雋永的情感,附屬的物件——《THE 浮浪貢 OF 龍興46》
4月
24
2022
THE 浮浪貢 OF 龍興46(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99次瀏覽

文/蔡孟凱(特約評論人)


《PAR表演藝術》本月在洪健藏的專訪裡,提到他「在這次的演出(《THE 浮浪貢 OF 龍興46》,後簡稱《浮浪貢》)中,不再組裝物件,而是保留它的原貌」【1】。就如同這段話所陳述的,在《浮浪貢》裏頭並沒有看到太多我們原本較為熟悉的那種,由演員操作、重構、拼貼物件,以偶戲邏輯【2】所建構的物件表演。


THE 浮浪貢 OF 龍興46(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無論是洪健藏父親留下的名牌西裝與閃亮舞鞋,代表上世紀臺灣勞工的維士比與各式飲料瓶,或是乘載洪健藏童年幻想的玩具與爆米花,《浮浪貢》的物件大多是在洪健藏的獨白推動下,呼應文本內容依序現身。它們或以簡喻繁地呈現某些腳色(譬如以不同的鞋子或衣服指涉特定人物);或著巧妙重組自身,轉化為其他場景事物(同一塊白板組合成房屋、病床),在洪健藏追憶父親與家族的孤獨旅程之中登場、退場。

然而,即便不以偶戲的觀看慣性或預設立場進入這個作品,大多時候我仍然感覺這些物件僅僅是作為輔助敘事的道具而存在。我無法在《浮浪貢》裏頭找到那種演員與物件之間,讓人分不清楚當下的表演者究竟是操作者或被操作者的的曖昧關係;也無法看見物件藉由劇場跨越象徵與現實,超越既有意涵的延伸想像。在我的眼中這些道具只為了服務洪健藏的表演而存在,它們紛沓舞動卻彷若沉默不語,最終我能注視、能聆聽的還是只有洪健藏。


THE 浮浪貢 OF 龍興46(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在作品中後段,洪健藏吹出了一個藍綠色的太空泡泡,他把這個泡泡當成兒時幻想的太空梭,在劇場燈光創造的黃昏景色下自在地飛行。太空梭飛到了白板構成的病床上時,倏然被洪健藏壓扁,化為病床上父親乾癟的頭顱。這一段全劇最接近「偶戲的邏輯」的表演,對我而言卻是層次、意涵、想像都最為豐富的一禎畫面。走出劇場,我仍不停地在向自己提問–––從內容來看,《浮浪貢》無疑是厚實、雋永、感人的;但從(藝術家不斷反覆強調的)「物件劇場」角度來看,這些物件真的有成功的為《浮浪貢》「建構一個人或是一個時代」【3】嗎?抑或者完成這項工作的,仍然是創作者與他精心撰寫的文字和對白呢?

對於洪健藏而言,這些在他生命留下無數刻痕的物件當然是有獨特意義的,但他是否有如他自己所說,成功地把「自己跟物件的連結,透過表演傳遞給觀眾。」【4】並且在觀眾眼底留下輪廓清楚、足夠重量的人物圖像或時代風景,恐怕是《浮浪貢》需要再自我檢視並多加思考的。


註解:

1、 洪健藏在該專訪中提到「過往提到物件表演,大概就是把一個物件或一個材質組合成某個東西,然後操作它、與他互動……物件擺在觀眾眼前,就已經有意義了,即使沒有操作它。」見《PAR表演藝術》官網限定報導〈劇場工作者洪健藏 直面恐懼,把自己安放在舞台上〉,https://par.npac-ntch.org/tw/article/doc/G88J24TT3C

2、 關於物件劇場的特質,謝鴻文,〈進入超越物品形之外的創造世界《Can can do it!》〉稱其為「當代偶戲中這一有趣的類型」,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67854;黃馨儀〈人與物的轉移跨越──物件劇場的可能〉則稱其是「在視覺藝術與偶戲的基礎之上發生」,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30606

3、出自洪健藏私人臉書的公開貼文,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5241678629200311&id=100000746762684

4、同註解1。

《THE 浮浪貢 OF 龍興46》

演出|飛人集社劇團、洪健藏
時間|2022/04/16 19:30
地點|華山烏梅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