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述聲音/敘述觀點迴旋交疊的詠嘆——《春眠》
5月
16
2022
春眠(四把椅子劇團提供/攝影秦大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14次瀏覽

葉根泉(特約評論人)


從加拿大短篇小說家孟若(Alice Ann Munro)原著〈熊過山來了〉The Bear Came Over the Mountain 的標題,若是以童謠 The Bear Went over the Mountain 所呈現的景象,既是過了一山又一山,到達頂端,又見到下一個山頭,仿若生命的旅程有高有低,抵達看似終點之處,卻是另一個下坡的啟始。另一個從方向而論,「來」(come)比「去」(go)更有面對未來的未知,所將到來究竟是什麼?既被動又是主動期待,生命所帶來的考驗會是如何?


交替切換的敘述視角

簡莉穎改編孟若小說成為舞台劇本〈春眠〉,保留了小說的敘述聲音/敘述觀點交替切換的視角,呈現主角故事推展的客觀/主觀的生命樣態。劇本一開始,便由女、男敘事者開始敘述特定的時空、人物、與即將發生的事情,並時時穿插介入,成為舞台指示的執行者,或劇中的角色,與主角許美心、林正陽這對夫妻的互動。但簡莉穎更進一步,讓許美心、林正陽開頭的台詞,是以全知觀點的敘述聲音,來講述許美心將被送到安養中心的情況。簡莉穎所揭露角色扮演的「時延」(duration),讓觀眾清楚看到兩位演員王安琪、林子恆進入美心、正陽的過程,這樣的重點亦如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史詩劇場」(epic theatre)利用「疏離」(Alienation)效果,讓觀眾拉出一個距離,去思索這齣戲所想要告訴觀眾的重點所在。因此,入戲前的出戲,是不可忽略的步驟。

春眠(四把椅子劇團提供/攝影秦大悲)

所以,《春眠》的主旨重點在哪?如果「扮演」是演員進入角色的必需步驟,美心罹患失智症,逐漸遺忘周遭的事物與自己最親近的先生,相對地,作為失智症病患的家屬正陽,最在意到底美心是真的忘記?還是刻意不記得?她是在扮演(play)?還是沉浸玩(play)遺忘的遊戲(play)?這裡面的感情辯證攻防,成為這對結婚三十年的夫妻終需共同面對的問題:包括過去未解的外遇心結與原諒,現在美心在安養中心新結識的對象老漁夫李光雄,所衍生出來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糾葛。


表層與內在的相符相逆

與孟若原著相較,簡莉穎省略了李光雄妻子的角色出現,並更動了情節:正陽嫉妒美心的新戀情,而強行把美心帶離安養中心。【1】原先四角的關係交錯互動,更能帶出失智症病患家屬所要獨自面對的無奈與寂寞,淡化而成為三角戀情的吃醋與和解,是此一改編令人感到不足之處。也使得《春眠》的焦點都集中在美心與正陽這對夫妻,從最初的相遇、到結合婚配、到外遇、到離家分別與最後的救贖。時間不斷切換過去與現在,時序錯亂不按線性邏輯,亦如美心記憶的狀態。

相對地,這亦是導演詮釋的考驗與難題,要讓觀眾看到的片段究竟是真實的還原還是扮演?劇中最關鍵的片段是美心與正陽在早餐桌上的對話,美心輕描淡寫說起因隔壁鄰居沒有邀約野餐,所引發背後的閒話,最後她將鄰居殺了,成為早餐的漢堡肉。這段對話重點在於何者為真?何者是玩笑?所有鋪墊是為了揭露美心發現正陽外遇的事實。不斷出現的咖啡壼成為重複的Motif(動機),不僅是正陽與女學生外遇的證據,亦是殺人的兇器,對比溫開水的美心,成為了隱喻。這是簡莉穎寫得最好的一場,同時也是演員與導演最難詮釋的一場,那些表層的話語與內在的意涵該如何切換聯結串流,表面假似真,亦是內在真似假。這也是演員王安琪、林子恆,與導演許哲彬對於全劇處理,未能拿捏得宜,有點失去準頭,在於這樣的表層與內在可能是互逆的語言與動作,太淡太濃都可能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春眠(四把椅子劇團提供/攝影秦大悲)


