忍不住大聲問:「那是真的小朋友嗎?」

2、演後座談由石佩玉導演跟光影導演賴瑞.李德,示範「電影式光影」的操作方式,是由三個光源切換跳接,立體雙面向戲偶,以及演員們不斷跑場合作組成的精準角度與位置,才能讓光影畫面協接流暢,實在相當不容易。

《黑色微光》

演出|飛人集社劇團
時間|2019/04/20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每每聚焦於此男孩偶,看見的不是純美天真快樂的童年,由此可見「童年想像」也充滿社會建構的痕跡,往往是大人意識的形塑而成。然而,當童年不再純美天真快樂,若有心懷慈愛悲憫的大人,又該如何伸出拯救的手去愛惜孩子呢?(謝鴻文)
5月
27
2019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