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木革,聲響宇宙:《青ㄟ搖擺》、《擊樂劇場─罪大惡擊》的擊樂跨域展演
10月
12
2020
青ㄟ搖擺(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提供/攝影小川先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38次瀏覽

蔡孟凱(專案評論人)


在形形色色的音樂跨預展演之中,打擊樂可能是最有潛力的音樂領域。在各種樂器的演奏方式中,打擊樂有著最明顯的肢體呈現、最多元的樂器形制、最豐富的音響呈現。再者,民俗節慶、歲時祭儀、生命禮俗乃至於說唱戲曲,對打擊樂的重視,更讓各種地域、文化的打擊樂,先天就具備了劇場的基因。

九月的最後一週,我欣賞了兩場擊樂跨領域展演,分別是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主辦,由黃子翎、尹雯慧、齊藤伸一等人共同創作的擊樂跨界3號作品《青ㄟ搖擺》,和Drumily擊樂團的《擊樂劇場─罪大惡擊》(後稱《罪大惡擊》)。兩個製作形式不同、風格各異,關照的面向也大相逕庭,但同時都表現打擊樂在跨領域展演中的潛力與優勢。

《青ㄟ搖擺》的創作成員身具劇場、文學、音樂、舞獅等不同專長,解構傳統舞獅藝術中的操偶、鼓陣、文武場等元素,再混搭即興電音、詩詞、古調、影像等藝術形式。其由民俗藝術取經,開場一段原味生猛的舞獅表演便成功的再現民俗現場,再從中拉出敘事脈絡,描繪一群來自島嶼各地的北漂女子,若即若離又藕斷絲連的家族羈絆。《青ㄟ搖擺》在多元、繁複、且不斷轉變的表演形式之間,層層編織起一段溯源的旅程,最後表演者和觀眾在樂音與文字的陪伴中,與內在徬徨而孤獨的遊子和解。

擊樂劇場─罪大惡擊(DRUMILY擊樂團提供/攝影許博彥)

Drumily擊樂團則是由一群臺藝大國樂系的校友組成,《罪大惡擊》以天主教中所描述,人類的「七宗罪」【1】為主題,七項罪行各由一位演奏者和一首樂曲詮釋,曲目之間並穿插簡單的戲劇呈現,最後再由一首名為〈救贖〉(由Drumily擊樂團委託作曲家林明琦創作)的樂曲作為總結。《罪大惡擊》的每一首樂曲獨自成立、各具風格,在展現演奏者的演奏技術與表演實力之外,更成功地詮釋了七宗罪的性格與形象。再輔以穿插其中的戲劇表演,切身的表現每一位演奏者各自的課題和與團隊的矛盾。八首樂曲、七段自白,串聯起一場表演團體之中的茶壺風暴。

擊樂劇場─罪大惡擊(DRUMILY擊樂團提供/攝影許博彥)

拜上世紀末至今風靡全球,英國打擊樂隊「破銅爛鐵」(Stomp)所引領的潮流所賜,我們幾乎可以在每一部打擊樂的跨領域製作中,看到日常物件的運用。所採用的創作策略、物品種類各有千秋,但基本上不脫兩種概念:「物件的樂器化」「樂器的物件化」

前者譬如《罪大惡擊》中,〈Drumily III〉一曲運用飲料杯、啤酒瓶、各種鍋碗瓢盆碰撞的聲響組織樂曲;或是〈阿斯莫德〉最末段,作曲暨演奏者張旭以皮鞭抽打建鼓的聲響入樂。後者則像是《青ㄟ搖擺》以鼓棒比擬炷香、織杼、或是輔助孩童敘事的木偶。而無論「物件的樂器化」或是「樂器的物件化」,其實主要目的大同小異:藉由物件本身在日常生活被賦予的意義,加強音樂和敘事主題之間的連結。然而當代的擊樂劇場創作者所做的又更多,並不只是停留在「欸,這個東西也可以拿來當樂器演奏喔?」的表面挪用。

青ㄟ搖擺(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提供/攝影小川先生)

青ㄟ搖擺(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提供/攝影小川先生)

在《青ㄟ搖擺》中,一個只有骨架、竹編製成的舞獅獅首貫穿了整個作品,與表演者互動、對峙。獅鼓在演奏的過程中,被表演者不斷的推動如玩具推車,而樂器與竹編獅首的並置、對話,呈現了民俗現場與劇場展演之間,彼此撞擊出的戲謔和幽默,這是物件與物件之間自然產生的場景效果。又如《罪大惡擊》裡,演奏家徐易達在〈Le Corps Á Corps〉中,演奏伊朗手鼓的同時扮演賽車手、觀眾、賽評員。樂曲中他不時搔刮手鼓又發出大聲的喘息,模仿賽車場中車輪高速磨擦路面的聲音,除了讓樂曲的音響更為豐富之外,更進而詮釋出某種焦慮的精神狀態。這些手法都不只是關照樂器/物件本身可能的象徵意義,而是在樂器/物件相互模仿的過程中,藉表演發展出更多元、更深層的延伸意涵。