最初亦是最終的承諾

導演許哲彬在處理文本與場面調度,常會令人感覺陷入不知該往哪個方向去的困窘。這一場是要好笑?是要悲傷?要顯露有點驚悚懸疑?還是真情流露?往往舉棋不定、難以定調。簡莉穎的劇本只有一場暗場,在早餐桌兩人言語攻防之後,接續老年正陽正開車載著美心到安養中心的轉折處前,燈暗在黯黑中,由男女敘事者說出:眼晴閉著是不要看到我不想看到的,而這世界很美麗那是因為我眼睛是閉著的。讓觀眾一同在黑暗中,思索外在世界的建構,正由心像決定所造成,延伸到美心的失智,允許她扮演記得或忘記的重要開關,由她抉擇。但導演在全劇中有多次暗場,由幕後工作人員執行換景,卻同時中斷了戲劇的氛圍與節奏,實為可惜;布萊希特反利用當眾直接換景,讓觀眾直視目暏工作人員換景的過程,來達到揭露舞台一切為假的真實。


春眠(四把椅子劇團提供/攝影秦大悲)

孟若在小說的最後,讓丈夫重新好好凝視已在安養中心安置的妻子,回溯到他們在海邊妻子向他求婚的場景,丈夫一直沒有忘記,他向她承諾永遠也不要離開她。簡莉穎改編後,寫了二種結局,無論哪一個,她都讓這三人——丈夫、妻子、新戀人的關係,達到某種和諧共存的狀態,而正陽所在乎美心是否還記得他的執著,也得到安心的救贖。無論孟若或簡莉穎均認可兩人最初亦是最終的承諾,足以抵擋外在如海嘯般記憶的變遷與改異,惟有初衷不變,才能在春日的暮色下安然入眠。

編按:孟若原著〈熊過山來了〉的四個角色如下:Fiona和Grant是夫妻,Fiona是大家閨秀,老年後患有失智症(dementia),Grant則是文學教授,老年退休。Marian和Aubrey是夫妻,Aubrey短暫入住安養中心,因主要照護者Marian去佛羅里達度假。Marian因經濟不濟,未將Aubrey安置於安養中心,而是帶回家親自照護。

