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掌・控」了戲台上的人生《掰》
12月
01
2021
掰(真快樂掌中劇團提供/攝影陳又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52次瀏覽

林慧真(專案評論人)


戲偶是「有體無魂」,猶如劇中的唱詞「柴頭尪仔無性命」,而操偶師的手是「有魂無體」,戲偶的生命由操偶師「掌控」。若說人生如戲,在人世間這一座舞台之上,性命與命運又是由誰「掌控」呢?真快樂掌中劇團在今年度戲曲夢工場的新作《掰》,以宋話本《碾玉觀音》為故事主軸,帶出了「人╱偶」的身影疊合,發出生命之喟歎。

故事是由入夢開始的,夢境往往暗喻著人間的轉瞬即逝。偶師在工作桌邊吃泡麵邊看劇本,與滿桌的偶頭對望著,投影幕上投影著偶師的視角,偶的視角也對映著偶師的臉。在一陣煙霧之中,文武場樂師一人持鐘、一人持響板,如同引魂者敲打著淒冷的節奏;此時偶師化成渡魂使者,欲處理一樁夫妻糾紛,他引著祂們的魂,只見偶師的空手,不見戲偶,有魂無體的夫妻跟隨著渡魂使者在陰間跋涉,直至陰間第一殿,在鏡臺前望見了陽間的種種。

至此,故事的主軸方顯――《碾玉觀音》講述郡王府欲強娶婢女秀秀為妾,秀秀不願,趁郡王府祝融之時與府中碾玉匠崔寧私奔,兩人逃至潭州生活。不巧兩人被府內奴僕撞見,於是被抓回郡王府審問,崔寧將私奔之罪推給秀秀,郡王饒其不死判處流放。在流放途中,崔寧聽見秀秀呼喚之聲,秀秀稱為郡王赦罪,便跟隨著而來。一日郡王府派奴僕找尋崔寧刻白玉觀音,忽遇秀秀大驚,並告知崔寧,秀秀已被打殺在郡王府。崔寧不信,詢問秀秀是人是鬼,只見秀秀離地飄升,兩人一同做了鬼夫妻。

在宋話本版本中,郡王並未強娶秀秀,反而賜婚崔寧與秀秀。秀秀趁亂逃走,遇崔寧之時便要他一同私奔,威脅今夜先作夫妻,崔寧只道不敢,秀秀說:「你知道不敢,我叫將起來,教壞了你。你卻如何將我到家中?我明日府裡去說!」在原先版本裡,秀秀對愛主動又堅決,甚至不惜玉石俱焚。而真快樂的版本裡,秀秀是被壓迫的角色,崔寧的卸罪之辭顯得負心,但似乎也較難解釋秀秀既恨崔寧,又何以跟隨流放、一同過上夫妻生活,直至真相被揭穿後才索命於崔寧。這對鬼夫妻一同下了地府後,彼此都有些怨懟,可惜只能藉由渡魂使者之口知道兩人心有不甘,但並不清楚兩人各自怨歎什麼。或許,劇團在短短一小時內無法顧及情節的深化,或者,目的是藉由《碾玉觀音》的故事來傳達分離與離別的意象,操偶師的雙手結合與分開,像是分別代表著秀秀與崔寧,他們經由「上帝之手」結合,卻也「手分手」的分離,至於離別後的陰間重聚,並非處理的重點,可以說創作的概念與形式優先於故事結構。


掰(真快樂掌中劇團提供/攝影陳又維)

這齣戲更強烈的意旨乃是人在世間的舞台上,猶如偶在彩樓之上的展演,生命是短暫的,如南柯一夢。多數時候,偶待在戲籠裡,等待下一齣戲的上場,而人也在虛無縹緲的異空間裡計算一世的功過,再等待下一世的新角色。戲末,生、旦、淨、末、丑等眾多角色自空中落下,經由操偶師的手,重新賦予他們生命。而誰又賦予我們生命?我們的下一世又會是什麼角色?這個設定將戲的意境加深,帶往人生哲思的境地。

