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一個禮物,點亮一個世代的光《四個尋找麥克風的麥霸》
12月
27
2021
四個尋找麥克風的麥霸(橄欖葉劇團提供/攝影高鈞然)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61次瀏覽
蘇恆毅(專案評論人)

觀眾魚貫地走進打造成夜店風格的KTV包廂中,在這個幽暗、只有霓虹燈飾閃爍的空間裡,不知道在這帶著朦朧且魔幻氛圍的空間裡,將要上演什麼故事——就像每一個走進這個空間的角色們,他們沒有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何在此、且究竟是誰邀請來的,只認為這是同學會結束後的「二次會」。

抱著這樣的困惑,所有人只能不明究理地在包廂中喝酒、歡唱,並且說起各自在畢業後的生活:無論是剛開始為了保持個人面子的光明面,或是因為對彼此的羨慕、而不得不揭開難以對他人言說的難堪現實皆然。

要暴露出自己脆弱與不堪的那一面,相當困難,特別是對著過去最熟悉的老朋友更是——畢竟誰不希望自己是那個受人矚目的焦點?因此《四個尋找麥克風的麥霸》從四個向來是「霸麥」的「麥霸」們為起點,在KTV的黑暗空間中抱著疑惑,並且逐步剝除自尊的防線,說出自己「過得好」的表象下的種種心事,使黑暗的空間成為察覺個人內在最幽微的面向,並且讓光緩緩透出、看見未來的些許希望。

導演張皓瑀在節目冊中,一句「送一個禮物,給三十歲的自己」,不難想像這個作品是做給現為三十歲左右的世代的人們——因為這個時期,初入社會未久,很多事情還不穩定,因而對於生活、生存感到不確定的焦慮感,想和過去的朋友們訴說,有時又不知該如何啟齒。這樣的表現,恰如劇中的雙寶媽涂琬婷(鄧棋薰飾)用匿名的方式邀請其他人參加聚會的心情。

四個尋找麥克風的麥霸(橄欖葉劇團提供/攝影高鈞然)

劇中選擇的歌單,也是三十歲這個世代的人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曾聽過的KTV金曲,無論是在演出時跟著演員唱、或是隨著旋律哼上幾句,總會有那麼幾首是自己最有感觸的歌曲。且這些歌曲在演出中,成為一種緬懷、感嘆、偶爾還有麻醉自我的心境投射,使歡笑中時而帶點酸楚。

此外,從曲目的選擇、到仿點歌本的節目冊設計、以及可以附在節目冊中可實際點播的歌碼,這些小巧思,都是讓觀眾可以透過這些細節的熟悉感,將情緒帶入這個作為緬懷空間的KTV包廂。

演出形式和曲目選擇有利於觀眾投射情感,但角色的形象設計卻未必。首先,必須肯定的是演員們的演技和唱功,在口白和歌唱之間,聲音的共鳴與氣息的運用毫不紊亂,此點讓人驚嘆與激賞。然而,角色設計卻難免過於刻板:雙寶媽必須是婚姻生活沒有得到家人肯定、前竹科新貴對於愛情的木訥、被包養的女生一定是漂亮且沉迷於物質享受、情場浪子的不羈與婚事的隱密等皆是。這些形象雖然符合社會大眾的「普遍認知」,但是在戲劇中,除了重現這些認知外,其實仍可試圖突破這些刻板印象,找出這些身分可能遇到的困境,而非「再製」刻板印象。

以劇作做為世代獻禮,似乎是橄欖葉劇團的其中一個主題。九月演出結束的封箱作《阿嬤,笑一個》就是個好例子。《阿嬤,笑一個》折射出的是經濟發展後的雙薪家庭與隔代教育的現象,及兒童成長、老人關懷的作品,對應到的大抵是30至40歲這個世代的人的成長經驗,所以當中的事件與年輕人形象,會是劇團和演員最熟悉的樣態,要將這些熟悉的日常生活變成劇作,已屬不易,但要如何變得非日常,或許會是劇團未來製作類似演出時的新挑戰。

另外一個製作主線,則是類似《凍土》此種偏向文學及議題導向的作品。和訴諸情感與世代記憶的主軸交替製作演出,可以看出一個劇團想多元嘗試與發展的衝勁,唯獨如同許家峰的觀察,作品的節奏感與畫面感、演員的表演能力都很出色,但帶動觀眾思考的深刻度卻稍嫌不足,【1】可要如何深化作品的主題(議題?情感?),卻又是另一道考驗。

麥克風已掌握在劇團手上,唱得好、也賣力起勁,但聲音和技巧之後,要如何展現出厚度,使作品深入觀眾的骨髓,或許就像劇裡人物一樣,還需要一些淬鍊,讓自己發展得越來越好。

註釋

1、參見許家峰:〈霸麥後…那些留不住的、沾的一身泥濘的,隨著歌曲的吼唱流徜開來…〉,ARTALKS。

《四個尋找麥克風的麥霸》

演出|2021/11/20 14:30
時間|橄欖葉劇團
地點|高雄駁二藝術特區正港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