《春眠》

演出|四把椅子劇團
時間|2022/05/12 19: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春眠》圍繞失智症主題,帶出主角們因「失智症」,在過去種種的堆疊和現在種種的累積,導致未來種種的發生。首次讀劇距今已十年,但每場演出幾乎完售,熱度不減,其題材與人們的生活貼切,在下一個十年必然也能繼續傳承戲中細膩的情感,引起觀眾反思。
7月
07
2023
我認為這些變動是相當有趣的,然而,即便此劇本沒有做任何變動,放在2022年的時空中也不會太過突兀。對我而言,《春眠》無論在角色、對白或情節的書寫上,都是一個能夠跨越時空的好故事。(蔡沛安)
6月
09
2022
縱使文本的處理方式一切得宜,仍卡在創作者為何選擇演出此一劇本。「難道就不能因為很好看,很感人嗎?」老實說,我也一直這麼問自己。然而若只是基於這樣的動力,並沒有不說不快,將思想承載於一齣戲的初衷,到底是如何工作,如何完成的?回過頭來,我的「不滿」或許來自於淹過自身的好奇心──好奇創作者為何選擇說這些話,好奇看到他與這主題之間的關聯。期待於節目冊上找到答案,找到一種論述,但或許因為字數限制,導演只表達了自己對劇本的一見鍾情,以及「希望是能與更多觀眾共鳴的主題。」(林柏華)
1月
18
2021
約莫客廳加飯廳大小的狹長形空間,舞台上四個演員一字排開,左右已經稍嫌擁擠,燈光系統完全自製,大概三、四十個觀眾真的是「磨」肩擦「腫」」地擠在觀眾席上。在這個如此簡陋條件的劇場中,我們卻欣賞到足足一百分鐘,溫馨感人且毫無冷場,一場「有生命」的好戲。(謝東寧)
2月
24
2012
誠然,故事的熟悉感加上網路作梗的堆疊,讓觀者對演出內容多少還能掌握劇情所傳達的內涵,無論是回應先前的教育宣導或是反映當今的網路亂象,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教化意味仍顯得相當濃厚,勸世的目的不難體會。但既是標榜「音樂劇」作品,則做為主要架構的音樂旋律、唱曲歌詞、肢體節奏,則必須面對最殘酷的演出考驗。細數曲目表中包含序曲、終曲及中間串聯等洋洋灑灑總共多達十五個曲目,音樂唱段的編創可說具足了滿滿的誠意。
3月
13
2024
從四季風土節氣發動的表演文本,進入了童年的回憶,收尾落在劇中主人翁有感成長敘事的疑惑與追求:「什麼樣的果子才是最好的果子?」「妳就是妳自己。」「我就是我自己?這樣就可以去冒險了嗎?」雖然,這樣的感悟,帶著正向的能量、溫暖的鼓勵,不過,前半場所展開的土地連結或家族回憶,予人期望更多的開展,到此戛然中斷,讓人若有所失。抑或是換個角度解讀,從家族淵源到個人成長,恰足以引動聯想人生的終極問題:我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我們是誰?因此,即使觀賞結束的時候,我們是無法知道真正答案的,一如生命的腳本總是無法預知未來禍福,必須自行邁開腳步前進,才能揭曉謎底吧。
3月
05
2024
導演的場面調度,展現對文本的極大尊重與自我節制,以簡潔的手法,讓演員的身體與聲音在幾乎空無一物(除了必要的桌椅和視覺焦點的紙捲),但有強烈設計感的劇場空間中,自然而平靜地流動,有效地發揮文字內涵的戲劇性與抒情性(lyricism),貼切呼應作品主題。自屋頂平滑地斜掛而下,位在舞台中心的特殊材質「泰維克」紙捲,雖是舞台視覺焦點,但並不會轉移或妨礙我們的觀看、聆聽,而更像是舞台上的第N個角色(文學作家、Bella的一夜情對象),與戲劇文本平行互文的其他文本(創意寫作課程指定閱讀),或者角色生命情境的隱喻(Bella自殺的嘗試),最終更成為角色個人生命的寄託:Bella的最後一段獨白,全場靜默無聲,以投影呈現在紙捲上,我們彷彿隨著她的引領,翻著書頁,讀著她為Christopher寫下的悼詞,沉靜地聆聽著她——或許還有我們自己——內在的聲音。
3月
04
2024
《乩身》以加倍誇飾的手法來觸及問題意識,討論民間信仰在當代潮流中的轉變:神明文創化、信仰科技化與信眾速食化。在民間傳統信仰中,乩身是跟神明有特別緣份的信徒,作為神明降世所附身的肉體,本來的責任是協助神明濟世救人。然而《乩身》的虎爺乩身沒有特殊體質,也沒有「坐禁」靈修,而是表層意義上的吉祥物般的存在。不只神明周邊可以文創化,地獄會是熱門旅遊景點,枉死城更可以是開party的好地方。
2月
09
2024
一個大哉問,如何逃出父權體制,及其婆系的代理人?求助於祭品的獨棟紙紮屋,這是已惘然的死後事,《鼠婆太》要凸顯的是快意人生的在世事,也就是甕養白蘿蔔為菜脯及其蛋。事實上,白蘿蔔屬十字花科,不是繖形科的紅蘿蔔,所以不叫white carrot,而叫radish,或可加上white,西方人依據它的日語「大根」俗稱為daikon——閩南語就是菜頭。但無論叫什麼,它就是塊莖類,是這齣奇幻劇的主要符號,而德勒茲著名的「塊莖」(rhizome)思想在此倒是很契合。「塊莖」是某種運作,是相反於樹狀或單一系譜的體系,一種跟域外產生連結或交遇(encounter)的思維,且總是保持差異,或回到差異自身,它有六個運作法則:連結(connection)、異質性(heterogeneity)、增多性(multiplicity)、不定意指的斷裂(asignifying rupture)、製圖術(cartography)以及「轉印法」(decalcomania)——也叫貼花轉印法。就像團名「末路小花」的命名很奇魅,德勒茲把貼花的decalcomania解釋為一種「塊莖」則是很妙用,他這麼講:
2月
09
2024