如是,不難理解整齣戲都帶有喪禮祭儀的調性,文武場的鑼鼓與嗩吶淒清幽緩,陰間與引魂設定為戲劇擴展另一個隱藏的、幽冥的空間國度,訴說著那些戲台下或是謝幕的人生。同時,隱藏在戲偶之下的雙手也被揭露出來,當投影幕播映著操偶師的手部動作時,把觀眾平日不得見的、賦予戲偶靈魂的雙手清楚展現在眾人眼前,然而對觀眾而言,必須用想像去填充戲偶現今可能的姿態,現在的秀秀和崔寧正在交頸相靡或是相互擁抱?看似揭露了什麼,卻又空白了什麼,戲偶依著操偶師而生,操偶師也依著戲偶傳達悲歡離合。

至於節目冊提及的「藉由演師與布袋戲的相互視角,重新建構主從的關係」並未十分明確,整場戲仍是以操偶師的視角為主,偶爾在投影幕上可見戲偶望著的操偶師的視角,但相當少數,且尚未能牽引更深的探索,觀眾仍不知戲偶是如何看待自身或看待操偶師等等,反而藉由空手操偶的動作,更加深兩者相依、不可或缺的關係。較為可惜的是,操偶師的臉上裝有即時鏡頭,帶領觀眾以他的視角看戲偶,如此形成「觀眾-偶師-偶」層遞的觀看視角,但當日觀看時,螢幕上的訊號時時延遲或定格,無法如實傳達劇團的設定效果。彩樓的反轉、將戲台後側轉向觀眾、偶師的即時鏡頭以及螢幕上的手部動作,皆可見劇團欲揭示平日觀眾「不可見」的部份,但不可見的又豈止是隱藏的幽冥空間,不可見的人心更令人迷糊,劇中秀秀究竟有沒有真的恨過崔寧?崔寧愛過秀秀嗎?心理空間也許是另一個可深化或揭露的隱藏國度。

「人生如戲」或許是老調重彈,但《掰》卻將人與偶的身影疊合得淒然,它以幽冥國度反寫人世間的悲歡,偶的人生由操偶師掌控,那麼人的人生是否也有上帝之手來掌控?戲台與陽間,戲籠與陰間,誰又牽引著我們的靈魂?短短一小時的戲,卻猶如望鄉臺照見人生。