我時常在想,「音樂劇場」其實很像是一把雙邊都開有窺視孔的萬花筒。從音樂的這一端看進去是一個樣貌,從劇場的這一端看進去又是另一番風景,而兩種視角所想要觸及到的目的地,其實是同一個終點(或中點?),只是因為不同專長的創作者,自然產生的觀點、策略、思維的差異,而最終在觀眾面前呈現了不同本位所架構而成的景觀。《青ㄟ搖擺》和《罪大惡擊》,正好呈現了擊樂跨域展演的兩種不同的創作邏輯──前者從劇場的這一端出發、後者則從音樂的這一端出發;前者以文本為核心、後者以樂曲為核心。而這兩部作品的確都發揮了打擊樂在跨領域展演中的優勢,並藉由音色、肢體、舞美,編織出獨樹一格的聲響宇宙。在跨領域展演儼然已是顯學的今日,各種規模、型態的跨域製作一個個都想搶到潮流浪間上的位置,在那,相信擊樂劇場將會有其不可輕視的一席之地。

註釋

1、分別為傲慢、貪婪、色慾、嫉妒、暴食、憤怒及怠惰。

《青ㄟ搖擺》

演出|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時間|2020/09/25 19:30
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果酒練舞場

《擊樂劇場-罪大惡擊》

演出|Drumily擊樂團
時間|2020/09/26 19:30
地點|誠品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歐拉夫森所演奏的《郭德堡變奏曲》,在虔誠的巴哈信仰者,或是追憶黃金年代的樂迷心中,應是個大不敬的存在,與其說是古典音樂二十一世紀的變形,更貼切地說,實為一位當代鋼琴家,先將經典拆解,再精挑細選其中的元素,化為自己舞台上的魔法道具。
6月
26
2024
回到歐拉夫森的《郭德堡》演奏,筆者私以為,問題的核心並不是他的創造力不足,而是面對這個長達80分鐘的巨大曲目,他難以掙脫「作品概念」的框架,導致其才華難以完全發揮。在過去的專輯錄音中,面對較短小的樂曲,他尚能自由不受拘束地把玩戲耍,或是透過曲目安排另覓巧思回到歐拉夫森的《郭德堡》演奏,筆者私以為,問題的核心並不是他的創造力不足,而是面對這個長達80分鐘的巨大曲目,他難以掙脫「作品概念」的框架,導致其才華難以完全發揮。在過去的專輯錄音中,面對較短小的樂曲,他尚能自由不受拘束地把玩戲耍,或是透過曲目安排另覓巧思……
6月
26
2024
獨奏音樂會,由於沒有其他樂器的陪伴與襯托,雖演奏上能夠自由地展現,然在樂曲細節與樂段流暢掌控上,與現代作品中難以掌握的演奏技法,對於演奏家的要求更為細緻;而高木綾子在此場獨奏音樂會的表現,除將作品完整演繹外,更是在每個音符中展現自我特色,在樂曲演奏的樂音與呼吸間,都令人流連忘返,回味十足。
6月
07
2024
這些熟悉的樂曲片段雖平凡,卻抹去了演奏者與聽眾之間的隔閡,使所有人都被音樂家們強大的室內樂磁場所震懾和感染,流露出感動。音樂中,均衡的聲部、規律的節拍以及適度的刺激,即使在身體已經疲憊不堪的情況下,聽到音樂奏響的瞬間依然如同光芒般閃爍,泛音堆疊出豐富的音質,靈魂的聲響以最美妙的方式呈現,這或許是身為音樂家最幸福的時刻。
6月
07
2024
不論是樂器間彼此模仿,或是強調自身特質的行為,都為音樂賦予了各種不同的個性。在庫勞(F. Kuhlau)的《給雙長笛與鋼琴的三重奏,作品119號,第一樂章》(Trio for 2 Flutes & Piano, op.119, 1st mov.)中,三位音樂家把每一顆音符都雕琢得像圓潤的珍珠一樣,當它們碰撞在一起時,彷彿激起了清脆悅耳的對話。
6月
06
2024
第一樂章開始不久,樂團便昭示了自己全開的火力可以有多少,下半場的音樂會團員幾乎沒有技術上的失誤,詮釋上殷巴爾整體採用偏快的速度來演繹,甚至有時聽起來已像是完全另一首曲子,當力度為強時,音樂一句接一句地聽起來非常緊湊,但當力度減弱,會覺得略少一絲方向感。而樂團音色上,整體非常相互融合。
6月
05
2024
應該說,臺灣作為沒有古樂學院或科系的非西方國度,也作為吸收外來西方音樂文化的它方,我們的角色本就是、也應是廣納不同風格及特色的演奏家,進而彰顯展現其中的多元性。並且,這個多元性本身,正是古樂在臺灣的絕佳利器。至於在每個演奏會的當下,這種多重學脈的複合、專業與學習中的並置,藝術性和古樂發展的價值要如何取捨,則是演出方自己要衡量的責任。
5月
15
2024
在特里福諾夫回溯「建築」的過程與材料中,筆者亦深感其演奏缺乏(我更願意理解為不願透露)具備一定個人私密性的情感層面。特里福諾夫固然具備宏觀的詮釋視野、細緻精確的觸鍵,仿若欣賞唱片那樣的無瑕,但我更願意相信那些引人共感的幽微情緒,儘管那未必完美,總能勾人心弦。
5月
15
2024
在打開耳朵聆聽、試探的過程中,激發出能與夥伴相融的音色,便是邁向合作的一步。舒曼《詩人之戀,作品48》藉由男中音趙方豪清晰的咬字及語氣,巧妙地運用情感,將音樂帶入高漲的情緒,為這個角色賦予了靈魂。他與程伊萱兩人對音樂的理解是相同的,鋼琴家通過樂器所產生的不同聲響和觸鍵力度,呈現了主角在十六首小曲中面對真愛、從狂喜到冷漠甚至失去愛的過程。
5月
1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