《掰》

演出|真快樂掌中劇團
時間|2021/11/14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所有藝術形式最終都得面對消亡的恐懼。形式與內涵,就像是肉體與靈魂。⋯⋯這股執念成為牽引著戲師化身道士、招魂重演過往回憶的原初動能。重點實不在鬼,而是肉體沉睡後魂魄依然不願消散的意念。以此觀點再看一次《掰》在形式上的實驗,⋯⋯那雙啟動一切的「手」,有了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為著戲偶服務,而在畫面上被揭露,成為特寫的表演元素。(白斐嵐)
12月
01
2021
此劇以「掰」為名,是有意經由「雙手分開」的意象,討論演師的雙手與戲偶的關係。但在演出上,並未因此理念而喪失故事性,而是透過〈碾玉觀音〉的故事,再建立出劇中的另一架構,⋯⋯從而使《掰》在討論「人與偶」的關係的同時,也處理「愛侶關係」。(蘇恆毅)
12月
01
2021
就其創作主題而論,《1624》貼近官方政治意識對臺灣國家發展的想像:以厚實的經濟實力競逐全球市場的海洋國家(「在開闊世界,留下我的行蹤,離開故鄉,去尋找黃金夢鄉」);就其演出形式而論,《1624》毫無保留地隨應社會風潮:堅定的本土姿態(以歌仔曲調唱出「阮是臺灣」的心聲),充滿商機的粉絲現象(種類繁多的周邊商品),網路世代的閱聽習性(我們都是Gameboy);就其創作意識而論,《1624》滿足了所有「政治正確」的標準:「原住民」(「臺灣土地是我們西拉雅的」),「女性」(女祭司尪姨、女海商印姐瓦定),和「轉型正義」(「翻轉受傷的皺褶,新的咱已經成形」)。綜合言之,演出團隊身後的官方文化機構,藉由這個充滿宣示性的唱詞,華麗的視覺意象,舞台明星和粉絲熱切互動的表演景觀/奇觀,整編臺灣主體的文化論述(「只要住在這片土地上,我們就是一家人」、「你我初見各言語,今日能通留文書」),化解社會內在矛盾(「每一道皺褶有歷史的傷,每一吋新生有熱情溫純,新的時代展開完整的自我,對所有受辱的生命,要有理解和包容」),進而確認所謂「本土政權」(「阮是臺灣,阮是臺灣」)的正當性。
3月
13
2024
「複數」於焉構成這場燈會大戲的策略,卻也成為某種必須,甚至是枷鎖——既是創作對1624年的解答,亦是問題。由於1624年本身帶有的複雜意義,也延伸出《1624》在製作背景裡必須承擔的複雜訴求,包含史觀建立、族群重思、國族定位等,表現在內層、甚至已滲透到外層的是:四百年後、身處2024年的我們嘗試以此為出發點重新面對自身的過程。《1624》在某種「有臺灣意義」的燈會大戲框架下,又以「臺灣與世界相遇的起點」為題,同時得肩負「臺灣與世界相遇的責任」,甚至是延續《見城》以來的榮光,步步從一面城牆(《見城》)、一座城市(《船愛》)到整個臺灣,最後只變成一部「不夠爽的爽片」——但,一部戲究竟得被賦予多少責任?
3月
11
2024
相較於《媽祖》演出帶來的在地饗宴,《1624》雖然故事以臺南為核心,卻可見以城市躍居國家定位的意圖。整體舞台架構以船帆為意象,帶出各國海上競逐的主題,醒目且特殊的舞台別開生面,然而舞台裝置過大也稀釋了演出的效果,即使坐在觀眾席前中段,仍無法看清台上演員的走位與身段,多數時候仍須透過螢幕來輔佐理解劇情,這或許也是此類大型戶外展演的問題所在,平視式的視角、太過遙遠的舞台,並不利於多數觀眾的觀賞。
3月
11
2024
《長安花》雖然返回〈李娃傳〉,卻不依循〈李娃傳〉一見傾心的愛情開端與終成眷屬的團圓結局,亦非採用古典小說的「雙美」舊套,而是回到唐時「良人賤戶不可通婚」的真實,從有距離且不圓滿的愛情,反面證實愛情的深刻雋永。這樣的詮釋角度,確實為這個故事打開新的局面,但若說要完全跳脫元明以來的戲曲創作,卻仍有一定的難度。
3月
04
2024
此劇改編自《我不是忠臣》,原作題名直接點出價值辯證,而改編將主軸立於袁崇煥生平,描述明末女真崛起造成東北不安,袁崇煥起而平亂,戰亂導致君臣逐漸離心,最終被凌遲處死。此過程與崇禎登基之路交錯,呈現雙主角結構。雙主角這樣的媒介,把不同處境的憂傷並聯。觀眾依隨雙主角歷經理想破滅引發的信念變化,看見戰事如何改寫人的意志和思維。
2月
22
2024
民戲最受推崇的是飽含腹內功夫的活戲技藝。指的是在廟口上演的歌仔戲——民戲,通常沒有劇本、臺詞,甚至沒有文字資料,由主要演員口述故事情節,透過口傳心授,由演員臨場發揮、相互配合。因此,常年表演經驗累積出來的腹內功夫——活戲,是民戲最受推崇的藝術價值。
2月
08
2024
《劉姥姥和王熙鳳》為台北新劇團2023新編戲齣,編劇兼導演李寶春意圖打造非屬彩旦亦非純然老旦的「劉姥姥」,將目光放在劉姥姥與王熙鳳兩人互動產生的情誼上,跳脫以往戲曲紅樓夢的敘事架構,注重角色本身故事。以京劇演員四功五法的底子為基礎,延伸原著角色特性,結合螢幕投影科技,意圖發展出不一樣的紅樓故事。
2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